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的故事 南豐古城 蜜橘之鄉

文/記者林浩 |2019.12.28
5049觀看次
字級
江西省南豐縣市山鎮包坊村的橘農駕船運輸蜜橘。 圖/新華社
漫步江西南豐古城中,151棟明清時期建築鐫刻著時光。曾鞏讀書岩旁,有朱熹手書的「書岩」和「墨池」等手跡相伴。縣城南邊白舍宋元古窯遺址,述說著曾經的輝煌。每年正月,獨具特色的「跳儺」儀式,寄託著人們「驅疫納吉」的美好期待。縣域範圍內70萬畝的蜜橘種植面積。圖/新華社
南豐縣的一家白舍窯作坊。 圖/新華社
遊客在曾鞏文化園參觀。圖/新華社
白舍窯珍品。左圖為南宋素胎 夫妻像;右圖為北宋三彩蓋瓶。 圖/新華社
江西南豐縣白舍鎮樟潭大儺班在村頭跳儺。 圖/新華社

文/記者林浩

唐代的寺廟、宋代的溝渠、元代的里坊、明代的城牆、清代的民居、民國的商鋪,漫步南豐古城,可見多個時期的建築錯落有致。

城內的街巷主要呈南北東西垂直形態,保留了大十字的街道軸線框架和類傳統方格網型的街巷形態。兩條東西貫通的街道串起南北魚刺樣的巷道,「雙魚骨型」是南豐古城在街巷格局上的特色。

「現今南豐古城保留著南門臨江近二千米長的一段紅石砌築城牆。以及西門、南門、上下水關這樣的城池設施,在當地稱『兩關兩竇』。而且東門、北門遺跡和位置尚存可尋,基本上保留了歷史上的城池格局。」南豐縣博物館館長王永明說道。

據考證,南豐古城始於宋末土城,明正德年間築石城,嘉靖年間擴修定型,因西北廣圓,東南平直,形狀似「古琴」,故南豐城關鎮取名「琴城」,沿用至今。登高遠眺,南豐古城東、西、南三面瀕臨旴江,地勢平緩,西北面有軍峰山、筆架山,東面有寶應山、何竺峰等作為天然屏障。

南豐縣城歷來是商業市場交易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古城在晚清達到鼎盛期,縣誌記載,光緒三十四年,縣城有百貨、土布、南貨、文具紙張、水酒、豆腐、泥爐、陶瓷、金銀首飾、藥業、糧食、屠宰、雜賣等二十多個行業計二百多戶,從業者過千。抗戰時期,南昌、南城、撫州的部分商號遷居南豐,最為繁華的時候,縣城的商店多達三百多家。

從小在南豐古城長大的邱夢婷如今從事古城講解工作,她的青春記憶大多留存在此,對古城有一份割捨不掉的眷戀和依賴:「希望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古城對於很多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來說,是一種精神寄託,承載了太多人的記憶,保護好古城也是幫大家留住鄉愁。」

千秋古窯瓷器

「白舍,宋時置官監造瓷窯,窯數處,望之如山。」白舍窯是宋元時期「江西五大名窯」之一。起始於晚唐五代,興盛於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趨於衰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古時就有「先有白舍窯,後有景德鎮」的記載。

白舍含有「白色館舍」的意思,因其出產白瓷和青白瓷而得名。除白瓷和青白瓷外,白舍窯產品還有少量薄胎瓷。白舍窯所產瓷器胎色潔白細膩,如玉如琢,胎體較薄,質密而堅,釉色白中泛青,晶瑩潤澤;白舍窯瓷種類多為日常生活用品,不乏精緻的高檔瓷器。在製作工藝上,白舍窯從淘泥、製坯、梳篦划花到最後燒製成精美瓷器,工藝繁雜,圖案裝飾簡潔卻不單調。

南豐縣南白舍村西南側紅土山崗上,三十二座古窯遺址,二十餘座窯體堆積物,綿延三公里。窯址散布於程家園、瓦子山、符家山、對門排等處。窯旁遍布瓷片、窯具、墊器、匣鉢、炭灰等,遺存豐富。從南豐境內發現的石仙觀商周遺址和傅家灣遺址推斷,南豐的陶瓷燒造歷史發端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古時南豐白舍窯產品不僅銷往大陸國內市場,還遠銷東南亞地區。在元代蔣祁《陶紀略》一書中清楚地記載:「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白舍窯也。」可見當時白舍窯製瓷工藝水平之高、產銷之旺。

重拾燒製技藝

白舍宋元古窯遺址於一九五九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文保單位,二○一三年五月列入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瓷器被江西省博物館收藏與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白舍窯瓷碗、葵口碟、梅花盞,曾在一九八○年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出土陶瓷展覽會」上展出。

