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杜鵑啼處 芳草迷腸結 紅花染血痕

文與圖/陳牧雨 |2014.04.22
4260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相傳古蜀有一男子名「杜宇」,後自立為王,稱為「望帝」,治水有功,死後卻化為「杜鵑鳥」,啼聲淒切。

至於望帝死後為何化為鳥,而且啼聲淒切?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望帝遣其宰相治水,自己卻與宰相妻私通,後因羞愧讓位而去;二說是望帝治水長年在外,帝后與宰相私通,帝治水成功後發現真相,羞怒而去;三是蜀帝被臣子篡位,罷黜而去;另有一個比較正面的說法:望帝效法古代堯舜,將帝位禪讓與治水有功的宰相而去。

且不管什麼緣故「而去」,最後結局都是化為杜鵑鳥,且因思鄉情切,啼聲似「不如歸去」,故此鳥又名「子歸」或「子規」,因為杜宇所化,亦名「杜宇」。

以李商隱的〈井泥四十韻〉有句:「蜀王有遺魄,今在林中啼」;以及〈無題〉一詩中有:「望帝春心託杜鵑」的說法;曹作啟〈子規〉也說:「蜀魄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都是用了這個典故。

杜鵑鳥啼的時候,多在暮春時節。所以葉顒〈暮春〉說:「又是一年春事了,杜鵑聲裡斜陽多」;黃庚〈暮春〉:「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唯有落花知。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以及張可久〈寨兒令〉:「杜宇怨黃昏」;〈朱履曲〉中:「杜鵑聲裡又斜陽」等等。

詩人在芳菲將盡,落花飄零的時節,更進一步加進了即將落幕的斜陽,將子規的悲涼與殘盡的意象,表露得更顯明、更動人心弦。

同時,由於杜鵑鳥的啼聲近「不如歸去」,加上蜀帝去國的傳說,因此也成為古詩人、文人作品中常用的「思鄉」代名詞。

柳永〈安公子〉一詞中說:「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另外王庭珪〈暮春感懷〉:「南北東西春總好,杜鵑何苦勸人歸」;以及陳瓘的〈滿庭芳〉:「春鵑語,從來勸我,常道不如歸。」這些詩句,在在都描述了子規聲聲催促遊子歸去的叮嚀。

家鄉自好,何苦天涯?只是勸歸的啼聲,聽在一些有家歸不得的人們,就更讓人不堪了!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一聲動我愁,二聲傷我慮……」方孝孺的〈聞鵑〉如是說;楊萬里〈聞子規〉也說:「自出錦江歸不得,至今猶勸別人歸」。

說得是,自己都回不去了,如何勸說別人「不如歸去」呢?黃景仁〈聞子規〉:「只解千山喚行客,誰知身是未歸魂。」

這也難怪,唐朝有一首不知作者是誰的〈雜詩〉這麼責怪子規鳥了:「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啼就啼了吧!可啼久了竟然啼出了血來,啼得讓人觸目驚心:「歲歲天涯啼血盡,不知催得幾人歸」(王國維〈嘲杜鵑〉二首之二)。

這血滴在暮春三月的花上,滴出了斑斑血跡:「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紅壓疊繁」(吳融〈秋聞子規〉);「芳草迷腸結,紅花染血痕」(杜牧〈杜鵑〉)。

於是,這花亦被名為「杜鵑」:「一園紅豔醉坡陀,自地連梢簇蒨羅。蜀魄未歸長滴血,只應偏滴此叢多」(唐韓偓〈淨興寺杜鵑一枝繁豔無比〉);「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

如此嘔心泣血的「勸歸」,有效麼?我不知道,但起碼我們宋朝詩人王令信心十足的說:「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東風都可以喚回了!何況流落異鄉的遊子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