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蛋雕傳承人】 王劍 專注刻畫蛋雕王國

文/記者陳尚營、汪海月 |2019.09.22
1581觀看次
字級
王劍在工作室展示蛋雕作品 圖/新華社
王劍在工作室展示蛋雕作品 圖/新華社

文/記者陳尚營、汪海月

一枝鉛筆、一把刀片、一個橡皮,王劍雙眉微蹙,在蛋殼上細細刻畫,在高手如雲的合肥技工節現場,這一方小小天地引得不少人好奇圍觀。

王劍是安徽合肥的一名火車司機,同時也是廬州蛋雕的傳承人,取材於飛禽蛋殼,功夫於刀篆之間,王劍用一雙開火車的手在薄薄的雞蛋殼上做出了花樣。

蛋雕是在飛禽類蛋殼上成畫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融合了繪畫與雕刻,以浮雕、陰雕、陽雕、鏤空等雕刻手法進行藝術創作。

光臨摹就練二十六年

一九九二年,十七歲的王劍還在上中專,無意間接觸了印章並萌發興趣,但刻印章需要材料費,那時候的家境並不足以支撐他這樣一個「花錢」的興趣愛好。做餐飲的祖父給他提了個好主意,可以在別人都不要的蛋殼上雕刻。

中國傳統裡有在紅雞蛋上印喜字,刻畫些簡單的吉祥圖案以求吉利。王劍的祖父就掌握了這樣一門技術,在祖父的指導下,王劍開始嘗試著在蛋殼上雕刻。

選一枚顏色偏深的勻稱雞蛋,清洗過後,用鉛筆布圖,然後開始雕刻,先刻出輪廓再精雕,一點一點地刻出層次,最後打孔抽取出蛋汁,注水清洗,一枚雞蛋就完成了華麗轉型。

從最簡單的臨摹開始,王劍一練就是二十六年。最開始用的是刻印章的刀,但因為手指和蛋殼的距離相對較遠,細膩度無法達到要求,王劍自己一點點摸索,發現剃鬚單面刀片更短也更薄,可以做到「幾乎零距離與蛋殼交流」。

「從拿到蛋的那一刻開始就要保持專注,如履薄冰,一刀不慎就會前功盡棄,要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態。」王劍說。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後,現在的王劍如同深諳刀法的「刀客」,破與不破全憑運刀的感覺。

在下班的業餘時間裡,從雞蛋到鵝蛋、鴕鳥蛋再到鴯鶓蛋,王劍一筆一筆,一刀一刀,刻畫出自己的「蛋雕王國」。

「用最簡單的工具和材料創造出最美好的藝術。」這是王劍一直秉持的理念。

王劍的蛋雕裡盡顯中國傳統元素。筆走龍蛇的中國書法、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形態各異的京劇臉譜,每一個都是中國文化的名片,但王劍最愛的還是中國水墨畫,水墨畫配上中國詩詞,一枚平凡無奇的蛋殼頓時有了氣韻。

彎彎的石板小橋,橋下是撐船的戴斗笠老翁,橋邊有古樸的徽派民居,竹林、遠山、飛鳥,一切都濃縮於方寸之間,這是王劍花了七天時間刻畫的小橋流水人家,以刀為筆,筆觸細膩,層次分明,頗具水墨畫的意境。

「我希望用另一種方式來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王劍說。

用蛋殼記錄時代變遷

除了傳統,王劍也在用自己手中的蛋殼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從二○○九年開始,王劍陸續刻了三十多個火車頭蛋雕。這組蛋雕展現了中國火車從早期的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再到如今高鐵的時代變遷。

「中國的鐵路一直在發展,這個系列的蛋雕也是永無止境的,會一直刻下去。」王劍表示。

「一帶一路」、世界盃、民生工程……王劍的刻刀隨時代起舞,承載著世界的新變化。

在王劍的感染下,他的妻子郭迎年也成為一名蛋雕愛好者,二○○八年辭職在合肥市學校開設蛋雕傳承體驗課堂,讓更多的孩子學習這門蛋殼上的藝術。

二○一七年,以王劍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廬州蛋雕被錄入安徽省非物質遺產名錄,引發更多關注。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蛋雕、學習蛋雕、喜歡蛋雕,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王劍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