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基金會 服務不只為憨兒 是體諒老父母

李祖翔  |2012.12.01
1846觀看次
字級

真善美基金會

服務不只為憨兒 是體諒老父母



目前台灣能提供「老憨兒安養」軟硬體的機構並不多,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社會資源處長陳冠名表示,過去基金會成立「仁友愛心家園」,照顧十五名心智障礙者,發現桃園地區的老憨兒雖然不多,卻亟需專業照顧,例如咀嚼能力差,飲食必須剪碎或打成泥,普遍皮膚乾燥,需要透氣足夠的衣物,還要兼顧尊嚴,提供舒適、漂亮的款式,所以又成立專屬老憨兒的「真善美家園」,目前有二十人接受服務。

一般人多了解憨兒老化時間早、速度快,卻不容易想到他們比一般高齡者更多了智能障礙這部分,所以「溝通難度極高」,服務員照顧不易。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特徵:「沒有後代能奉養」,照顧者只會是父母,一旦父母也需要照顧,或進了安養院,生活就成問題。

「為什麼我們不將服務重點放在到宅照護或社區家庭上?坦白說,扣除睡眠時間,爸媽照顧憨兒的時間,一天高達十六個鐘頭!體力無法負荷,遑論突發狀況發生時的應變。」相反的,成立一個家園,卻可以給予個別化照顧與尊重,讓他們表達生活想法,經過老師評估,再予以執行,如此就能活得很開心。

例如一位五十六歲的「阿嬤(憨兒四十五歲後為高齡)」有智能障礙、脊椎側彎,不能站立與坐輪椅,平時只能臥床,當社工問她,有沒有想做的事情?阿嬤說想出去走走。陳冠名說:「後來我們與工務人員討論,決定設計躺式輪椅,天氣好就帶阿嬤去散步,阿嬤開心地表示,可以看到藍天了!心情好很多。」還有一位五十五歲的阿公,對家人倚賴性很高,常常問:爸爸、媽媽在那裡?他想要回家,但爸媽已老邁,負擔不起照顧責任,基金會就拜訪他的父母,有空多來探望幾次,他就變很乖了。

製作音樂單曲募款

這種服務方式雖能解決老憨兒問題,但非常「燒錢」,平均一名老憨兒照顧一個月費用為四至五萬元,陳冠名說,目前老憨兒的服務經費一半來自政府,一半靠自籌、募款,雖然營運得很辛苦,但服務不只是為了憨兒,還是「體諒老父母」,為老父母設想未來可能面臨的窘境。

而為了讓社會大眾知道憨兒家庭的苦,基金會企畫陳正評,靠著大學時習來的吉他才藝,替憨兒創了一首曲子,經過專業音樂人的編曲,藝人王中平演唱,一張正式發行的單曲《憨樂寶貝》誕生,他說,希望把「老父母擔心憨兒無人照顧,所以帶憨兒自殺」的現象讓更多人知道,透過自己的力量,喚醒大眾重視這個議題。

育成基金會

最早的憨老住宅 最新雙老平台



提起老憨兒安置服務,最為人熟知的當屬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宣廣組長陳怡如表示,基金會在民國九十八年就已關注這個議題,不只國內社福團體,連香港和澳門都來觀摩學習,未來大家都要朝老憨兒安養服務發展,不過,三年來的經營面臨不少「無前例可循」的難題。

民國九十八年時,育成基金會與台北市社會局討論過雙老問題,最後是由社會局提供基河國宅做為老憨兒安置服務的兩百八十坪的場地,有四十一床,其中固定安養的三十六人,其餘做緊急安置使用。人力不足和空間不夠是主要難題,導致至今還有很多人進不去,而人力所以不足,是因為育成服務的對象多為癱瘓的老憨兒,身體隨時可能有狀況,照護員要二十四小時看顧,注意生命徵象,如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如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陳怡如說,今年六月,基金會做全國視察,了解當前雙老家庭服務現狀,發現每個團體都想要建立安置機構,因為憨兒四十五歲就邁入高齡,他們服務的憨兒都已踏入這個門檻,若非育成服務的對象已超過七十歲,也不會那麼早就建立相關服務資源,可是各縣市政府的步調卻不盡相同,有的連在地老化的軟硬體準備都不夠,因此社福團體「很著急」。

安置機構不夠怎麼辦?還好育成基金會現正積極架設「雙老平台」的網路資源,預計明年能上線,平台將提供一般身障家庭與里長擷取資源,「他們可以學到怎麼照顧身心障礙者而不受傷,上面還有老化評估表,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可自行測量,保護彼此,延緩老化與失智,社會福利的連結管道也會有,還可和社工聯絡。」

第一社福基金會

解決安置問題 連結在地資源



與喜憨兒基金會、真善美基金會、育成基金會不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一直深耕「團體家庭」、「到宅服務」和「建立社區連結」的部分。

根據基金會觀察,九成沒有到機構接受服務的憨老家庭,都有不敢出門和資源封閉的特性,卻是非常需要幫助的對象,「例如有對夫妻,先生八十五歲,需要太太照顧,但太太有智能障礙合併輕微肢體障礙,四個已三十歲的成年孩子都有腦麻障礙,太太忙完一家大小的生活照料:洗澡、煮飯、餵食後,其餘時間全在發呆。」直到社工和里長、左右鄰居聯繫,進去服務,和憨老家庭一起規畫未來生活,協助連結社福與政府資源,找到提供免費交通的醫院做復健,並解決口腔問題、陪伴散步、參與社區活動,一家才真正開始「生活」,現在他們最期待出門的日子。

基金會表示,既然安置機構不夠,與其煩惱購地、擴建的問題,不如改善最急迫的:建立完善的在地資源連結。(註:有的團體認為社區和另闢安置機構不衝突,是雙向並行的)。

此外,基金會也採用「名人捐物義賣,助憨兒老化服務」的方式,讓社會知道雙老議題,第二波名人義賣結標時間,是十二月三日,民眾可及時下標,表示支持。線上義賣網站:www.diyi.org.tw/love.html。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