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獅圖錄】中華獅文化的源流發展─獅子東傳

陳磅礡 |2014.04.25
3551觀看次
字級
埃及的獅身人面像。 圖/陳磅礡
名匠葉王製作的番人騎獅交趾陶。 圖/陳磅礡
番人騎獅石枕。 圖/陳磅礡
斯里蘭卡國旗,斯里蘭卡古稱「獅子國」。 圖/陳磅礡
英國國徽,可見獅子的象徵。 圖/陳磅礡

文與圖/陳磅礡

獅子為大型貓科肉食動物,通體褐色、黃色,群居,以雄獅為首,雌獅則負責狩獵;外形上,成年雄獅的頭頸環披長而蓬鬆的鬣毛,雌獅體型較小,且無環頸鬣毛。早期獅子分布在非洲、歐洲和亞洲的印度、西亞一帶,如今主要僅存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

古埃及人將獅子視為貴族的守護神,英國、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國,亦以獅子作為國徽或國旗的象徵,在在著重獅子凶猛與獨霸一方的王者氣勢。

不產獅子的中國,獅文化主要經由外邦進貢、貿易交通、域外民族與佛教文化的影響等途徑,注入不同的血肉與涵養,並與本土文化融會貫通後,嶄新的「中華獅子」就此堂堂登場!

外邦進貢來朝

中國文獻第一次明確出現獅子是漢代,如:《漢書.西域傳》記載在漢武帝時:「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鉅象、師子(獅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以及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八十七),《後漢書.西域傳》載:「東漢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

之後歷代進貢獅子的紀錄一直相當頻繁,然而獅子因作為珍稀的殊方異物,以及宣揚王權的朝貢品,只能深藏於皇家宮苑,大多數人對於其真實面貌仍難得一見。而且有別於西方世界獅子的王者霸氣,獅子在中土,反淪為臣服於天子龍種的玩物。

民間藝術常可見番人騎獅進寶的裝飾題材,反映出獅子為外邦進貢來朝的典故。

中外貿易的交通

在古代,透過「絲路」串聯,中西文化得以流通互補。如中國的絲綢、冶鍊技術、漆器等遠播至歐洲;西方則傳入葡萄、胡桃與美術工藝品等,其中西方獅子的文化與藝術,亦夾雜於此古代網路之中,為中國所消化吸收。

域外民族的馴舞

由於域外產獅的諸國,人、獅間競爭頻繁,人們進而戰勝並利用獅子。如《新唐書‧西域傳》:「師子,居西南海中……能馴養師子,因以名國。」

以及《舊唐書‧音樂志》:「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騺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之,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之狀。」

其中可被人們收服指使的馴獅表演,削弱了人們對於猛獸獅子的驚恐之情。而獅子舞更已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一充滿人文詮釋的舞蹈。

在此當中,獅子褪下凶悍的獸性,換上五彩繽紛、蓬鬆柔軟的外裳,動作表情愈顯馴良、逗趣,對於無法一睹真獅風采的民間大眾,舞獅這種對獅子形象人工化與藝術化的表現形式,成為廣大民間認知獅子的重要來源。

佛教文化的推廣

印度亦為獅子的棲地,獅子威猛的形象素來深植於古印度人民心中,因此發源於印度的佛教也賦予獅子崇高的地位,常以獅子與佛法相擬。

佛教東傳之後,透過佛教的加持,人們對獅子愈加看重與喜愛,認為獅子強於虎豹,不僅威武勇猛,還能守護人們,驅邪納祥,從而更加速了獅子在中國的流行。( 貓頭鷹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