元朝末年,白舍窯陷入資金和瓷工雙雙匱缺的境地,許多窯戶停工停業,窯工們紛紛遠走景德鎮或他鄉謀生,白舍窯漸漸式微敗落。為了重振白舍窯的瓷文化,八十一歲的鄒蘭英歷經二十載,與兒子在全國各地收集兩宋時期的白舍古瓷,至今已收集白舍窯古瓷近五百件。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收藏的部分藏品在宋元白舍窯古瓷展示館內展示。「這麼精美的瓷器『藏在深閨無人識』太可惜了,希望通過政府和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白舍窯、記住白舍窯。」耄耋之年的鄒蘭英談起白舍窯,眼神依舊矍鑠。

南豐縣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到白舍窯遺址調研勘查,討論保護與開發措施。建立遺址公園和青白瓷展覽館、打造陶瓷小鎮的構想,指日可待。

南豐人謝振華二○一六年回到南豐後開始復燒白舍窯,他創辦的「白舍窯宋元舍工坊」,已經三次成功燒製出窯一批瓷器,並整理出一套白舍窯製瓷生產工藝,「希望能夠一點點重拾白舍窯的燒製技藝,讓白舍窯的窯火『燒』得更旺、更久。」謝振華說。

千載非遺儺舞

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每到農歷正月,在南豐縣,無論是縣城還是鄉村,各地都會進行「跳儺」。大年初一「起儺」,儺班挨家上戶跳儺;十六「收儺」,也是一年一度的石郵儺舞高潮。

「儺」是中國流傳數千年的一種傳統文化,它由最初假面跳神、驅鬼逐疫、禳災納吉的儀式逐漸演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中國許多地區流傳。始於漢初的南豐儺,至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已知現存最古老的儺舞品種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南豐儺以其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原生態特徵突出、文化內涵豐富而聞名中外。

跳儺是南豐儺舞特色

《建昌府志》曾記載:新春「有竹馬、大儺、和合、獅子之戲……正二月間,又有八仙之舞」。南豐縣仍留存著上述各類戲舞,分別俗稱「跳竹馬」、「跳儺」、「跳和合」、「跳獅子」等。

「跳儺」是南豐儺舞主要品種,以表演眾多節目和系列節目為主要特色,每班少則五人,面具五枚;多則三十六人,面具三十六枚。伴奏樂手二至八人。清末以前組成的「跳儺」班有專祀儺神廟和驅疫儀式;如今組建的「跳儺」班多借用福主殿為神廟,多無驅疫儀式。

據調查,清末至今,南豐至少有一百八十二個村莊組建過儺班。以有儺面具為標誌,二○○一年底南豐有一百一十七個儺班,其中跳儺班有八十四個,竹馬班有九個,和合班有二十個,南豐現存不同類型的儺面具一百二十多種、節目七十多個,全縣有儺舞藝人二千多名。

為了保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豐縣投入人民幣數千萬元用於開展儺舞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組建少兒儺班,從青少年中挑選儺舞苗子成為各儺班傳承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由北京舞蹈學院和石郵儺班共同研創的《儺情》舞蹈在大陸國家大劇院及各地巡演,反響熱烈。北京舞蹈學院師生以石郵儺為素材創作的舞蹈紀錄片《儺•緣》在「第四屆中國國際微電影展」上榮獲最佳紀錄片「金桂花獎」。

「這種形式的創新有利於弘揚和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記住鄉愁,能讓更多的人去挖掘其中的文化研究價值。」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南豐縣圖書館館長李秀華欣慰地表示。

千歲貢品蜜橘

南豐除了儺舞,還有蜜橘聞名。「圓潤秀小、色澤金黃、清香獨特……」橘花盛開的時節,南豐城內處處瀰漫著清新淡雅的香甜,到蜜橘成熟的季節,更是可見金黃的小果掛綴在城內各處的橘樹之上。

早在唐代,南豐就有柑橘生產。當時主要栽培的是實生(即籽實)繁殖的朱橘(南豐人稱「紅橘」)和火橘。宋元以後,由於蜜橘味美質高,經濟價值好,蜜橘生產漸興,蜜橘名稱始載入明正德《建昌府志》。唐宋以來,南豐蜜橘均被歷代朝廷列為貢品,故有「貢橘」之稱。清末時期曾是南豐蜜橘生產發展的輝煌時期,最高年產達十二萬擔之多。南豐蜜橘不僅皮薄個小,甜如蜜,而且皮很香,可以入藥、提取香料。

現如今,南豐早已成為聞名遐邇的「蜜橘之鄉」,寬皮類柑橘種植大縣。南豐蜜橘已經成為南豐最具特色優勢、最具希望潛力和最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是名副其實的富民強縣支柱產業。當地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來自蜜橘產業。南豐被評為中國大陸首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之一。

隨著南豐蜜橘產業的不斷發展,南豐的產業經營模式已漸成雛形。南豐縣更進一步把蜜橘產業與工業、旅遊、商貿發展相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