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族人回部落

李祖翔 |2014.03.02
1282觀看次
字級

山上的孩子缺什麼?沒實地造訪不知道。阿美族人林玉珠帶著物資和曾有陪伴部落孩子經驗的助理社工,回到座落於花蓮山巒中的部落型小學,除了將校方開出的需求補齊,還想觀察孩子缺的與他們所想的是否相同。

從台北出發,抵達花蓮市已是傍晚,隔天一早,又是三小時的車程駛進山林。林玉珠想起從前,小孩會主動向長輩打招呼,當長輩問:「你是哪一家的?」他們就說爸爸的名字,來人立刻知道是哪個家族的!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在台北並不多見,特別想念。

這一趟,她如願地看到孩子迎面走來,但是熱情地問候換來的是冷漠,甚至是沉默、不理睬,「山上孩子的爽朗呢!」林玉珠不願相信現實帶來的失落,儘管她深知,莫說村落相隔半山之遙,就連街頭巷尾、同村的,都不一定相熟,何況爸媽離鄉工作後,沒人教孩子怎麼與人互動?只是她心有不甘:「我好想重現那種情感。」

他們竟然缺襪子

抱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林玉珠等人走進校園,好在「物資」的魅力夠大,可以吸引孩子「垂涎」。不過,當小學二年級的男生接過她手中的文具,居然露出期盼的神情,說:「我可以用文具換襪子嗎?」其他孩子也被鮮豔圖案的襪子勾住雙眼,讓他們無法理解,襪子比文具組還好嗎?

學校主任聽了即解釋:「山上很缺襪子喔!平時沒人能帶他們去買,阿公阿嬤洗襪子時又常常弄丟,樣式湊不成一雙,孩子也成長的快,舊的都不夠用,所以你會看見他們老是穿破破的、臭臭的襪子。」

他們訝異襪子的不足,隨即想到,是否也沒有其他禦寒衣物?果然,老師當場掀開孩子的衣服說:「孩子都沒有衛生衣穿。」雖然孩子瘋運動,暫時不冷,可是老師仍擔憂,運動完、回家後怎麼耐寒?所以林玉珠的物資需求清單上再添了衛生衣、羽絨衣和外套三筆。

看到孩子滿口蛀牙,林玉珠笑問:「是不是糖吃太多啊?」沒想到這是另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主任說,當然不是糖太多,是牙膏和牙刷不夠。不是連這些都買不起,而是如果能多一些可替換的消耗品,或許能補強衛生方面的不足。清單很快又多了兩種。

三分之二長高了

當他們看著孩子用餐時,林玉珠想起曾經看過孩子的照片,當時訝異孩子都好瘦、好小,每半年她回鄉送物資時,孩子也都只長「一點點」,讓她想趁機驗收成果,想知道她不惜送三明治、豆漿,甚至高成本的鮮奶過來,在營養充足後,情形會不會改變?「有長高的舉手!」三分之二舉了,她滿意的說:太棒了!

解決了飲食、禦寒、文具、衛生,校方說,孩子還缺帶他們看醫生的人。原來生病時,帶他們看病、去診所和處理生理期問題的不是爸媽而是學校護導,但平時孩子發燒多不會跟家人講,也不去看醫生,直到隔天上學又活蹦亂跳,讓老師大嘆:好奇怪,怎麼睡一覺就好了!不過更多的是對孩子身體的擔憂。

林玉珠認為,「山上需要改變的地方很多。」比如,原民會和台灣世界展望會有補助到部落學校,但是校方依然會問「能不能再協助孩子一些些?」畢竟缺的不只是一兩樣東西。不過林玉珠也煩惱,如何讓孩子學會不等待贈與,靠自己去改變,「話說回來,我覺得對孩子最大、最有效、最直接的幫助,應是將山上婦女組織起來,想辦法讓她們除了工作,還能照顧到孩子的心理層面,孩子需要有人陪著他們一起讀書、說話、學東西。」

等救援不如自覺

目前部落缺少的營養補給品、生活物資及助學金,靠社福團體籌措,師資由寒暑假輔導孩子的大專生和熱心奉獻的教師彌補,或許改善部落整體環境,需要更有計畫地實行,可是「教育關懷仍是最重要的一環」。

林玉珠回到部落,觸目所及的種種現象,都很傷心,她說:「我強烈的覺得部落孩子需要自覺!我們的年代,父母在外,姐姐必須照顧弟妹,沒有外界資助,什麼都要靠自己;可是現在,父母依舊不在,孩子的生活可以靠阿公阿嬤,課業有學校輔助,物質有捐助者提供,但他們平時的活動卻是打電動。」她表示可惜,不懂為什麼有幸生活在山上卻不與大自然互動。

有的孩子想離開部落,因為企業在他們國三時會來招作業員,他們發現都市好有趣喔!不想讀書了,覺得上課很累、聽不懂、書都看不下去,有的參加社團,寧願出去比賽,見見世面,也不要回學校。當少部份的孩子放假回山,會影響其他孩子慢慢偏離教育軌道。

