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中國文化

主講:余秋雨 |2008.12.21
2040觀看次
字級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餘姚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戲劇理論史稿》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戲劇審美心理學》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

地點:揚州鑑真圖書館
主講:余秋雨
日期:2008.02.16

思想的黃金時代

喜馬拉雅山另一邊的亞洲一個大文明──印度文明,被中華文化接受,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文化交融現象。

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已經有高濃度的精神財富,也就是說中國的先秦諸子,已經創造了非常豐富的一個文化寶庫,這個文化寶庫,在世界文化的大規模當中,它一點不比其他文明遜色。在公元五世紀前後,中國和世界上一些優秀的地方一樣,一起進入了一個高度文明的時代,我們叫它軸心時代。

簡單的說,就是公元五世紀前後,人類文明史上最聰明的人同時產生了。釋迦牟尼比孔子大十四歲,孔子死了十年以後蘇格拉底誕生;亞里斯多德比孟子大十五歲,比莊子大十三歲。就這麼一個結構,而且他們相互之間不重複的進行一個思考,就是:希臘哲學家著重思考人和物的關係,印度哲學家著重思考人和神的關係,而中國哲學家著重思考人和人的關係。互相不重複,思考的結果也不一樣,就是人類曾經有過這麼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黃金時代,為全人類的智慧奠基了。

不棄 就思索人生

公元五世紀前後,中國的文化是超濃度,任何一家都充分成熟;在過了幾百年以後,喜馬拉雅山彼岸的印度文化居然傳入,而且快速扎根,對其他幾個中國土生土長的哲學流派馬上產生某一種威脅,因為它的流傳如此之廣,如此之深入。

佛教為什麼會傳入?能夠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而它的地位、效果都超過原來的傳統文化,這是什麼道理呢?

在中國,真正滲透到民間的是佛教,而不是知識分子的思惟流派。唐代的文化座標裡,信仰是非常多元的,思惟是非常豐富的,而佛教對這個時候在中國大幅度的展開。佛教和其他的中國的傳統思惟相比,它緊緊的抓住了人生這個大題目,不離不棄就講人生。緊緊的研究一個人人生當中的生、老、病、死,是佛教,這個第一個原因。

棒喝 理論的爽利

第二個原因,佛教和中國的其他學術流派相比,它的中心理論上的痛快、簡明。中國傳統的許多哲學思想比較曖昧,要用心去領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種情況,和佛教產生了很大的區別,譬如佛教講人生,它有一句話講,第一句話給開頭就是,人生就是苦,這一生來覺得非常的「棒喝」,一下子就把人震了一下,人生就是苦,苦的原因就是欲望的欲,為什麼人會陷在欲望裡面,也就是陷在苦裡面,因為無知、無明,腦子不清楚,要擺脫這個怪圈的話,只有一點,就是要看穿自己現實世界的虛幻性,不要太執著;現實世界有虛幻性,不要把它看成個永恆的實體,它是因緣際會而已。到無我、無執的時候,人生就會變得無限,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超越,就是涅槃,會擺脫輪迴。那麼簡單講幾句話,但是你也會被它理論上的乾脆、俐落所震撼。

佛教的這種極端的爽利,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它這個邏輯推理非常清晰,就是從人生就是苦,苦的原因就是欲,欲的原因,就是因為你腦子不清楚,無知、無明,無知、無明的原因就是你把眼前的一切太當真,你不僅把眼前的一切太當真,把自己也太當真,如果把這些都擱下,你變成無限的了。

這種思惟不僅是簡單,而且都能體會,大家把私心放下的時候,就更能夠作好事,更能夠成為一個大家喜歡的人,我相信這確實是佛教能夠有特殊魅力的地方。

戒律 是個可行性

第三個好處,和其他傳統哲學相比,它是有實行的一條路可走。佛教有戒律,這個裡面是個辯證哲學,戒律是個可行性,就像人家說那兒有個莊園,這個莊園很可能是烏托邦、是虛幻的,但是你終於看到了它的牆、它的籬笆,這個牆、這個籬笆是有點拒絕你的,就很像佛教的戒律,但是正因為有這個戒律,讓我們所有的人相信它的實在存在,按照現在的說法戒律是一種程序,程序一旦開始這個事情就開始變得真實。中國歷史上也有過戒律蕩然的時候,這時候,佛教也蕩然,是屬於低潮時期;如果戒律比較森嚴的話,雖然難度很大,但是它有一種讓人仰望的高度,鄉村的窮人、老太太,看到袈裟飄飄,就帶有某一種仰望,精神仰望,我作不到,但是我知道它存在。

對一個宗教來說,從文化角度來看,世界各國都一樣,它需要有一定的規範,需要有一定的戒律。如果規範不明確的話,即使看上去很熱鬧,其實是蕩然無存,這是佛教能夠比較蓬勃存在的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它有一支忠實的僧侶團隊,龐大而忠實的僧侶團隊,這又是其他學派所沒有的了。佛家的僧侶團隊不是神職人員,他們只是優秀的修行者,或者說是修行的榜樣,修行的榜樣是什麼呢,你看我們放棄財產,放棄世俗的一切,放棄家庭,甚至於也可以放棄性別,全部放棄,放棄這一切以後還可以很快樂,還可以為人間作很多好事,而不是一個人和神的之間意旨的轉達者。這麼一支僧侶隊伍就非常厲害了,社會上的影響很大。

我講了四個原因,不是嘲笑中國傳統的思想不好,只是比較說明為什麼在一個外來宗教在中國能夠扎根這麼深。

釀造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偉大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佛教曾經起過一個極大的,就是釀造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偉大,這個也是我們對佛教表示尊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帶過來的既是印度文明又是希臘文明,希臘文明裡面又包括著亞歷山大已經征服的波斯文明,所以佛教裡面其實帶著大量的世界其他文明,一種宏偉的氣魄構成了,離偉大的唐朝不遠了。

