網路張老師成軍 滑世代 有救了

李祖翔 |2014.07.06
7128觀看次
字級
張老師基金會有許多青年自我挑戰營隊,讓各時代的孩子找到自我,克服難關。圖/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張老師基金會有許多青年自我挑戰營隊,讓各時代的孩子找到自我,克服難關。圖/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生命線義工需要專業能力。圖/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張老師專線」成立四十五年,服務方向多元,去年一年輔導件數高達七萬三千人次,今年更邁向「網路」階段,服務「 世代」與「滑世代」人口。為網路成癮兒少舉辦的暑期營隊也進入第二屆,讓有網路成癮特徵的「宅宅們」不再因為「已讀未回」的訊息而抓狂。

「得不到他人回應而焦慮,就是生病了!」張老師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聯章說,網路成癮與日常生活的憂鬱有一些關聯,人們認為上網是紓解壓力的管道,無奈愈上愈憂鬱。

暑假是網路成癮的高峰期,高雄張老師中心在青少年生涯探索活動中發現,網路使用很難讓人改變,因為「網路」隨手可得,「懶」卻能獲得快樂,而改變首先得面對痛苦,「停止」對改變沒有動力的念頭,所以孩子總是想改也改不了,成癮後,「上網」就如同三國演義中曹操的「雞肋」評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於是中心決定設計有趣的大地遊戲,將生態之旅與生涯規畫、自我認同、人際關係串聯起來,並由有心理諮商背景的張老師帶隊。說到張老師,不得不提這幾年發展出的義工型態:網路張老師。

林聯章解釋,張老師基金會架設了網路諮商平台,預約後,可以在網路上直接交談,「網路張老師需要具備的能力,除通過基本訓練,打字速度得要快,能同理年輕世代的想法,主要紓解人際、情感挫敗的問題。」基金會還備有「Line張老師」的人力。

營隊活動內容包括團體活動和相互認識的節目,不同於救國團的嚕啦啦(帶團康遊戲),張老師會與研究網路成癮的醫師合作,帶成員探討生命成長的經驗,協助面對困難、鼓勵參與遊戲、共訂團體規範、生態導覽、電腦設計PK、未來藍圖規畫、電腦達人分享與瘋狂營火晚會,最後一日還有家長參訪日,親子能一同參與小港醫院柯志鴻醫師的網路交流座談會。

林聯章說,網路服務是未來基金會想深入發展的議題,「我們擔心孩子因沉迷網路而暴斃;擔心父母沉迷網路而疏忽照顧孩子,甚至工作不保;擔心網路使用者出現身、心理的症狀,影響正常的工作、人際與生活。」

目前張老師有四十六條安心專線(可撥:一九八○),全台共十二個中心,每天服務約二百零一人次。


林聯章:

走出框架

活得自在

堅信「活著就有意義,存在就有價值」的張老師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聯章,至七月一日服務滿三十年,他笑說:「這是我第一份工作,一份陰錯陽差做了三十年的工作。」

想向企業管理發展,卻分發到社工系、擔任張老師助理、最後進到基金會、隨著服務有了諮商輔導背景,又從學生變成督導、負責人的林聯章說,這是一份能發揮所長、豐富生命且順心應手的工作。

「我最大的感動,是活動結束時,家長的回饋分享和個案如何走出生命幽谷、看到未來的亮點。」個案的故事拓展了林聯章生命的內涵,他最深的體認是「走出框架,就能活得自在!」比如聽到一個人描述自己的無助、膠著及困頓時,他就習慣從不同角度去思考那個人的父母是怎麼想的?伴侶會怎麼想?他說,只要離開「只著眼於自己」的思維,人可以活得很快樂。

許多個案都糾結於關係上,例如夫妻之間的糾結,張老師會讓他們跳脫自己的執著,並且找到迷失的「自己」,更能意識到關係惡化不等於活著沒價值;遇到困難,選擇也有很多很多,林聯章笑說:「協談後,大家都可以知道,一個人能活得快樂自在、兩個人則活得更好!所以單身或已婚,都不該有煩惱。」

長年對抗負面情緒和壓力,張老師會不會累積負面能量?林聯章說,這就有賴學習了。「服務不下去、筋疲力竭,我們稱為『專業浩劫』,唯有進修,才能讓自己再振作,好在張老師有各式各樣的工作坊讓我學習。」

林聯章十分推崇張老師這樣的組織,認為從會見個案、上台演講到講超過一個鐘頭、得到掌聲,甚至有觀眾請他多說一些,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肯定。

助人工作好處多,林聯章鼓勵年輕人加入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尤其是物質生活豐富的滑世代,更需要生命關懷與品格教育,「助人工作者能看到不同的人生議題,免於深陷相同泥沼,遇到難題可以走的路比任何人都寬闊,甚至交到真心的朋友,更不用擔心公司會倒閉。」

雖然他過去讀書時幾度掙扎,難以放下以利益為重的社會價值觀,但是他發現一個重大的秘密:原來人性是可以被改變的,而社工就是改變人的一種角色!所以他一頭栽入,服務的對象不計其數,林聯章自豪的說,當滑世代離開手機,接觸助人工作後,會因為對社會有奉獻而感到驕傲的。


