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人生17--敬天愛民的建築大師 坂茂

楊慧莉 |2014.04.05
4027觀看次
字級
日本建築師坂茂成為本屆普利玆克建築獎得主。圖/美聯社
坂茂為1995年阪神地震的受害者建造的紙木宅。 圖/美聯社
坂茂為紐西蘭基督城搭建的臨時大教堂,既有功能又美侖美奐。圖/美聯社

文/楊慧莉

象徵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玆克建築獎,今年頒給了日本建築師坂茂。這位國際級的中生代建築師善用自然建材,以深具環保意識的「紙建築」闖出名號,但「紙」管建築並非他唯一的人生志趣,他更在乎所服務的對象。一九九四年起,他開始用建築表達對社會的關懷,為世界各地因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的難民,建造可棲身的住所。坂茂摘下本屆建築桂冠,除了代表專業獲得肯定,也是對他多年來在人道主義方面的貢獻表達最大的敬意。

生命軌跡

與紙結緣 打造另類建築

坂茂(1957年-),出生於東京,父親為豐田汽車公司的業務人員,母親是高級訂製服設計師。小時候,常有木匠到他家裝修木造房,讓他對這種傳統工藝心馳神往,曾夢想當一名木匠。當時,他就喜歡蒐集小塊木料搭建模型。中小學時,坂茂的美勞課表現尤其亮眼,國三時所設計的模型屋被評選為全校第一,在校園中展覽,自此信心大增,立志成為一名建築師。

往夢想路邁進

高三時,準備上大學的坂茂首次學會用紙張、木料和竹子建造模型屋。有一次,他在導師家看到美國「紙材建築達人」黑達克(John Hejduk)的相關報導,讓他大開眼界,想追隨這位建築師的腳步。由於黑達克當時是紐約庫柏聯盟建築學院院長,坂茂決定前往美國取經。

不過礙於庫柏聯盟建築學院只招收美國境內學生,坂茂只好先到南加州建築學院就讀,之後再轉往庫柏聯盟建築學院完成學業。一九八四年,他拿到該學院的建築學學士學位,一年後,在東京開設了私人建築師事務所。

研發新式建材

一九八六年,坂茂擔任東京光軸藝廊策展人,為一些知名建築師的作品設計展覽空間。期間,他開始實驗和研發紙管建築,並首次運用在芬蘭建築師阿爾托的建築展上。一九九五年,茂的紙管建築結構研發獲得日本建築部長頒發的永久性建築認證。

坂茂深受日本木匠的簡約精神影響,並承襲師風,設計風格簡潔優雅,具空間感和詩意。代表作品有:宛如斗笠的法國龐畢度中心梅斯分館;以原木作為主體,木梁間用卡榫,不用一根金屬接頭的瑞士公司Tamedia七層總部大樓;日本崎玉縣一處位於稻田旁,採用全面通透格局的「裸之屋」;哈德遜河畔由貨櫃和紙管構成的游牧博物館等。

投身人道事業

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發生種族大屠殺,數以百萬人流離失所,坂茂看到難民營髒亂不堪,又因聯合國提供的物質不足,大批民眾準備伐林造屋,為了避免生態浩劫,他向聯合國提出用硬紙管建造收容所的想法,並因此受聘為顧問,自此展開他的國際人道救援服務。

一九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過後,坂茂開發出用啤酒板條箱作地基、紙管當牆的「紙木宅」,還與志願的建築系學生為災民搭建了一個「紙教堂」,該教堂在使用十年後被拆卸捐給南投埔里桃米生態村,持續扮演聚會功能。當年,他還成立了志願建築師聯盟,號召有志之士前往世界各地災難現場,為災民搭建臨時住所。近二十年來,全球地殼震盪不斷,坂茂與這群夥伴的足跡也因此遍及土耳其、印度、斯里蘭卡、海地、中國和紐西蘭等地。

目前,坂茂在東京、巴黎和紐約都有工作室,並擔任京都造型藝術大學設計學系教授。出道至今獲獎無數,上周一在巴黎工作室得知自己成為本屆普利玆克建築獎得主時,深感榮幸,把它看作是對自己人道關懷的肯定和鼓勵,而他也將繼續在自己所堅持的事業上追求進步。

建築理念 環保建材 挑戰傳統思維

坂茂的設計案包羅萬象,遍布世界各地,但不管是私人住宅、企業總部、博物館或其他民用建築都兼具美觀精巧和經濟實用的特性。他通常會依據當地景觀、自然通風和光照條件,為建築物的使用者打造出最舒適的環境。然而,在舒適的目標背後,卻處處展現一種與自然環境和睦共處的智慧。

深具環保概念

當綠建築在全球氣候變遷時代日益受到重視,坂茂在三十年前剛出道時,就已投入這種設計風格,並致力於自然環保建材的研發。他始終對低成本、本地出產和可回收使用的材料懷有高度興趣。除了紙管的運用,他的作品還富創造性地使用了竹子、織物、紙板、複合材料等非傳統建材。

