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國際上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

文╱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2020.01.23
2062觀看次
字級

文╱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近年來,全球教育環境多變,有愈來愈多國家的教育政策必須大規模的調整,尤其對於攸關教育改革成敗的課程改革,更需投下大量資源,來協助改善各級學校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公布的「全球教育發展報告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公布的「全球教育觀察報告」,以及2016年的「教育委員會報告書」,分別都指出在近20年來各國普及與提高教育機會之後,中等學校教育改革接下來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提升教育的品質,加強中等教育階段與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之間的順利銜接,以提升教育品質及強化學校教育和職場所需技能的相關性。希望透過課程改革,來引進學習素養與學習成果本位等概念,以提供各種不同家庭及社會背景學生,社會發展與社會流動等機會。

尤其許多研究都顯示,從1990年代後期起,許多先進國家中的教育改革都是針對如何轉化義務教育實施內涵而來。

例如OECD國家進行跨國的教育系統與學生學習成效(如PISA)比較之後,更加深各國對於知識經濟社會中學生能力要求的重視,從過去對教育政策訂定者的關注,轉向對於學校課程及教學內容好壞的重視。

改變過去只強調知識為主的課程內容,轉而重視素養取向,重新定義關鍵學習成果為何,以及加強跨領域課程素養與科技整合等能力,並透過新型態的評量系統,來強化學習者中心的教育學理念。同時重新檢討傳統的精英課程,改革過去以「學科」為教學主體的內容,加入參照模式評量等多元評量形式。

只是中等教育課程改革,最終必須面對學生學習成效評估的問題,除了畢業後因應就業市場,更重要的是為了日後升大學的入學考試而來。

以紐西蘭為例,從2002年開始調整,由「紐西蘭全國教育資格檢定測驗」取代以往的大學會考制度,改變中學課程科目與教學內容。最明顯的把過去一次性的全國校外考試,改成校內與校外考試兩種評量形式,促使中學生在選課時必須按照NCEA的學分規定。將學校教育與未來工作所需的能力素養加以聯結。

讓所有的學生在修課時必須要仔細研究將來修課及參加NCEA考試的所需學分與經驗,包括平時上課的口試和口頭報告,以及個人作業等。

以英文一級證書為例,內容包括:創意寫作、正規寫作、平時一般考試、視覺與口語、繪畫、媒體與話劇、規範性的閱讀與研究報告等,可以更詳細的了解學生的特長。這些都在試圖改變傳統上的填鴨式教學,希望學生能夠養成動手習慣、學會說話、具有創意以及培養團隊合作等能力,值得關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