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藝教室】從12年課綱談藝術教育的三好

 |2020.01.06
1019觀看次
字級
陳怡倩博士 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協會主席
全家福

文圖/陳怡倩博士 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協會主席

12年國教新課綱以素養為導向,強調自主行動(自發)、溝通互動(互動)、社會參與(共好)。素養,簡單地說,就是具備綜合的系統性思維,它以多元的4C必備能力——創造(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協作(Collaboration)、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來達到永續教育的目標。也因此愈來愈多的專家認為透過藝術的薰陶,更能促進感知合一的全人教育。當台灣美感教育與跨領域統整藝術課程在各地展開的同時,放眼國際,科藝融合(STEAM)的統整學習已積極打破分科學習的窠臼,預期開啟系統性創意思維的無限可能。這些有別於精化藝術元素的教育理念,都讓我們掙脫「藝術無用論」的傳統觀點,重新檢視藝術之於人本的價值。
俗話說,學藝術的孩子不會變壞,這也是許多家長風雨無阻地接送孩子參與書畫、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課後活動的初心。沉浸於藝術,不僅是素養養成的搖籃,也是儲備受用一生的技能。這些技能並不是技術類的能力,而是靈活轉換的能力、情感表達的體現,讓美深植於心、體現於行的為人處事之道。換言之,藝術教育隱形的力量遠遠超乎任何看得見的標準與評量的結果。
我認為,其實21世紀的能力不止於4C,應該是5C——同理心(Compassion)。而且,藝術是實踐同理心的最佳模式,而同理心的養成需要從「三好」開始。所謂「三好」,指的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透過藝術,我們更能真正體驗正覺、正知、正見的身體力行。
「做好事」就是心懷成就眾福的圓融。藝術家以不同的媒材來凸顯、陳述、記錄社會百態,或委婉或直擊存在的矛盾與衝突,勇於探究隱晦的議題並揭發盲點,進而消弭隔閡並伸張正義。比如,藝術家以集體的力量來彩繪高築的藩籬,以此批判執政者施行隔離政策的不公。所謂圖像解讀的素養,就是穿透表象的洞察力。唯有懂得藝術深藏的移情同理,我們才能篤行善念、修身而利行、淨純身業,達到積極參與社會的共好。
修口業是「說好話」的入門,其真諦是真誠待人,以智養慧,以慧養覺,以覺養心。藝術給予的正是一面反映真實的鏡子,透過藝術批判與藝術鑒賞,讓我們在觀照中自省、激發學習與完善人格的成長。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經常以圖像的方式來提醒人性的盲點,饒富道德教育的意涵。
藝術培養敏銳的觀察力,開啟多元視角觀看事物的可能,並以此帶來光明正向的心胸,以天地萬物為師。是以見明為念的視野來打造「存好心」的基石,促進溝通的和諧互動。比如安迪‧高茲渥斯(Andy Goldsworthy)取之於自然還原於自然的藝術行為,就是以藝術造型的創造力來深層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
因此,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恆心毅力的自我向上,是給人歡喜的謙和分享,是連結自我與他人,與生生共築祥和之境的永續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