林玉珠還知道,山上的老人家常常反映「孩子不見了」,她自己就親身體會長輩的擔憂,因為她曾將名片留給山上的孩子,沒想到那麼快會接到他們的來電,說從花蓮隻身到台北,沒地方可去,「一聽到那些小女生,不曾向家人告知去向就離開部落,我嚇了一大跳;以一個媽媽的角度來看,這是很可怕的事,因為她們非常單純!」

平地人更像原民

很多人還停留在原住民很懂大自然、在山上生存適應力強的印象,但是林玉珠要說,現在對大自然認識比較多、了解環境生態的孩子反而是到平地讀書的,因為學校每年都辦「回鄉尋根」的活動,所以懂得大自然的好,不像山上孩子,父母不在就什麼都不知道。

剛從花蓮回來,最讓林玉珠振奮的大概是邂逅熱心奉獻的老師!她發現有老師自願從市區請調過去,不只預見了孩子未來的發展,想方設法彌補,還觀察到孩子一旦畢業,到國高中才藝與學業就雙雙退步,失去信心後就在外逗留、交壞朋友,所以老師時常要外出巡視,把應該上學卻在路上逗留的孩子拉回教室,為此小學校長甚至成立了假日才藝班,找部落耆老授課。

現任世界和平會理事長的林玉珠,父母均離世,搬離部落也十幾載,本該了無牽掛,卻一直有念頭想回鄉幫忙,她從「一些糖果」的贈與,到現在成為花東物資捐贈的帶路人,將餅乾、牛奶、襪子、文具和運動用品分配到孩子手上,這是匪夷所思的,畢竟世界和平會在花東沒有關懷據點,送物資過去既耗時又費力,關懷服務還是持續了好多年,「可能因為那裡是我的家吧,我是從那邊出來的!很感謝世界和平會讓我實現了小小的願望。」她說。

能給盡量給不要孩子苦

跟著林玉珠深入部落小學,世界和平會高級督導盧佩君和助理社工丁乙萱感觸不一。

盧佩君說,最初得知學校有補助請求時,機構做了不少調查,知道偏鄉弱勢學童七成以上是原民,主要為阿美族童,少部份是泰雅族,有的學校則是八成以上為布農族。拜訪完案家後,了解弱勢家庭的狀況,立刻募集物資,讓社工送到學校。特別的是,一開始和平會資助的學校只是分校,經過兩年掙扎,本校也鼓起勇氣開口求助,「其實本校也才二十多個小朋友,不過驚人的是,全校的孩子家庭都不OK,為了怕孩子起分別心,乾脆一起給。」

部落型學校最多五十人,最少才十三人,盧佩君對孩子的第一感觸是:「學校有需求我們就願意給,能給盡量給。」她曾經一天拜訪過三個學校和七至八名個案家庭,累到頭昏眼花、口乾舌燥,當長輩請她們吃新鮮箭筍時,她覺得是天下第一美味。

服務進山不容易

「把服務送進山裡很不容易。」盧佩君說,山上沒有便利商店,早餐要與市區的店家合作,不是沒時間外送,就是要自備車子,再開半小時的車上山,多數店家無法配合,而能夠合作的店,一間要負責兩個學校,「只能說他們真的很有愛心!」但是再深山一點的學校就沒店家要協助了,機構只好補助學校經費,請營養廚房提早上工,或以物資、餅乾代替。

有了正常早餐後,小朋友明顯身高、體重都提升了,也少生病,減少看病的開銷。小朋友看到社工,會喊:「又有東西吃囉!」最期待大哥哥、大姐姐帶蛋黃派和孔雀餅乾、泡芙、鳳梨酥。對部落小孩來說,營養午餐過於清淡,肉每周才配給一兩次,不僅味道不夠,還溫溫的,所以餅乾是他們的最愛。

儘管老師擔憂孩子會變成只開口要、不自己爭取的人,但與孩子見面多次後,盧佩君付出就愈起勁,她說:「山裡孩子沒幫助一樣可以成長,可是,不想他們那麼辛苦。把物資送進去,比他們自己弄要簡單多了。」

老師不只是老師

盧佩君覺得花蓮、深山簡直像世外桃源,每次去都期待,「早期,很多案家讓我一踏進屋就想哭,家跟工寮一樣,味道很重,我們卻不能做出嫌惡表情,覺得只要面有難色,案家會受傷,而且養豬是經濟來源,更不能嫌。現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能和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坐著聊天,然後孩子會過來擁抱,問我們怎麼來的、來多久、多少路程、這次有沒有禮物。」

丁乙萱就讀東華大學時,則常到山上輔導小朋友,她感覺孩子就需要人陪,可惜孩子的心理需求一直受到忽略,即便他們在校玩得愉快,回到家,還是會因為欠缺關心而感到失落。她認為和平會的愛心物資對孩子而言很不一般,如他們愛襪子,是因為父母無法準備好,但是山上很冷,所以會珍惜;平時缺衣服,由老師挑回收舊衣或自己留存的來,「那裡的老師真的很好,不是只關心一、兩句,愛是持久的。」而小朋友生活遇到問題都是連絡老師,老師就像里長的代理人,師生關係緊密,老師不只是老師,倘若孩子是單親,還可能是代理爸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