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 甘肅敦煌莫高窟

文與圖/梁國興 |2014.04.23
1983觀看次
字級
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曾是一個貿易興盛的中心(圖1)。圖/梁國興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圖2)。圖/梁國興
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圖3)、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圖/梁國興
〈北周建塔〉(圖9)取材於第二九六窟北坡東端的〈福田經變〉。這是莫高窟同類經變的第一幅。描繪了砌造佛塔、建蓋佛堂、種植果樹、治病救人、鋪設道路、搭建橋梁、鑿井飲畜、方便行人等內容。圖/梁國興
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耕作(圖4)、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圖/梁國興
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圖5)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圖/梁國興
此〈乘龍升天〉圖(圖6)取材自第三二九窟正壁龕頂北側的一幅裝飾畫。佛經故事記載菩薩乘六牙白象自天而降,前往淨飯王宮中投胎,後降生為悉達多太子。畫面是乘龍升天的仙人為乘象的菩薩引路的情景。圖/梁國興
第一九六窟,描繪佛弟子含利弗與外道勞度叉鬥法的場面(圖7)。圖/梁國興
第一○三窟,唐朝維摩詰居士,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一位得道的居士。畫面為維摩詰坐於床榻,探身向前,彷彿正朝著對面的文殊菩薩討論佛法(圖8)。圖/梁國興

文/梁國興

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曾是一個貿易興盛的中心(圖1)。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圖2)。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寶庫。

莫高窟始鑿於東晉太和元年(三六六年); 據記載,僧人樂僔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當下心有所悟,而鑿下第一座石窟。後經北朝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逐漸形成一個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現保存洞窟四九二個、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餘尊、飛天四千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二十世紀初更發現了一個藏經洞(莫高窟第十七洞),藏有從四至十世紀的佛經等文物五、六萬件。

壁畫藝術

內容豐富的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釋迦牟尼佛傳畫、本生經畫、佛經故事畫、經變畫、佛教史跡畫、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與供養人畫像,菩薩像與飛天等。

此外,壁畫中有大量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圖3)、耕作(圖4)、紡織、交通、作戰(圖5)以及音樂舞蹈等活動。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

佛傳與佛經故事

此〈乘龍升天〉圖(圖6)取材自第三二九窟正壁龕頂北側的一幅裝飾畫。佛經故事記載菩薩乘六牙白象自天而降,前往淨飯王宮中投胎,後降生為悉達多太子。畫面是乘龍升天的仙人為乘象的菩薩引路的情景。

第一九六窟,描繪佛弟子含利弗與外道勞度叉鬥法的場面(圖7)。

第一○三窟,唐朝維摩詰居士,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一位得道的居士。畫面為維摩詰坐於床榻,探身向前,彷彿正朝著對面的文殊菩薩討論佛法(圖8)。

〈北周建塔〉(圖9)取材於第二九六窟北坡東端的〈福田經變〉。這是莫高窟同類經變的第一幅。描繪了砌造佛塔、建蓋佛堂、種植果樹、治病救人、鋪設道路、搭建橋梁、鑿井飲畜、方便行人等內容。

名稱:甘肅敦煌莫高窟

地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

東南二十五公里處鳴沙山的

崖壁上。

入世遺日期: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