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 菩薩道場

心保和尚 |2014.04.20
2094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創建於一九六七 年,是一個菩薩行的道場,讓海內外寺院,實踐佛陀教法,接引大眾修行。在星雲大師的帶領下,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方向宗旨,在全球各地弘化宣揚。圖/人間社提供

文/心保和尚

佛光山創建於一九六七年,是一個菩薩行的道場,讓海內外寺院,實踐佛陀教法,接引大眾修行。在星雲大師的帶領下,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方向宗旨,在全球各地弘化宣揚。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帶領的佛光教團提倡人間佛教,致力佛法與生活的融和,以佛法來生活,生活中有佛法,所做的、所說的、所想的,皆以佛法為中心。

佛光山的教團組織,是由全球的佛光人發心所凝聚而成。佛光人所以稱做佛光人,當然在思想、精神、風格等各方面,與一般大眾是不一樣的。「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佛光山的大眾,都應該先知道這個問題,舉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標、道風等。以下就以大師所說的,怎樣做一個佛光人第二講,做一說明。

佛光人

要先入世後出世

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若要成就佛道,先要發菩提心,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維摩詰經》云:「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眾生是菩薩的道場,觀察世間,了解有情,才能具足出世的解脫智慧。

佛光人

要先度生後度死

星雲大師說:社會對佛教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智慧的佛法被誤認為經懺的宗教,實在遺憾。

佛光人要在生活中安身立命,安頓身心,充實六度四攝的修養,並且培養多種技藝的能力,以作為度眾的方便。

要了解世間的因緣果報,在生活裡看出世界多變,世事無常,覺悟世間如同幻生,不為生死相對所障礙,就可度化生死的輪轉,從生死中得到解脫。佛光人先度生後度死,有度生的基礎,再說度死的智慧。

佛光人

要先生活後生死

不少人學佛,把目標看得太大,好高騖遠,而忽略眼前腳下,使得許多身口意都像空中樓閣,不切實際,不能行佛,把話說得很大,卻一點也沒有實踐。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宗風,佛光人要學習在生活作務中參究修行,才能行道日遠,日起有功。

所以佛光人要這麼想,我們重視了生脫死。只是,生活問題尚未解決,如何能解脫呢?比方:你沒有吃飯、沒有衣穿,如何能借假修真?如何能安心辦理生死大事?

佛光人

要先縮小後擴大

有個年輕人,夢想改變這個世界。成熟以後,發現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便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國家。

當進入暮年後,發現不能改變國家,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他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的心念想法,然後作為一個榜樣,就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可見縮小自己,才有一番大作為。因此大師勉勵佛光人,唯有能縮小的人才能擴大自己,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能經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嚴冬臘梅,能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空谷幽蘭,能耐得了清冷的寂寞;希望我們佛光人要像秋天黃菊,能熬得過寒霜雨露的摧殘。因為唯有能忍耐的人才能成功立業。

在佛光山,大師教我們如何把佛光人做得更好,使佛光普照全世界。主張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以常住大眾及佛教事業為優先,舉凡教育、文化、慈善、醫療等各種利生的事業,都積極參與,讓大家肯定佛光山,肯定佛教的殊勝,肯定佛法就是生生世世的光明依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