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30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助你找到工作的動力

文╲楊慧莉 |2019.12.07
3625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你喜歡手邊的工作嗎?你每天去上班,是開心?還是懼怕?許多上班族有時會抱怨自己的工作,覺得繁瑣,讓人做起來不順心,但即便如此,卻也未必一走了之,何以如此?比一般經濟學家更務實的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發現了其中奧妙之處,他洞悉了世人在工作中即便不開心卻仍不輕言離開的背後原因,讓人從其發現中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狀況。

生涯發展
行為經濟學家養成記


丹.艾瑞利(Dan Ariely)是當今行為經濟學領域最有見解的研究學者之一。行為經濟學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在標準經濟學的傳統智慧裡,人類被視為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追求者,但艾瑞利卻獨排眾議,他運用巧妙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揭露人類在實際情形中的確切做法。他發現人類所行所為,往往背離了標準經濟學理論裡系統性和可預測性的行徑,這些在他多本暢銷書中有大篇幅的探索。

痛定思痛啟新知

艾瑞利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大半的成長歲月卻是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區的沿海城市拉馬特沙龍(Ramat Hasharon)度過。高中時,他身陷一場爆炸案中,全身百分之七十以上遭到三度灼傷,便住院多時;養傷期間,他瞥見了行為經濟學背後的一些原理。

「在醫院,你可以看到很多不理智的行為。」艾瑞利說,「對我而言,最難受的是拆繃帶的問題。當你是一位燒傷病患,護士必須幫你拆繃帶,這時問題就來了:是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慢慢拆掉,讓每一秒沒那麼疼痛?還是快速拆除,不用那麼久,但每一秒都痛得很?哪一種才是正確的方法?」

艾瑞利碰到的護士,篤信快速拆解法,覺得這樣比較不痛;但艾瑞利卻痛苦難耐,求她們換個方式。不過,護士跟他說,她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聲稱她們的方式讓他長痛不如短痛。

出院後多年,艾瑞利終於有機會測試不同做法。他把一些人找來分組做實驗,結果發現護士的做法是錯的,「事實上,長時間的一點點疼痛根本無傷大雅,但劇痛,即便短暫,就真的非同小可了」。

自此,艾瑞利開始檢視所有人們視之為理性的行為,「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才是正確該做的事,以為怎樣才對自己、對客戶、對病人好,但其實我們都搞錯了,且往往以我們難以預測的方式弄錯了」。此認知也成了他所有研究的基調。

知道不代表做到

艾瑞利擁有臺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心理系學士學位、北卡羅萊納大學認知心理學的碩士、博士學位,以及杜克大學的商業管理博士學位。他將心理和商管研究合併,變成許多他運用於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但到底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他表示,了解這門學問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它跟標準經濟學做對比。標準式的經濟學假設人們都很理性,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但行為式的經濟學沒有這樣的假想,他們實事求是,把人們放在不同的情境下,看看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舉例而言,有人去餐廳,說是要節食,但服務生一端上巧克力舒芙蕾時,就忍不住想吃了;或是很多人明知不可為,卻還邊開車邊看簡訊,但這種行為很要命。

透過實驗,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人們的表現往往不如所期待得那麼理性,甚至很不理性,這樣的發現會讓人在設想公司該如何開、政府該有何作為、個人當如何表現等事情上產生不同的結論。

行為經濟學應用

行為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艾瑞利認為其角色主要是社會應用學,「人類而今所面對的世界充滿了各種挑戰,當科技愈先進,挑戰有時就變得愈來愈大。就拿邊開車邊看簡訊這件事來說,二十年前就不曾發生。但這種挑戰一出現,我們就該仔細檢視自己的行為,要如何建造更好的科技,並同時讓自己遠離險境,我想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社會科學著手」。

艾瑞利希望行為經濟學未來能直接影響社會。比方說,當政府盤算一個新的健保計畫或是一個新的調節銀行活動的措施,或處理風險、保障消費者在信用卡和抵押貸款上的權益時,不能只聽取標準經濟學者的建言,應該擴大視野,將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的專業人士見解一併納入。

艾瑞利表示,走進行為經濟學的範疇後,才明白我們所知有限,而且我們常常都是錯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就需謙卑一點,也需做更多清晰的檢測。他將研究成果寫成多本擲地有聲的暢銷書,包括《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等。二○○七年,他成立了「先進的後見之明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Hindsight),該中心志在發展「行為介入」,協助人們擁有更快樂、更健康和更富有的人生;它結合了領域內的專業人才,促進行為經濟學的學術研究,也成立實驗室,與一些新創公司合作,研發健保和財務方面的解決方案,增進消費者的福祉,改善他們的財務狀況等。

專業發現
工作的意義大於一切


艾瑞利的行為經濟學研究主題甚多,包括人生中的重頭戲:工作。多年前有個學生跟他分享的故事,促使他深入了解「人類工作動力來源」的議題。

工作只為了錢?

