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西洋銅版畫與中法戰爭(7-5) 台灣風情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9.11.08
5369觀看次
字級
淡水鎮的想像圖:19世紀英國畫刊刊載台北淡水的圖畫 。淡水又稱滬尾,是淡水河的入海口,位於台北的西北 方,溯淡水河而上可以直抵台北城。中法戰爭期間,孤 拔原擬占領滬尾,然後沿淡水河直取台北城,不過卻遭 劉銘傳置重兵阻檔,造成法軍在淡水之役中潰退。此圖是英國畫家想像法軍登上淡水的情景,實際上純係想像,並未發生,淡水街道被描 繪成江南城鎮,也與閩南式的建築相去甚遠。儘管如此 ,一百多年前英國畫家對北 台灣的想像圖,也反映了一般西人對台灣的刻板認識。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東方竹林的浪漫:1890年三月號英國《倫敦畫報》的插畫,描述英國旅行家在台灣探險,由本地的民工協助 搬運工作,深入茂密的竹林。台灣偏布竹林,綠意濃厚,在西方旅行家眼中,帶著東方野林的浪漫與神祕。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友善的漢人:1890年三月號英國《倫敦畫報》描繪英國 旅行者在台灣所見所聞,圖中台灣漢人對外國旅者十分友 善,端盤奉茶。背景是竹林和香蕉樹。這張畫也顯示茶葉 、竹子、香蕉是外國旅行家對台灣物產的主要印象。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友善的原住民:1890年英國《倫敦畫報》三月號的插畫 ,描繪台灣原住民與西方人接觸的情景,顯示原住民對西 方人的基本態度是十分友善的,他們對西方人的衣物充滿 了好奇。
溯高雄河而上:1884年,法國畫刊《 L'univers illustre》刊載歐洲旅行家溯 高雄河而上的圖畫,河流兩岸荊棘滿布, 一副半蠻荒的景象。事實上,中央山脈及 南北餘脈占了台灣三分之二的土地,漢人 開發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平原以及北部的盆 地地區,原住民聚居的山區均人煙稀少, 加上溼熱多雨,原始林密布,與南洋群島 的雨林地區,景觀十分相似。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漢人與原住民同歡:1890年英國《倫敦 畫報》二月號的插圖,描繪台灣島上漢人 與原住民同歡的情景。英國人占領香港後 ,將勢力伸進廣東,不過對島嶼台灣也保 持著高度的興趣,英國報刊經常報導英國 人在台灣旅遊的見聞。這張圖實際上也反 映了台灣漢人與原住民和睦相處的情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明代末年,亦值西方列強東來之際,西班牙人由菲律賓北上,於1626年占領台灣北部,其傳教士亦隨軍來傳教,荷蘭人則於1624年占領台灣南部,興建「熱蘭遮城」,作為政治中心,1642年又驅逐了北部的西班牙人,成了獨占台灣西方列強,不久鄭芝龍就撫,率眾回福建任職,中國人的力量幾乎退出台灣;儘管如此,1662年,據守金門、廈門抵抗清軍的鄭成功率大軍渡海驅逐荷蘭人,在台南設東都明京,深耕華夏文化,明鄭歷經三代。1684年,清將施琅上書康熙的奏折有著生動的描述:「臣奉旨征討,親歷其他,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並耦,漁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籐、糖蔗、鹿皮以及日用之需,無所不用。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連,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

接著,台灣隨著大清進入鎖國狀態,與外界接觸不似過去那般頻繁,直到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以船堅砲利逼迫中國簽署一系列外交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門戶後,台灣才又隨著這個時代的浪潮恢復與西方的接觸。

法國以駐福州領事館兼管台灣事務,英國則是以駐廈門領事館為基地向台灣派遣人員。由於台灣位於呂宋島北方,是遭受西方殖民的東南亞與中國大陸接壤之處,因此西方列強中新崛起的英法兩國對台灣表現極大的興趣,他們沿用荷蘭時期西方人的習慣,稱台灣為「福爾摩沙」。

除了西方派來的調查官員,一些旅行家也登上台灣,並沿北部和南部的溪流進入深山。至於滿懷宗教熱情的傳教士更在台灣逐步傳教,不過由於文化差異,台灣民間時生反教情緒,尤其西方傳教士視中國人祭拜祖先為偶像崇拜,要求台民抵制,此舉激起台民普遍反感,激烈時更發生燒毀教堂的事件,衝突迭起,1868年甚至引發英艦砲轟安平的事件。

中法戰爭爆發後,沿海諸省廣東、福建、浙江以及台灣島均爆發反西人的風潮,尤其孤拔率法國軍艦攻打滬尾(淡水)時,激發了台民仇外情緒,燒毀七座教堂,不過戰爭結束後,在有心人士的奔走下,西方教會的地位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受到官府更大的認可。

總的來說,與中國人直接爭奪台灣島的荷蘭人對早期的台灣有較多的圖文記錄,不過大致上僅圍繞熱蘭遮城周邊。直到19世紀末期,英法兩國的旅行家對台灣的風貌始記錄了大量的文字與繪圖,刊於該國國內的畫刊上,成為記錄台灣景觀的重要文獻。

淡水鎮的想像圖:19世紀英國畫刊刊載台北淡水的圖畫。淡水又稱滬尾,是淡水河的入海口,位於台北的西北方,溯淡水河而上可以直抵台北城。中法戰爭期間,孤拔原擬占領滬尾,然後沿淡水河直取台北城,不過卻遭劉銘傳置重兵阻檔,造成法軍在淡水之役中潰退。此圖是英國畫家想像法軍登上淡水的情景,實際上純係想像,並未發生,淡水街道被描繪成江南城鎮,也與閩南式的建築相去甚遠。儘管如此,一百多年前英國畫家對北台灣的想像圖,也反映了一般西人對台灣的刻板認識。

東方竹林的浪漫:1890年三月號英國《倫敦畫報》的插畫,描述英國旅行家在台灣探險,由本地的民工協助搬運工作,深入茂密的竹林。台灣偏布竹林,綠意濃厚,在西方旅行家眼中,帶著東方野林的浪漫與神祕。

友善的漢人:1890年三月號英國《倫敦畫報》描繪英國旅行者在台灣所見所聞,圖中台灣漢人對外國旅者十分友善,端盤奉茶。背景是竹林和香蕉樹。這張畫也顯示茶葉、竹子、香蕉是外國旅行家對台灣物產的主要印象。

友善的原住民:1890年英國《倫敦畫報》三月號的插畫,描繪台灣原住民與西方人接觸的情景,顯示原住民對西方人的基本態度是十分友善的,他們對西方人的衣物充滿了好奇。

溯高雄河而上:1884年,法國畫刊《L'univers illustre》刊載歐洲旅行家溯高雄河而上的圖畫,河流兩岸荊棘滿布,一副半蠻荒的景象。事實上,中央山脈及南北餘脈占了台灣三分之二的土地,漢人開發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平原以及北部的盆地地區,原住民聚居的山區均人煙稀少,加上溼熱多雨,原始林密布,與南洋群島的雨林地區,景觀十分相似。

漢人與原住民同歡:1890年英國《倫敦畫報》二月號的插圖,描繪台灣島上漢人與原住民同歡的情景。英國人占領香港後,將勢力伸進廣東,不過對島嶼台灣也保持著高度的興趣,英國報刊經常報導英國人在台灣旅遊的見聞。這張圖實際上也反映了台灣漢人與原住民和睦相處的情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