坂茂的環保觀除了建立在物料永續的基礎上,還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比方說,為海外災民建避難所時,他會就地取材並兼顧當地人文景觀。在印度,他找不到啤酒箱,便以垂手可得的石塊作地基,還以甘蔗板當牆,既通風又防蚊。

當然,在災難現場最常派上用場的,還是他所研發的硬紙管,因為這種建材本身價格低廉、防水、防火外,還兼具了各種友善環境的特色:便於運輸、安裝、拆卸,因此可循環再利用。

而對於這位深具自然哲思的建築師而言,要享受大自然芬多精也非難事。坂茂在東京郊區的房子,完全依附自然地形而建,卻未損自然景觀中的一草一木。

改變永恆定義

紙張用途極多,但對於住慣鋼筋水泥屋的我們而言,作夢也想不到這種看似薄弱的材料在結合科技後,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堅固建材,並在天災頻仍的二十一世紀發揮小兵立大功的效用。儘管它們多用於臨時屋的建造上,但當初那些坂茂建造,「紙」打算用三年的避難所現在仍存,如:從神戶遠渡重洋來台落腳的「紙教堂」,至今仍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反觀,向來被視為堅若磐石、具有永久性的鋼筋水泥建築,多半在地震中不堪一擊。這不禁讓人對建築的永恆性和臨時性產生深思。

對此,坂茂認為:「鋼筋水泥建築有可能因地震而瞬間摧毀,但紙建築只要有人好好愛護,就可以長存。」

大師風範 人道關懷 提升產業高度

除了展現對大自然的敬意,坂茂的作品也往往超越本位主義,讓建築成為附屬品。比方說,他在設計巴黎龐畢度展館時,基本概念是「讓展覽本身去支撐建築」;而為了襯托葛雷哥里‧柯北(Gregory Colbert)的動物攝影展「灰與雪」,他把展場變成一座建置在紐約哈德遜河碼頭的游牧博物館。

事實上,坂茂的建築語彙不僅不張狂,還很人性,處處可見他意欲讓建築服務人群的初衷。

在隱私與否間

多年前,坂茂答應接下一個預算不多卻要求頗多的委託案。案主一家五口,三代同堂,表示想要住在一間能凝聚家人向心力而將隱私降至最低的住宅裡。這項需求與現代人崇尚隱私的訴求大相逕庭,引起坂茂的興趣,而不顧困難地發揮各種巧思和創意,讓一棟坐落在稻田旁的「裸之屋」拔地而起。

「裸之屋」由木架構包覆塑膠浪板搭建而成,內部有活動自如的空間設計。建築師將傳統榻榻米臥房改裝成「可移動式的木盒子」,讓木盆子兼具多種用途,可隨季節推進推出,冬暖夏涼外,節能又省空間;另外,廚房、浴室只用門簾畫分區域,幾乎零隔間,符合屋主渴望凝聚家人向心力的需求。

坂茂這種體貼入微的人性化設計未必都是應客戶要求。二○○四年,他到遭地震海嘯摧毀的斯里蘭卡小漁村救災時,使用當地的磚塊將房子隔出前後空間,讓災民一方面可在回復平靜生活後,繼續在靠街道的前面空間作生意,保持原本的生活機能,另一方面也讓婦女在丈夫有訪客時,可退避到另一個空間,保有個人隱私。日本三一一大地震,茂所帶領的志願建築師聯盟更貼心地在避難所加裝紙隔間系統,給予受災戶更多的隱私。

回歸建築本質

除了顧及災戶隱私,坂茂的「臨時」住所也深及民眾其他生活面向:比方說,在四川大地震後為災區建造臨時小學,讓孩子能繼續上學;在紐西蘭基督城地震後用紙木材為災民搭建臨時大教堂,暫代嚴重受損的教堂,讓民眾的信仰繼續有所依託。

坂茂的設計不管用於何處,都一再回歸建築的本質:服務民眾的宗旨。而他為了友善環境所研發的「紙管建築」,在地震頻仍的現代更發揮應急作用,適時派上用場,也同時擴大建築師的服務對象,從有錢的大爺變成身無分文的災民。

兼顧社會公益

長期以來,建築師不像良醫或有良知的律師,總能幫人解厄,他們服務的對象多半無憂,最後都能愉快地搬進新房子,對此現象茂深表遺憾,卻也不以為然,認為:「建築師其實也能幫人解圍,善用自己的專業,為災民提供舒適又美觀的住所。」

相較於時下不少效忠權貴的建築師,坂茂兼顧社會公益的胸襟備顯偉大。由於他的態度,建築不再只是驚喜和美麗的提供者,還蘊含社會改革的動力。至少,它改變了普利茲克獎向來只在乎「美」的遊戲規則,未來只要是好的設計和作品都能獲得肯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