當時,他的學生服務於一家銀行,有一回,花了兩周多的時間做了一個周延的簡報,目的在取得一個併購案,交出簡報後老闆卻回他:「很棒的簡報,但併購案取消了。」為了做出一份完善的簡報,他挑燈夜戰,卻也很享受過程,只是當得知沒人會看,便沮喪極了。

艾瑞利檢視一般人對於工作的認知大抵就是「看在錢的分上」:只要給員工錢,老闆就能左右人,所以才會有分紅等情事,但「這可能只是人們對勞動市場的簡略看法,實際情形未必如此」。

學生的分享讓艾瑞利決定測試「勞動成果」的概念。他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先給他們一些錢堆樂高玩具,當他們堆好後,再問他們要不要用少一點的錢堆疊,之後報酬逐次遞減,直到參與者覺得划不來而不想再堆玩。

兩組受試者的測試條件相仿,唯一差別在於,第二組堆好後就請他們馬上拆掉,然後要他們再把拆掉的樂高玩具重組,再來一遍。

測試結果,第二組比第一組更快放棄,因為他們看不出自己的工作有何意義。看到完成的作品遭拆毀、然後重組的過程不免單調,而且完全抹煞了參與者完成任務的動力。

第一組因從頭到尾只看到自己完成作品,就會心滿意足的繼續堆疊,即使報酬不多。艾瑞利還發現,如果第一組的參與者很愛樂高遊戲,就會玩久一點,但第二組卻不見這樣的關連性,只要覺得沒意義,就算原本很愛玩樂高,也失去了繼續堆疊的動力。

動手做的成就感

原來,工作的意義是這麼的重要。這也不難想見,何以許多行業,如醫護人員、消防隊員等,儘管辛苦,卻仍有人甘之如飴,因為他們可能視其為神聖任務,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那麼,要如何讓工作更有意義,讓人工作起來更有動力呢?

艾瑞利舉兩個生活實例作為說明。多年前,美國因應家家有大烤箱的特性推出了方便料理「蛋糕粉」,只要讓人加水進去,放進烤箱裡,就可烘焙出香噴噴的蛋糕。這項產品簡單易做,做出的蛋糕也美味,卻乏人問津。經過調查,原來問題出在人們覺得這不像手做蛋糕,它跟外頭買的差不多,如想送人吃,恐怕也不夠誠意。

於是,廠商拿掉蛋糕粉裡牛奶和雞蛋的成分,沒想到,產品上架後很快銷售一空。原來,光是打蛋、倒牛奶和攪拌多出的活就能讓烘焙經驗變得更個人化、更有意義,因為這需要烘焙者更多的努力。

艾瑞利稱此為「宜家家居效用」(Ikea Effect),即對一件完成的家具有多少情感,完全視你在上頭花了多少力氣組裝,即便完成後也不過是一件很普通的家具。換句話說,花愈多時間和力氣在完成一件事,就會讓人對成果更愛不釋手,儘管過程中有時讓人深惡痛絕,但就是不肯放手。喜歡登山攻頂的人最能了解箇中滋味。這說明了我們的努力會讓事情本身變得有意義,進而引發更多的工作動力。

找回工作的意義

現代的職場,一切講求效率。艾瑞利認為,這應驗了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在工業革命時代的主張,但現在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效率不再比意義更重要,「此時的狀況是人們必須自行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和力氣在工作上;過去我們總以為動力和薪資報酬是同一件事,現實卻是我們可能還需加進其他的條件,如意義、創意、挑戰、所有權、身分、榮耀等」。

根據蓋洛普的一項工作滿意度調查,美國有一半的上班族在講求效率的職場文化裡對工作並不上心,甚至有百分之十六是深惡痛絕的。

「但好消息是如果我們可以加進意義、榮耀、動機等元素,就能讓員工更有生產力,工作更有動力、更愉快。」艾瑞利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