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公益交流 發揚中華善文化

李祖翔 |2014.06.22
1421觀看次
字級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秘書長李寧。圖/記者李祖翔
興旺社區是居民互助、自治的模範社區,還備有導覽人員。圖/記者李祖翔
台灣發展研究院理事長陳麟說,在有愛的地方思考,公益發展才找得到答案。圖/記者李祖翔
張老師基金會台北中心組長吳美慧的報告從自殺類型與防治說起。圖/記者李祖翔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等公益組織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兩岸公益論壇」,上周五正式登場,自上午九時至晚間十時三十分的經驗交流和隔天社區的參訪,讓兩岸非營利組織工作者都意猶未盡,不過台灣連續兩屆「來勢洶洶」,讓陸方「招架不住」,時時感謝台灣用心之情。

白天的主論壇,兩岸方向多圍繞在「中華文化」,尤其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吉佩定指出:「公益交流能促進中華文化的復興。」讓人摸不著頭緒,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長王振耀會後點明:「中華文化蘊有非常好的善,應該在這個時代有很好的發展,而台灣走得很前面,適合我們學習。」

王振耀還說,中華文化和公益非常密切,例如外國人常說,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慈善家,當屬范蠡(陶朱公),而范蠡既是文財神,又是大慈善家,在許多文化中是罕見的;唐宋以降,很有能力的猶太人也知道中華民族最樂善好施,所以中國人應該把公益發揚起來。

公益與愛密不可分

台灣分享的公益實務與案例,讓陸方印象深刻。台灣發展研究院理事長陳麟舉了赴德國學習的經歷,迎來熱烈的掌聲,他描述自己練習德語的方法:到老人院當義工、唱歌給老人聽,但老人反應都不大,追問後得知,德國的安養設施像人間天堂,可是進去沒多久,就沒人跟他們說話,「如果不想吃東西,會強迫餵食,為了阻止他們下床走動,則綁在床上,一直到天亮。」台下的老人有兩年沒跟人互動。陳麟想,老人服務應該是要溫暖的。返台後他更體會到,在有愛的地方思考,公益如何發展才會找到答案。

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趙怡將企業、媒體也能做公益的觀念引進大陸,強調人人都可以做公益,各行各業都要覺醒,他鼓勵學生從年輕時接觸公益,並以上海的人口推估,認為能促幾十萬名義工投入服務。

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張德聰談了台灣張老師輔導工作的發展,指出「幫助青少年不夠,還要幫助家長。」讓家長也接受教育,不以課業成績評判孩子的優劣,達到家庭和諧的目的,就能降低自殺率和親子糾紛,讓人大開眼界。講評人王振耀說,大陸學生找不到工作,很需要張老師的心理輔導。

好制度要層層發展

萬通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勁則掀起「職業公益人如何養成」的話題,受到台灣老五老基金會等三個組織的關注。李勁說,大陸針對高階領導人辦了很多培養計畫,如每年十萬人民幣、連續三年補助,還可出國進修的公益培訓,也有一千五百萬元的優才計畫,卻無法為NGO基層人員做培訓,他感嘆「人才荒」,無法跟台灣比,也推崇台灣的義工制度,覺得一個好的制度得由經濟、社會、政治層層發展出來。

兩岸交流,台灣「重裝上陣」,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分享了〈一首搖滾上月球〉熱血老爸的故事;永慶慈善基金會總監劉芸伊講述看電影、做公益的人間影展活動;張老師基金會台北中心組長吳美慧從自殺類型與防治說起,控制炭取得,降低自殺數,讓人嘖嘖稱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主任劉培菁將〈不老騎士〉的感動帶過去;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秀了噪音檢測的公益APP,面向多元,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說,可惜大陸邀請的單位未能充分表達現況,大陸環境複雜,至今權力與金錢仍是無法突破的門檻。

思維提升關懷生命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說:「台灣談的面向所以廣泛,一如佛光山超越宗教藩籬,不只服務貧苦,也看到富人心靈空乏的一面,若非看見不同族群、尊重不同需要,不會在十五分鐘簡報內,難以道出更動人的細節。」

法師認為,若大陸開放的尺度夠大,對未來人文發展必然加分,也唯有打破思維,才能和星雲大師一樣從寺廟走入人群、社會乃至國際,關懷生命,屆時兩岸能攜手做的事,空間更會大。

雖然大陸對自己表現「不給力」很失望,不過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徐永光可以為大陸公益界帶來曙光。他表示,大陸社會團體近五十萬間,創造的產值卻僅五百億,社會組織的增值成長在縮水,讓官方頭疼,為了解決倒退問題,中共十八屆三中會出現了公益改革的風氣,不只提議改變節稅制度,民間團體的服務還有了合法性,不再官方獨大,大幅降低官方的控制力,他相信民、政分開後,NGO發展會有嶄新的局面。

閉幕會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秘書長李寧對大陸準備不充足表示慚愧,希望台灣的經驗能提升大陸整體的素質,趙怡另以一曲〈明天會更好〉──首屆閉幕也唱這一首,幽大陸一默,期盼第三屆兩岸公益論壇擦出更多火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