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20 漢斯&摩里茲 揭開網路淨化的代價

文/楊慧莉 |2019.11.16
3728觀看次
字級
左為摩里茲, 右為漢斯。 圖/取自網路
「內容修飾者」有身心殘害之虞。 圖/取自網路
「網路淨化」引發是否該刪除一些爭議性影片的道德兩難。 圖/取自網路

文/楊慧莉

網路世界,無奇不有,常讓許多人流連其中多時。但你可知你每次所造訪的網路世界其實是淨化過的?許多不堪入目的鏡頭已早先你一步下架?到底是哪些人在過濾這個世界?德國兩位年輕有為的導演漢斯&摩里茲,發揮偵探的精神,探索了這塊多數人所不知的神祕領域,且從中發現了淨化與否的道德兩難……

探索真相
是誰在淨化網路世界?


漢斯.布拉克(Hans Block, 1985-)出生於德國柏林,是製片、劇場導演和音樂家;摩里茲.瑞斯維克 (Moritz Riesewieck, 1985-)出生於德國黑爾德克,為作者、劇作家、劇場和電影導演。兩位青年年齡、背景相仿;事實上,他們二人都曾受教於德國戲劇藝術學院「 Ernst Busch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同窗五年,彼此相識,擁有絕佳默契。

去年,他們因合作電影《淨化者》(The Cleaners),而聲名大噪,獲得諸多獎項的肯定,包括莫斯科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獎等。此外,它也是去年紐約人權觀察電影節的精選影片。

合作拍片的緣起

《淨化者》是一部紀錄片,主要探討網路世界是如何透過刪修和審查,而讓觀眾在臉書、推特等社群媒體平台上看不到暴力、色情或憎恨的內容。

漢斯和摩里茲當初之所以合作拍此片,是起於社群媒體的一個疏漏。二○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臉書上出現了一個影片:有位少女遭到一個老頭強暴,在臉書察覺、把影片刪除前,已轉發了一萬六千次,甚至有四千個人按「讚」,影片爆紅,震撼網路。

這件事引起兩位導演的注意。一開始,他們不解這樣的影片是怎麼登上臉書的?但稍加思索後反倒覺得「這樣的內容為何平時不常看到?畢竟,線上一定有很多這類不合常軌的內容,但怎麼不常在臉書、推特或谷歌網站上見到?」

基於好奇社群媒體是如何管理這類內容,漢斯和摩里茲開啟了一場「偵探」之旅。過程中,還找到了羅勃茲博士(Dr. Sarah T. Roberts),她是研究「網路內容修飾」的專家。透過羅勃茲,他們得知網路內容過濾者的真實身分及這類工作主要外包給發展中國家。

神祕的蜜獾計畫

不消說,兩位導演想要直接聯繫這些過濾者,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但他們也很快得知,這類工作者叫做「內容修飾者」(content moderators),部分工作人員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這是一個祕密而封閉的行業,臉書、谷歌、推特等客戶,以及外包公司都竭盡所能的讓工作祕密進行。舉例而言,臉書的這類工作叫做「蜜獾計畫」(Honeybadger project),這是因為工作者不可以讓人知道他們效力臉書,而當有人問起他們的工作,就只能說他們投入「蜜獾計畫」,要是說了,就會遭到罰款和其他報復。這些社群媒體甚至僱用私人安全公司監督員工,迫使他們不能跟陌生人談論他們平日所為,更不用說跟記者說話了,整件事聽起來就像一個詭異的犯罪故事,但這卻是事實。

員工的社群媒體帳戶遭檢視,一舉一動遭監控,包括在建築物前吸菸區休息時跟誰說話。因此,兩位導演在馬尼拉的探訪工作,就變成了一項艱鉅的挑戰。調查期間,他們就遭人拍下照片,照片被放在外包公司裡當作警告:誰也不准跟他們說話,否則馬上丟飯碗。如此一來,也增加了他們聯繫上的難度。

取捨間殘害身心

不過,漢斯和摩里茲仍然排除萬難。他們待在馬尼拉半年的時間裡,不僅找到了所有為主要社群媒體效勞的公司,還贏得五位「內容修飾者」的信任,讓他們願意將自己隱而不彰的工作公諸於世。

影片《淨化者》中的一位「內容修飾者」說,「我願意坦然的原因是,這個世界該知道我們的存在……我們盡己所能的讓社群平台安全。略過(即留下影片)、刪除、略過、刪除……就是我們每天的工作。」

這些「內容修飾者」的酬勞並非來自臉書等社群媒體,而是外包公司,透過層層剝削,薪資都被壓低了。然而,他們的工作並不輕鬆,每天日以繼夜的一人獨坐在電腦前,看著成千上萬個腥羶暴力的影片,斬首、截肢、行刑、拷打、虐童等慘不忍睹的畫面在他們眼底一一掃過,於心中烙下陰影,他們的孤獨和創傷可想而知。

這些可怕的影像記憶有著難以預測的後遺症,像是讓人飲食失調、失去性欲、焦慮、酗酒或憂鬱;影像常常滯留心中,讓人揮之不去,有時還會發展為創傷壓力症候群,一如戰爭後解甲歸來的士兵。《淨化者》影片中就出現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個年輕人在看了一堆自殘和意圖自殺的影片後,最後自己也自殺了。

