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物19 安迪沃荷 打破種種藩籬 成就非凡人生

楊慧莉 |2019.09.14
2502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傳統認知裡,藝術,高貴無價,跟商業、流行文化、甚至日常俗事,難以相提並論,但有一人卻打破這樣的禁忌,模糊之間的界線,他是有「普普藝術教父」之稱的安迪沃荷,也是少數在世時即名利雙收的藝術家之一。儘管他的藝術語彙未必能人人認同或欣賞,但他的先見之明、對事理的通透及求新求變的精神卻不得不讓人佩……

生命軌跡
病弱童到普普藝術教父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出生於賓州匹茲堡,在家中排行老么,父母為移民自東斯洛伐克的工人。

八歲時,沃荷染上舞蹈症,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疾病,讓他有段時間只能臥病在床,行動受限。調養期間,母親怕他無聊,讓他畫畫,結果他愛上這項絕活。此間,他也聽收音機、把所收集的電影明星照片排放在床邊排譴孤寂,事後回想,他發現這段休養期對他的人格、技能發展與喜好起了莫大的作用,而他當時已熱衷名氣、時尚、名人和好萊塢,常看流行雜誌、收集電影明星的簽名照。

前進紐約當插畫家

一九四五年,沃荷高中畢業。之後,他依著自己的興趣去念卡內基理工學院的商業藝術系,四年後獲得海報設計的藝術學士學位。

畢業後,沃荷前進紐約,想當一名商業插畫家,而他也如願的在《Glamour》雜誌找到這樣的差事。當時,《Glamour》雜誌的藝術編輯弗瑞迪瑞克(Tina Fredericks)買了他的一張畫後就委託他畫一系列的鞋子插圖,自此稿約不斷,在口耳相傳下,沃荷很快的成為搶手的插畫家,不乏《紐約時報》、《時尚》和《哈潑時尚》等知名客戶。他在這段時間對時尚界的投入反映出他對紐約光鮮亮麗名人的著迷,這類人物成為他後來創作上一個重要的主題。

沃荷在四、五○年代的畫風輕快而出色,常用「塗印技巧」,這是版畫的基本形式。六○年代初期,他開始一系列的明星肖像創作,如影星伊莉莎白.泰勒、歌星貓王、甘迺迪總統等。他所用的技法是攝影絲網印刷,這代表他可以直接重製世人眼中的這些名人的形象,而且創造出各種稍有變化的版本。

創新藝術 化身名流

沃荷的作品引進了一種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他的美學匯聚了攝影、繪畫等精緻藝術媒材和夾雜著家用品商標和名流圖像等高度商業成分,呈現的樣貌堪稱別出心裁。

一九六一年,他發表了普普藝術的概念,並展示了一系列畫作,主題為大量生產的商品;隔年,他展示了他的招牌作品《康寶濃湯罐》,接著是漢堡、可口可樂瓶,以及當紅明星的奇特肖像。明星肖像裡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九六二年香消玉殞的瑪麗蓮.夢露;作品《瑪麗蓮雙聯畫》由兩塊畫布組成,每塊畫布上有一排夢露的複製圖像,像郵票、海報,也像影片膠卷,兩塊畫布的表現手法不同,一塊呈現影星亮麗而造作的公眾形象,另一塊展現影星坎坷而麻煩的私下生活。

此外,「金錢」也是沃荷喜歡描繪的主題之一。一九六二年,他在畫布上絲網列印了一百九十二張紙鈔;一九八二年又再用馬克筆畫了一個金錢符號,再絲網列印在白色畫布上。他曾公開坦言自己愛錢,也很早就明白藝術可作為生財之道,而他用他那些具有金錢符號和圖像的畫作表明「藝術就是金錢」的概念。

漸漸的,沃荷獨特的作品廣為人知,並贏得世人的囑目。一九六四年,他開了一間名為「工廠」的創作坊,這裡成了他工作和與社會名流接洽的地點。為了捕捉生命的日常,他還在一九六三年到六八年間拍了近六百五十部實驗性質的影片。至此,出身貧寒的他,已晉身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功成名就的一路爬升到兒時所夢想的名流之位。

壯年驟逝 身價非凡

沃荷竄紅的年代,整個世界為之瘋狂,他的長相、他的美學、他所引領的普普藝術運動都引發話題,讓人驚豔,但並非都是正面。一九六八年六月三日,一個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對他和策展者開槍,策展者受到輕傷,沃荷嚴重受傷,差點死掉,讓沃荷重生後不禁感慨,「人們有時說,電影中的情節很不真實,但生活中發生的事可能更戲劇性。」