這裡面產生了問題,我們憑藉著孔子孟子、老子的思惟,能不能直接進入大唐呢?缺什麼?缺少一種,天蒼蒼、野茫茫的氣派。當佛教一旦進入的時候,印度來了、希臘來了,中亞的文明因為在西域,就在傳播佛教的過程當中又和它交融在一起了,宏大的氣象一下子席捲著北中國。

這時候特別要感謝一個民族、一個皇帝,這個民族是大興安嶺東麓的鮮卑族,他們趁著漢人和匈奴在打仗兩敗俱傷的時候,快速的進入了北中國,成了北中國的統治者。但是北中國是農耕文明,不會農耕只會騎馬、打獵,是游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者,非常英明的選擇當文明的學生,他們在軍事上是勝利者,在文化上成了學生,這裡面有個極關鍵的人物叫孝文帝。

佛教 唐代因此偉大

北魏的孝文帝在統治北中國的時候訂了幾個規則,第一從此不說鮮卑話,全部說漢話;第二不准穿鮮卑服裝,必須穿漢服;第三由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他表面上完全接受了漢文化,實際上把他馬背上宏偉的氣派輸入了漢文化。他要求鮮卑族貴族都必須與漢人通婚,唐高祖李淵他的媽媽是鮮卑人,唐太宗的媽媽也是鮮卑人,唐太宗的妻子也是鮮卑人,所以到了唐高宗,他的血緣四分之三是鮮卑人,四分之一是漢人;他硬是把自己民族的血緣輸入了一個偉大的唐朝,那這個民族不得了。

他以漢文化作為老師,把佛教文化當老師,把印度文化當老師,把希臘文化當老師,他把這些文化全部當作老師;他通過自己的年輕、自己的沒有文化,自己是一個權力的掌握者,把這些文化全融合在一起了,於是全世界的大文明在他的手上組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同的雲岡石窟,看到希臘的痕跡,看到印度的痕跡,看到漢文化的遺跡。然後他們遷都洛陽,我們再看到龍門石窟,漢文化的痕跡越來越重,大唐就在眼前了,唐朝其實就這麼塑造起來的。

佛教造就了唐代的偉大,但並不是以佛教作為一統,佛教它永遠不是一統,因為真正優秀的思惟都是在多種思惟的集合當中出現的。佛教的優秀是包容心很大,對中國來說它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記憶。提到唐代,一定會想到由於佛教的傳播,帶來了唐代的偉大。

文化 生命的投入

最後,我還必須講一個概念,就是佛教給所有的文化人帶來一種啟發,首先是一種生命方式上讓我們震撼,不僅僅是佛法,雖然佛法確實比我們原來一些文化更透澈,但是它的生命方式太讓人驚訝了,包括那個鑑真大師。哪一種文明、哪一種文化用這麼壯麗的方式來傳播的?中國其他的流派缺少這種生命方式。

佛教傳播者的生命方式很驚人,玄奘、鑑真都是如此,法顯也是如此,他出發的時候已經是六十五歲,翻過帕米爾高原的時候是六十八歲。其實在這之前,中國西域,就是現在新疆,寧夏、甘肅的一部分,這個非常遼闊的西域的歷史裡面,曾經上演過一種宏偉壯麗的生命劇本。

法顯說,我是摸著白骨往前走的,就是前面已經有很多很多,取經的人死在那兒,留下了好多白骨,翻過帕米爾高原去取經,順著白骨往前走,白骨是他的路標。這太壯麗了,是我們今天的文化人難以想像的。

文化不能像我們想像的只是吟詩、作文,它真是一種生命的投入,當時有一段時間,中國西域或西北方面的統治者,有一個時尚,哪一個小皇帝最勇,就是看能不能搶到一個佛學大師。前秦的苻堅統治了長安,當時他有一個決定,就是要把當時在襄陽的最厲害的佛學大師道安搶過來,但是他明明在襄陽怎麼可能搶到西安呢?唯一的方法是發動戰爭。當時西域好多戰爭是為了搶一個佛學大師。

這麼個時代,好多軍事家搶佛學大師,好多佛學大師不要命的在路上行走,或者為了求經,或者為了弘法,完全是一種以非常壯觀的生命型態呈現出來的文明,震撼中國文化史上很多文人,這一感動以後,還沒有讀佛經心裡就接受了一大半了,這是佛教傳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佛教 正面的發展

佛教的發展也是起起落落起起落落,有時興盛、有時衰微。到明清時代,特別到清代,佛教遇到了兩個大問題,一個就是由於江南一帶經濟生活大大開展,大家以佛教作為求福的工具,以拜佛來求福。佛教的目標是要降低人的欲望,結果倒過來佛教是人們增加欲望的一個手段,看上去是遍地香火,卻燃燒著欲望的火焰,這和佛教的本義差距就非常大。於是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好多佛學大師開始講經,他覺得這樣不對就要講經,但是實在太深奧,像天書一般,很難有普遍的感召力。這兩種潮流組合成了佛學的衰微。

因為佛教經過兩千多年的經歷,告訴我們人類如何擺脫私欲,達到幸福的那個世界的;同時透過佛法的實踐,幫助地球上遭遇各種各樣不好待遇災害的人,讓大家建立一個內心的和諧,事實證明它在歷史上是正面的力量。現在是我們探索精神的建設時候,它的正面力量還會繼續發揮,在二十一世紀呈現更大的光輝。

悆「揚州講壇」人間衛視播出時間:每周六、日上午8時播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