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固沙 有生之年不下山

 |2019.10.20
1741觀看次
字級
侯貴帶小狗巡視林地。圖/新華社
侯貴(右)與妻子李樹媛尋找適合做種子的松果。圖/新華社
侯貴帶鉗子上山,隨時修理林地周圍破損的圍欄。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遼寧省的劉家村,位於科爾沁沙地南部,二十年前常常漫天飛沙,面臨「沙進人退」危機;一位村民花了十八年,在一百六十公頃沙地上種了二十餘萬株樹木,築起綠色生態屏障。

劉家村位於遼寧阜新市彰武縣四合城鄉,六十八歲的村民侯貴從小在這裡生活,「小時候一起風,漫天都是沙子,啥也看不見」。

「再不固沙,我們村估計就得搬遷。」為了保護家園,侯貴二○○一年開始植樹造林。十八年來,侯貴不僅要籌措資金,還要培育適合沙地生長的樹苗、勸阻村民不要進入林區放牧等,但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他都沒有放棄,並堅持每天巡山兩次。

侯貴還記得,二十年前沙丘離村莊不到兩公里遠,還會隨風移動,「剛播種的種子不到半天就被風沙吹跑了;即使長出小苗,一陣風沙過去就給埋上了」。侯貴決心上山種樹。

二○○一年,他透過剪樹枝、扦插等方式在自家地裡栽培楊樹苗,然後移植到山上。「剛開始成活率不到一半,有的地方種三、四回才能扎下根。」儘管困難重重,侯貴還是在第一年就種下了二十公頃楊樹。

每天巡山兩次

牧民也跟著護林

此後十八年間,侯貴的生活便與植樹、固沙聯繫在一起。育苗、挖坑、種樹、挑水、巡山……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他發現買的樹苗嬌氣,自己培育的樹苗省錢又易活。

造林難,護林更難。「最開始,大家保護林地的意識不強,不少人來放牧。」侯貴說:「我們這養牛羊的人家多,牛羊進林地啃食苗木,林就白造了。四年生的松樹苗,牛羊踢上一腳就折斷了,根本救不活。」

自造林起,侯貴很少回山腳下的家,即使除夕晚上也是在家吃完餃子就匆匆趕回山裡。他經常清晨四點多就到林地巡山,同行的只有他養的幾隻小狗,「只要有動靜,牠們遠遠一叫,放牧人就知道我們在守著林子了」。

近年隨著政府加強管理、村民護林意識提高,在林區放牧的人大幅減少。二○一六年,政府在林地外沿圍上了圍欄,此後,侯貴巡山時會背上鉗子、鐵絲等工具,發現圍欄有破損就及時修理。

除了造林,侯貴也非常愛護林地裡自然生長的草。「樹固沙能力強但生長慢;草不一樣,種子落地就扎根,也能有效固沙。」

松鼠野兔現蹤

生態改善最欣慰

近兩年氣候乾旱,林地裡正值壯年的楊樹得了立枯病,死了近三分之一。這成了侯貴最大的煩心事,他決定培育種植松樹、楓樹等生命力更頑強的樹種。他說:「一片林只種一種樹,容易出現連片式的死亡,未來五至七年我將對林地進行改造,每五十公尺寬的林帶換一個樹種。」

侯貴巡山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松鼠、山雞、野兔的蹤跡,原本的荒蕪之地出現生機。

年近古稀的侯貴本可以在家安心養老,但他選擇日夜與林地為伴,當被問及最欣慰的事,他說是見證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這十多年的努力,自然林保住了,人工林也在不斷擴大,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有生之年,我不會下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