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神州恐龍博物館化石修復研究員】 修復化石需要三顆心 沈鳳斌

文/劉赫垚 |2019.10.27
1896觀看次
字級
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內部。 圖/沈鳳斌提供
工作中的沈鳳斌。圖/沈鳳斌提供

文/劉赫垚

清理附著物、加固、黏接、上防風化漆……經過了一系列程序,一塊塊看似普通的「石頭」變成了具有科研價值的化石。這就是沈鳳斌的日常工作。

沈鳳斌是大陸黑龍江省嘉蔭縣神州恐龍博物館的一名化石修復研究員,負責古生物化石的挖掘、修復和保護工作。

有恐龍之鄉的稱號

嘉蔭縣有「恐龍之鄉」之稱。一九○二年,科學家在這裡發現大型鴨嘴龍類恐龍化石。經考證,嘉蔭埋藏的恐龍化石多達數百具,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產地。

既然是「恐龍之鄉」,那自然少不了與「恐龍」打交道的人,沈鳳斌便是其中之一。二○○五年五月,沈鳳斌來到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工作。

「參加工作最初的那幾年,非相關專業出身的我充滿了困惑和迷茫。」沈鳳斌說,為尋求突破,他主動申請參與博物館開展的各類化石挖掘工作,蒐集大量關於恐龍化石的文章,一有時間就閱讀古生物研究書籍,為自己「充電」。

有一年,博物館開展大規模「搶救性」化石挖掘工作。沈鳳斌主動請纓,組織了一個十人組成的挖掘團隊。他回憶,那次的挖掘點在山上,車開不進去,自己和隊友們要拎著工具,每天徒步十多公里。

前幾日的挖掘工作並不順利,沈鳳斌和隊友都有些著急。「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研究土層結構,重新確定挖掘位置。」終於在第四天,團隊挖到一對連在一起的恐龍尾椎骨化石。「那是我第一次親手挖掘出相對完整的恐龍化石,那種興奮的感覺終身難忘。」沈鳳斌說。

經過多年化石挖掘工作的鍛鍊和專業知識的積累,二○一六年,在一次化石挖掘作業中,沈鳳斌順利找到了保存非常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那一刻,我的『化石夢』實現了!」他說。

為充實博物館內的恐龍化石藏品,組建真正的恐龍化石骨架展覽,沈鳳斌開始學習化石修復技術。由於不是科班出身,他在學習中遇到不少難題。「有時修復好的化石表面上看得過去,但仍達不到專家審核要求。」

為了精進技藝,他多次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和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學習地質學、化石修復技術,以及古生物化石科學保護與特色利用等知識,師從多位知名古生物學專家。

如果說化石挖掘是動態的戶外工作,那麼化石修復則是考驗定力的過程。「從事這項工作需要『三顆心』:耐心、細心和專心。」沈鳳斌說,有時候一忙就是一天,這讓他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疼起來的時候「坐立不安」,可他並不覺得辛苦。「我從骨子裡熱愛這項工作,已經把它當成我一生的追求。」他說。

體驗古生物的魅力

如今,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已從最初只有二百平方米的臨時展覽館,發展到四千六百多平方米的集科普、娛樂和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沈鳳斌也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一名專業化石修復保護工作者。截至目前,博物館已修復各類恐龍化石八百多塊。

沈鳳斌實現了他的「恐龍夢」。他希望更多遊客能來到嘉蔭,體驗這裡「古生物世界」的獨特魅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