自殺防治 主動關懷最有效

新北市近兩年施行了一項防治自殺的政策:「把炭鎖住」,讓意圖自殺的人難以取得自殺工具,引起網友熱議。

張老師基金會表示,很多人來電,表示想自殺的原因,有的只是「考試考了三十分。」或「夫妻外遇,揚言要死給大家看。」「說穿了,就是當人們有了無法面對的事實後,就會覺得活著沒有意義。」經濟壓力、情感變故、失業和寂寞等都可以是無法面對的事,而社工會協助媒合工作、長期陪伴、家訪、安排食物銀行的介入或聯絡友人,請他們定時給予個案關懷。

降低炭取得的容易度是否有效?基金會認為,理論上是有的,在香港已有足夠的經驗與成效;此外,自殺意念常源於衝動,如果超商店員詢問買炭的意圖,也可以延緩他們的情緒,「買炭雖然變得不方便,但能增加對人的關心度,商店都願意配合。」

無論大陸的買刀聯名制或我們新北市的鎖炭政策,自殺防治要有成效,專家認為,還是得靠社工主動關懷。

張老師基金會社工專案,去年服務一千一百二十八名個案後,七成自殺原因與情感、憂鬱、失業有關,受關懷對象年齡,中壯年最高,其次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連續兩年訪視關懷後,七成表示心情較平穩、晚上好入睡,八成知道了情緒與壓力宣洩的管道、明白誰可以幫助自己了,近九成覺得被人關心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探索人生 工作坊驚奇連連

助人工作者培訓條件嚴苛,如成為義務張老師的條件,必須要大專畢業、經過二百小時的培訓與考核,所以通過後的成就感大得難以想像。由於求助類型以家庭問題、自我與人生觀、尋找資源、人際關係有關,所以張老師培訓也聚焦在自我探索、溝通技巧、兩性關係上,連科技工程師都興致勃勃。

培訓第一階段是「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盲點,讓心更有彈性,重新認識自己,結交新朋友。第二階段學「口語技巧」,有同理心、對話圓潤,話語使用的效率提高。第三階段是「個案模擬」,有意想不到的個案情境。

基金會公開招考後,義務張老師每星期需服務四小時,專任張老師則是正職,每天服務八小時,人才背景以教育、諮商、社工、心理系為主。

而張老師的另一特色就是擁有系列工作坊的課程,提供每位張老師進修,如研習覺察與內觀的「正念自我觀照工作坊」,參與者說,練習覺察在吃東西,能增加進食時的愉悅,種種體察讓自己更能融入生活。

「塔羅牌與自我探索工作坊」也令人驚嘆,跳脫算命的觀念,運用牌卡,探索自己對人事物的感覺,有學員過去為不知自己屬於何種性格而苦惱,上課後,老師說,「每個面向的你都是你」,學員就能明白,要好好了解自己,接受每一個我。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扎實培訓 豐富義工生命

生命線義工一樣要具備很多專業能力,北市生命線兩年一招,為的就是在兩年培訓中,豐富義工的生命、引導他們挑戰自我。

第一年有四個階段,先從理論、疾病、男女關係等助人理論學起,時事、趨勢問題的掌握更不可少。二階了解自我價值觀、人生,透過成長團體的互動,觀察人格與情緒是否穩定到足以成為輔導員?又是否能給人安全感?通過評鑑後,三階學習同理心、傾聽,四階演練對話技巧,第二年才有督導帶領實務操作。

台北市服務個案一年高達十萬人次,總幹事朱開玉說,以前的人,生活態度積極認真,要「抵抗命運」,現在人卻常抱怨「為什麼社會不友善、為什麼要給我這麼多阻礙?」因此現代人對心理諮商的需求比從前要高。

生命線(可撥:一九九五)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義工得輪大夜班,因為來電高峰期主要分布在晚間六點至十一點、十一點至凌晨三點兩個時段,所以自願選填夜間服務的義工,朱開玉讚嘆:很偉大!「如果電話少,義工還會因為沒有幫到人而遺憾呢!」

另外相較張老師專線,生命線推的是「第三者通報」,如果社福團體發現個案有自殺意圖,都可以轉給生命線,協會將派專員與個案保持聯繫。

生命線第三十三期輔導義工儲備訓練報名已起跑,報名資格是高中學歷以上、年滿二十五歲者,意者可洽:(○二)二五○二四二四二。


朱開玉:

因為重要

所以堅持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最近三年自殺率的下降,主要歸功於自殺防治熱線的發揮與社區關懷員的介入,可以說,台北市生命線所有義工是最大功臣。

台北市生命線成立四十五年,總幹事朱開玉也服務超過三十二個年頭,她說:「堅持,是因為知道這份工作的重要性!一個人自殺,不只一個家庭受苦,影響可能遠達兩個世代!」

儘管排解問題對協會來說不簡單,畢竟不能承諾個案什麼,但是義工和督導堅韌的性格,又讓他們不斷接受挑戰,正面思考:個案願意找人談,表示他們有傾聽的需要。朱開玉說,事實上,感到人生絕望、覺得沒有其他選擇的人,沒有一般人想像的多,多數人需要的,仍是發洩他們的壓力。

朱開玉還認為台灣人是幸福的,才會有那麼多人想給人幸福。在她服務的過程中,也觀察到人們樂於「給予」,因為能和人分享、讓人知道他們因能給而幸福,「感到自己幸福的人才會漸漸長大、並感謝讓他們幸福的所有人、事、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