幫淨化者去遺毒

年輕人的悲慘下場,讓兩位影片執導者不禁感嘆,為了創造乾淨、安全而「健康」的社群平台,年輕人付出了代價,而這樣的悲劇還不只一樁,而人類史上從未有哪個時候像現在這樣,一個在社群平台上有關仇恨和憤怒的影片如果未及時刪除,就會因快速分享轉傳而讓數百萬人受影響,未刪除的結果不是傳播或擴大仇恨就是讓人暴力走上街頭。他們發現,許多「內容修飾者」也因此以他們的工作為榮,表示「要不是有我們把關,網路社群會一團糟」。

兩位導演在拍片之時,也不忘發揮他們的道義責任,為片中合作的幾位主角,即勞苦功高的「內容修飾者」,在馬尼拉和柏林找到專業而有經驗的心理學家,幫助他們走出心中的陰霾,這些心理支援卻是臉書等社群媒體和當地外包公司完全忽略的部分。

發現問題
民主vs.安全如何取捨?


漢斯和摩里茲在追蹤、調查和記錄「網路淨化」事件時,不僅發現事件主角所承受的龐大壓力,也對他們要決定大眾的視聽內容感到憂心和不可思議,因為「不是每部影片的內容都像看到虐童影片那樣,可以馬上刪除,如果是那些由民權推動者或公民記者所上傳的爭議性或模棱兩可的影片呢?」

「但面對這類影片,『內容修飾者』常常不假思索就把它們刪掉了。」漢斯說。

矯枉過正變漠然

那麼,哪類上傳影片是具爭議性的呢?

摩里茲在一場公開演說中舉敘利亞的空襲影片為例,要現場觀眾決定這樣的內容是否該刪除?接著,他說明這樣的影片可能會嚇壞小孩,不過如果刪掉了,就無法據以調查那裡的戰爭罪行了。

他表示,英國倫敦有個非政府組織「空戰」(Airwars)在這類影片上傳到社群媒體時,會搶先存檔作為戰爭罪證,因為他們知道推特等媒體會很快將這些影片刪除;現在人手一機,可以隨手拍下不公畫面上傳到社群媒體,引發輿論,「這不就是人們當初對全球資訊網時代的期許嗎?而且這些畫面本身會說話。」

「而今,畫面只要讓人不舒服,就遭刪除;媒體也愈來愈趨向於在一些文章上標注警語,讓人覺得冒犯和困擾,甚至有些美國大學生進一步要求課程上省去一些情色古典畫作的賞析。」漢斯進一步補充說明。他同時也提醒「就算那些具爭議性的影片對心裡的負面影響難以估計,但也不該謹慎到讓人對社會不公失去察覺力?」

臉書負責人祖克柏曾表示,未來人人可依自己的喜好決定想看的內容。對此,兩位導演覺得這只會讓社會更分歧,沒有相似的社會意識,如何討論社會問題?而這也衍生出「自由表達」(即民主社會的可貴之處)和「安全性」(即人民需要被保護)之間該如何取捨的道德兩難。

清汙動作太草率

眾所皆知,臉書始終想要有個「健康」的平台,畢竟,使用者都該覺得安全。事實上,「健康」字眼正是漢斯和摩里茲在菲律賓的受訪對象經常使用的語彙。

摩里茲發現,對這些「內容修飾者」而言,所處世界是不健康的,充滿了邪惡,需要他們費心去把關,而這與他們的天主教信仰有關,他們常說「潔淨就離神聖不遠了」。

漢斯表示,有些「內容修飾者」甚至以他們的總統杜特蒂作風來自我激勵;杜特蒂當初贏得選戰就承諾要「肅清」,而他去除問題的做法就是殺掉嫌疑犯,而他就任以來估計有兩萬人遭到殺害;《淨化者》影片中有個「內容修飾者」就說,「杜特蒂在街上所為,我在網路上辦到了。」

然而,讓漢斯憂心的是,「內容修飾者」自命為「超級英雄」,在網路世界執法、維持秩序,他們清理「髒汙」,讓我們免於邪惡的挾持,但這些該由國家當局來執行的任務,如今落在二十初頭的大學畢業生身上,未免責任太重,而他們的合格訓練也不過三到五天。

摩里茲補充說,國家政體將此重責大任外包給私人公司,他們又把責任丟給第三方,即層層外包。社群網路是一個全新的基礎建設,有其機制和行動邏輯,也因此潛藏了新的危險,不該被草率對待。

不該只能二選一

臉書祖克柏到美國國會或歐洲議會備詢時,面對許多批評,他總以「會夥同團隊解決」唐塞。事實上,《淨化者》在開拍時就希望能納入社群媒體的意見,但他們回應冷淡。影片上映一個月後,祖克柏宣稱要再僱用兩萬名人員執行內容修飾之務。「這聽起來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臉書是可以僱很多人,但這種作法既不透明,也不負責任。」漢斯說。

漢斯和摩里茲表示,全球資訊網目前由幾家主要科技大公司瓜分,他們掌控了全球視聽,但他們也絕非其所說的「透明」和「中立」,民眾該有的知的權益往往在其「讚」和「分享」,即利之所驅的「注意力經濟」運作機制下被犧牲了。

他們認為影片刪除與否的標準該有一場公眾辯論,而非科技公司關起門來自行決定;也深感「因從眾而粉飾太平」的意識形態是可怕的,而他們拍紀錄片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阻止這種意識形態蔓延,「畢竟民主自由社會不該只有略過或刪除兩種選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