不過,沃荷並未因此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在不斷創新、實驗中,他成為第一位使用電腦數位輸出新藝術形式的藝術家。他也嘗試雕塑,並跨入影視業,主持《安迪沃荷的電視》和《安迪沃荷的十五分鐘》。後來,他又創辦了《專訪雜誌》,並撰寫了多部作品,包括《安迪沃荷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一九八七年,沃荷在動了膽囊炎手術後意外辭世,享年五十八;同年,安迪沃荷基金會(Andy Warhol Foundation)遵照沃荷的生前遺囑成立。除了小部分留給家庭成員,他希望他絕大部分的財產都能拿來成立一個新的基金會,用來推廣視覺藝術;至今,這個基金會仍對當代視覺藝術的開創和呈現提供贊助。一九九四年,安迪沃荷博物館在藝術家的家鄉開幕,館藏沃荷部分遺產,包括九百件畫作、雕塑品、其人生和職業生涯中各個階段的照片。他的畫作《八個貓王》在他死後被重新拍出一億美元的天價,成為史上最有價值的畫作之一。

精神遺產
不斷創新改變藝術面貌


作為視覺藝術和文化先驅,沃荷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其影響力深遠,啟發了無數畫家、時尚設計師、攝影家、音樂人、製片人等。他至少用五種方式改變了藝術世界的樣貌:

◎引領普普藝術的風潮

儘管不是普普藝術概念的創始者,沃荷絕對是此風潮的引領者。他洞悉上個世紀五○年代人們對商業主義、好萊塢和消費品的迷戀,於是以嘲諷其膚淺的暗示手法,把美國流行文化所熟知的日用品和人物變成今日辨識度最高的普普藝術作品。他對這些大眾商品和好萊塢影星尖銳、直接而又繽粉的詮釋手法,讓藝術世界一夕丕變。

◎翻轉「藝術家」概念

沃荷用各種形式傳達他的藝術理念,且改寫了藝術創作的遊戲規則。過去,作品是藝術家一人的獨創。但沃荷開了「工廠」創作坊後,讓許多人在其間按照藝術家的指示集體創作,所產出的作品未必歸藝術家所有,頂多只有理念的部分,他用此方式把藝術家變成了設計師。「工廠」不乏大咖藝人,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和滾石樂團創始人米克賈格爾。

◎運用新穎的藝術技法

除了可以不斷複製和變化的絲網印刷技法,沃荷還研發了其他創新技法,如使用投影機和拍立得相機。

◎預見未來成名的規則

沃荷處於一個媒體力量日益抬頭的年代,他明白人們很快會善用媒體彰顯自己的形象,於是就由感而發的說出「未來,每個人都可成名十五分鐘」之語,以此預測未來的人只要「敢」,就可如實呈現自己,或是以想要的形象示人,而完全無需太多的天分,不過因為人潮太多,潮起潮落,成名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一如流星般轉眼即逝。

◎把藝術變成時事日記

沃荷的作品呈顯了時代的重要事件。他那些有時事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受到事件的啟發,如夢露的驟逝等。透過他的藝術「稜鏡」,沃荷將當時跟世人息息相關的歷史事件「記錄」下來。

作品展現平等思想

沃荷在世時備受矚目,但他個人生活始終成謎,這反倒增添他作為偶像人物的魅力。他喜歡保持神祕,不管個人、專業部分都語帶保留,也常創新自己的形象。他明白「名人」在美國社會的膚淺特質,所有的公眾形象都是被形塑出來,用來賣錢的,但人們對形象背後的人物多半一無所知。於是,他也為自己成功創造了有力的公眾形象:「安迪沃荷品牌」,招牌樣貌是金髮和墨鏡,而他也不斷透過照片和影片記錄自己的日常,活脫是今日社交媒體的早期版本。

沃荷的作品主題多樣,從流行文化到金錢、死亡、時間和信仰,呈顯了他對所處世界的觀察、內化、批判和反省,也展現了他的「平等」思想。舉例而言,他的作品《可口可樂》就發抒了「人不分貴賤,都喝得起可樂」的眾生平等思想。而讓日常用品走進藝術殿堂,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更親民,也是他平等思想的體現。

藝術家的精神體現

沃荷的作品特色之一是重複,除了反映工業時代量產的特性,並從色彩變換和構圖去體現工業美,但其實也是他對商業掛帥的時代「單調、乏味、失去個性」的批判。一些有遠見的藝術評論家稱其膚淺、商業氣息濃厚的作品其實是「時代最偉大的鏡子」。

事實上,沃荷在世最後十年的作品宗教氣息濃厚,展現了一個虔誠教徒的內裡,讓人對沃荷的印象為之改觀,不禁覺得大家先前都被騙了,以為他只迷戀金錢和名人光環。

沃荷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可能誰也說不準,但從他的所作所為不難窺見他是一個活在時代裡的人,他懂得世道,也善用世道和自己的才華成為所希冀的上流人士,卻也懂得抽離,並冷眼旁觀。他與時俱進,又引領潮流,企圖以自己的藝術破除種種藩籬;商業與藝術、時尚與藝術、日常與藝術、甚至宗教與藝術等,都在他的作品中失去了界線。

與其去定義藝術家的確切本質,不如說他是個始終求新求變、有些玩世不恭卻又認真過活且活得很真之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