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鞋變潮牌 高跟、牛津鞋款上架

曹麗蕙 |2020.01.21
3414觀看次
字級
「小花園」第四代接班人陳瑋盼透過創新轉型,讓繡花鞋在這個時代能一直往前走下去。圖/記者曹麗蕙
喜氣的高跟鞋款。圖/小花園提供
牛津鞋款圖/小花園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從上海到台灣,「小花園」的繡花鞋走過八十四年,繁花盛開般的鞋款曾綻放在一位位名媛淑女腳上;卻因時代變革、西鞋盛行,一度冷清蕭條。現今鞋店傳承到第四代陳瑋之手,她與夫婿徐宗源翻轉繡花鞋過時老氣的印象,打造時尚又不失文化意涵的文青品牌,她說:「我不希望繡花鞋在民眾眼中只是裝飾品,而是能真正走進現代人生活裡!」

早年名媛最愛穿

《台北人》認證

一九三六年的上海,小花園第一代做鞋師傅陳初學,提著鞋箱時常出入高官富商家後花園,替夫人小姐們訂製繡花鞋,而後在上海成立首家鞋莊,命名為「小花園繡花鞋莊」。

一九四九年隨政府來台,家族從西門町開始營業,小花園盛名也被作家白先勇《台北人》〈永遠的尹雪豔〉一文中提及:「尹雪豔會到小花園中挑出最登樣的繡花鞋。」

然而這個官夫人最愛的「高級鞋款」,逐漸被年輕人看作「阿嬤鞋款」,陳瑋道:「其實繡花鞋很小眾,加上台灣經濟起飛後,皮鞋、運動鞋興起,繡花鞋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

陳瑋的父親、第三代陳弘宜接棒後努力經營鞋店,千禧年後日本一度吹起復古風、瘋繡花鞋,「當時累積非常多日本客」,陳瑋回憶最興盛時,早上門還沒開就有人排隊,旅日明星翁倩玉也是顧客。

哈日潮一過,生意又趨清淡,二○一○年陳弘宜不願子女承襲夕陽西下家業,心生熄燈念頭。大學時常幫父親看店的陳瑋,已有優渥行銷工作,卻難捨對繡花鞋情感,也捨不得家族心血付諸流水,獲徐宗源支持承接家業。

「在我心中,父親很厲害,這麼小眾的繡花鞋市場,辛勤投入一輩子,養活一家子人,連假日都捨不得休店」,她說:「繡花鞋對我最大的意義,是代表老一輩人的心血。」

二○一○年,陳瑋辭職全力接班,徐宗源之後也辭掉藥廠業務愛相隨。兩人發現若不獲年輕人喜愛,將難以為繼,陳瑋直言「不轉型就會被淘汰」。

兩人原是門外漢,接棒後特地赴台中鞋技中心學製鞋。兩人對改良鞋款有很多想法,卻屢被做鞋師傅打回票:「你們不懂鞋。」他們痛下決心:「身為老闆,必須統統要會做鞋。」

老一輩智慧心血

她用新創意發揚

不只繡花鞋,還得學西方製鞋,才能把西方鞋款優點融入,做出符合當代需求和美學的繡花鞋。陳瑋分享:「過去繡花鞋沒有鞋墊,是平底赤足鞋,接班後花了很大心思,把所有鞋底鞋型翻新,更加實穿舒適。」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他倆嘗試許多繡花鞋少見的鞋款,包括高跟鞋、樂福鞋、牛津鞋等,顛覆傳統繡花鞋樣貌。

小花園堅持在地生產、手工製鞋,鞋面設計一定運用布與繡花,彰顯繡花鞋精神與特色。但經典中見創新,他們將具文化意涵的吉祥圖騰,如龍飛鳳舞、金玉滿堂、喜上眉梢等,設計得更簡約雅緻、討喜可愛,「過往顧客喜歡『很花很滿』;如今繡花不再是繁複張揚的主角,而是整體鞋款設計元素的一環」。配色也拋卻傳統鮮豔的重墨濃彩,讓整體視覺更柔和雅緻。

西門町老店已收店,但小花園不僅在宜蘭傳藝中心展店,二○一六年也進駐大稻埕,發展周邊商品,與年輕人產生更多共鳴,更是國外遊客必訪熱點。在兩人努力下,小花園讓千年歷史繡花鞋,踩出時代新步伐,二○一七年獲「老店創新獎」。

陳瑋分享:「我希望提供顧客的不只是一雙鞋,而能勾勒起他對長輩的懷念;同時,也盼繡花鞋再度走入大家生活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