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飲食 有助減輕焦慮

潘楠慕 |2019.10.27
2227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英文俗諺稱「吃什麼像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足見飲食的影響和重要性。專家指出,食物除了提供人體所需養分,某些食物甚至還有助紓解壓力。

多吃蔬菜水果,已是老生常談,但最新研究顯示,正確的飲食將可提供腸道益菌所需養分,從而減輕焦慮症狀,緩解現代人常見的工作、學業或家庭壓力。

健康專家夏特基博士(Rangan Chatterjee)指出,食物能影響腸道細菌的種類和平衡,進而影響大腦的情緒;均衡飲食,有助大腦舒緩和平靜。因此,食物種類應該多樣化,並選擇加工程度較低蔬菜,藉此保存自然纖維。

這個原理是,人體無法消化某些纖維,包括許多蔬菜和水果中的纖維。一旦吃下,這些纖維會一路進入腸道並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腸道細菌會產生反應,釋放出與人體細胞互動的化學物質和酸。

澳洲迪肯大學營養健康專家賈卡(Felice Jacka)表示,這個作用的過程,會影響大腦情緒以及免疫能力。她並表示,地中海飲食包含大量水果、蔬菜、豆類和全麥的植物纖維,另外有些發酵食品如酸菜,泡菜等,能夠提供腸道內的細菌和酵母菌,有益健康。

營養學家梅德林(Sophie Medlin)指出,許多人在情緒不好時喜歡大吃一頓,但這種做法只能或的短暫的心理慰藉,之後則會陷入更低落的情緒,因為大量攝取糖分後,人體就會釋放出胰島素以調節血糖。

另外一種狀況是空腹過久,導致血糖降低。梅德林表示,飢餓容易導致煩躁,因為血糖過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和與腎上腺素都會上升。研究發現,飢餓和生氣時,大腦會分泌相同化學物質;也就是說,飢餓將產生負面情緒。

她表示,血糖值急速升高或降低,會產生許多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負面效應,進而影響應對壓力的能力。

當然,一些有益健康的食物,不見得美味。專家建議,為了健康和情緒,應調整心態,持續嘗試各種「好」食物,而非「好吃」的食物。只要養成習慣,對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莫大好處。

營養午餐受重視 日本學童最健康

許多國家的營養午餐可能只用來填飽肚子,但日本長久以來極為重視兒童的營養午餐,

他們的用心,也產生相對的成果。據聯合國資料,日本兒童健康狀況高居全球第一,且肥胖發病率極低,主因就是學校午餐制度。

專家指出,日本把營養午餐視為教育的重要環節,可培養學童均衡飲食及責任感。日本營養午餐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當時有學校免費提供低收入家庭小孩午餐。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1954年實施學校午餐法,營養午餐成為全國性的制度;此外,還配備專職的營養師,設計菜單。

日本並非唯一實施學生營養午餐的國家,美國也有類似制度,但普及程度、食材烹調、實施理念方面,都是日本領先。美國的營養午餐以低收入戶為主,並未普及所有學童。

此外,日本的營養午餐兼顧多樣化、均衡和美味,美國則乏善可陳,甚至有大量冷凍食品。

日本營養午餐的實施理念,更足以成為各國楷模。以亞太經合會為例,各國派出討論學校午餐的官員多來自農業部,日本卻由教育部官員參加,可見日本對此議題的重視程度。

日本學童都會自備環保餐具,午餐時間一到,輪值的學童前往餐廳將食物抬回班上,每位學童依序領取食物,並向值班同學的服務表達感謝。此外,剩下多少食物也都加以統計,再分配給其他人或調整供應量,盡可能減少剩食。

用餐時間,教室會解說飲食文化、食物種類、食材來源和營養成分。用餐完畢便進行清洗、回收和環境。

專家指出,日本當局透過營養午餐,向學童灌輸團體、服務、愛惜食物、認識食材、環保等觀念,並提升未來主人翁的健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清楚顯示日本重視營養午餐的成效。數據顯示,日本是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5歲至19歲超重和肥胖兒童比率為14.42%,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PEC)和歐盟的41個已開發國家中,兒童肥胖率最低的國家。

除此之外,日本也強制兒童定期基壽體檢。地方政府會定期發放通知,要求學童在學校接受健康檢查,包括測量身高和體重。此外,日本政府每年在全國各地研究營養和飲食習慣,並把研究成果用於學校午餐上。

這種做法,讓許多日本學童養成良好的健康觀念。日本的平均壽命約達85歲,是全球最長壽的國家之一。

高蛋白攝取過多 招來兔子飢餓症

現代人日益重視健康,近年來盛行的健身風潮也與飲食結合,出現「高蛋白」飲食。但專家指出,攝取過多蛋白質,反而可能造成腹瀉,同時還會引起頭痛、疲乏及視力模糊等不適狀況,也就是所謂的「兔子飢餓症」。

「兔子飢餓症」是北極探險家史蒂方森(Vilhjalmur Stefansson)在加拿大北部居民身上發現的症狀,由於他們幾乎只食用兔肉,長期下來缺乏脂肪,導致維生素A缺乏。史蒂方森親身體驗後,發現身體狀況急速惡化,也把這種症狀稱為「蛋白質中毒」,包括鈣離子缺乏、心律不整、腎臟病、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疾病等。

在健身風潮的帶動下,一些人士倡導「高蛋白」飲食,也就是只攝取肉類,儘可能減少脂肪、醣類和碳水化合物。他們認為,這種飲食方式結合鍛鍊,能夠迅速增加肌肉,雕塑出漂亮的身形。

這個理論的來源,是蛋白質的特性。蛋白質是人體生長和修復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乳製品、肉類、蛋類、魚類和豆類都存在。攝取蛋白質可增強飽腹感,減少食物的攝入,達到瘦身的目的。此外,一些廠商和健身員也認為,鍛鍊後攝取蛋白質,有助肌肉組織修復和生長。這個理論基本上有其依據,因為重量訓練確實會造成肌肉中的蛋白質分解,需要加以補充。

此外,由於有利可圖,許多廠商紛紛推出高蛋白營養補充產品,例如高蛋白奶昔、蛋白棒。在廠商的倡導下,這些蛋白質補充產品的全球市場規模正快速擴大,目前已突破150億美元。

然而專家指出,這種極端的飲食方式,很可能導致急性營養不良,甚至蛋白質過敏。此外,蛋白質的轉化以及代謝,都將增加肝臟與腎臟的負擔。

專家表示,蛋白質的正確攝取應從兩方面考慮:第一,蛋白質並非靈藥,雖然是人體必需的養分,仍應適度攝取。第二,不須迷信高價產品,在日常食物如蛋、奶、魚、肉都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大豆、堅果、芝麻的蛋白質含量也很高。此外,菇類富含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且容易吸收,同樣是很好的選擇。

斯特林大學的體育教授提普頓(Kevin Tipton)指出:「多數人的飲食,都已包含美日所需的蛋白含量,不須食用補充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