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物17 建築巨擘柯比意 理念前衛 充滿人文情懷

楊慧莉 |2019.08.31
290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今天,都市人多半住在高樓大廈裡,也習慣這樣的居住形式。然而,它不過是半個多世紀前的產物,其源頭是「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的「方格子公寓」。儘管複製在全球的公寓式房子未必盡如人意,但還原和細究柯比意在世時的建築理念,才驚覺是後人的誤用,而建築巨擘的影響至今仍方興未艾,甚至尚未完全發揮……

生命軌跡
錶匠之子到現代建築之父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一般稱為柯比意)出生於瑞士一個生產鐘錶的工業小鎮,父親為鐘錶雕刻師,母親為鋼琴老師,有一個日後成為業餘小提琴家的哥哥。

師長的影響和旅遊

儘管藝術血液一脈相傳,但柯比意卻無意繼承父親的鐘錶業,覺得那無法完全展現自己的創意;也沒有母親的音樂細胞,而是愛上畫畫,並在其結構性的畫風下,讓畫家老師窺見他的建築天分,鼓勵他朝建築業發展。

由於畫家老師常帶他寫生大自然,柯比意覺得老師讓他成為一個「森林人」。此外,告誡孩子要「即知即行」的父親也常帶他去爬山,讓他習慣於攻頂後登高望遠的遼闊視野。大自然的洗禮成為他建築理念上的滋養。

從小,柯比意的表現不若有音樂天分的哥哥,這讓他失寵於母親,因而耿耿於懷;終其一生,他一直想拿出最好的表現取悅母親,獲得她的認可。

柯比意曾在藝術學校接受建築的基本訓練,但他的建築涵養多半靠自學,遍讀建築書、臨摹建築圖等都是他學習的方法。十八歲時,他在建築老師的指導下,和兩位同學設計、建造了他的第一間作品。此後,學院式的建築理論再也無法滿足他,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擅自休學,秉著行萬里路更勝讀萬卷書的心情前往義大利、希臘等歐洲國家研究歷史建築,從親眼目睹和觸摸中吸收古人建築智慧的養分。

前進巴黎大展鴻圖

四處參訪後,柯比意回到瑞士,在沒有所謂正式的學位下,他自信滿滿的開業接案,並於一九一二年為雙親建造了一個超吸睛的龐大理想建築,鋼琴就置於室內空間的中心點,不消說就是為了討母親的歡心。只可惜,這樣一棟建築所費不貲,差點讓父母傾家蕩產,最後只能賣掉。

柯比意對建築充滿了熱情,甚至企圖心,希望能用建築改善人類的生活、改變世界的樣貌。礙於家鄉無法讓他有所發揮,他決定向海外發展,於一九一七年定居當時世界的中心——巴黎。

初到巴黎的柯比意一開始因舉目無親,有段時間窮困潦倒,但他慢慢融入當時的藝文圈,後來不僅上午畫畫、下午從事建案和室內設計,還與立體主義的詩人、畫家合編《華麗精神》,藉此提出自己的建築觀點並建立自己的名號,之後還出版了許多建築作品。

深受當時「現代工業」思潮的影響,柯比意發展出機能取向的建築和室內設計理念,並於一九二六年提出他的「新建築五點」——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窗帶及屋頂花園;最重要的是,將其建築視為「生活的機器」,即能充分發揮生活機能的機器。

創建生涯的里程碑

柯比意在所接的建案中落實自己的建築理念,其中最能體現其精神的非薩伏伊別墅莫屬。這棟別墅為一位保險公司總裁所有,底層挑高,有橫向的大片窗戶,還有空中花園,能遠眺鄉野風光,充滿開創性的設計,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指標。

柯比意的建案不止於巴黎,也遍及世界其他各地,他的聲名因此開始遠播,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希望自己的建築不僅造福有錢人,也能讓窮人過好生活。當時,他看到巴黎老舊的都市景觀,許多地方破舊、髒亂不堪,於是投入都市計畫,希望為不斷湧入都市的人民提供舒適衛生的生活環境。

只可惜,民主的社會要化整為零,即都市更新,談何容易?他的那些頗具美意的都市計畫藍圖於是一度束之高閣,但二次大戰落下的炸彈在摧毀舊有的一切時,也給了那些不見天日的計畫落實的機會。

一九五二年,柯比意在耳順之年終於能打造出他心目中理想的集合式住宅——馬賽公寓。這座公寓高十八層樓,有三百三十七個房間,可容納一千六百人,不僅可住人,還內建商店街、托兒所、健身房和飯店,頂樓還有花園和游泳池,提供全方位生活機能,宛如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

馬賽公寓落成時,還吸引了大畫家畢卡索前去觀禮。建築師本人並受到當局頒發勳章予以表揚。馬賽公寓體現了柯比意對未來都市的想像,堪稱其生涯中的里程碑。之後,他也在柏林等其他各地打造了類似的公寓。

與母親難解的情緣

至此,柯比意已是國際赫赫有名的建築師。他在馬賽公寓落成典禮後隔天,寫信給母親分享他的喜悅。他與母親經常魚雁往返,母親在他生命中猶如一個激發他創意、靈感的謬斯,但也僅此而已。他的母親自始至終,都吝於給他肯定。他後來在父親辭世後為母親建造了一個面向日內瓦湖的房子。儘管屋裡屋外都美侖美奐,母親卻毫無喜悅之情,也無視於兒子在建築界所建立的威名,只是常常寫信跟兒子抱怨:「屋子會漏水。」

馬賽公寓後,柯比意另一個知名的傑作是「廊香教堂」。此教堂座落於法國東部的小山丘,此建築的外觀展現形而上的藝術樣貌,被視為柯比意風格改變的重要轉捩點。由於是敬拜聖母瑪莉亞之地,教堂內隨處可見「瑪莉亞」的字眼,但「瑪莉亞」也是柯比意母親的名字,其為母親建此教堂的心意昭然若揭。

晚年,柯比意在靠近地中海的法國鄉間小鎮蓋了許多度假屋,也為自己建了一間簡陋的小木屋,每次前往度假都非常享受周遭清幽的大自然環境,以及與村民和樂、安詳的互動。

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柯比意一如往常的跳進地中海游泳,但這次再也沒上岸,享年七十七歲。據判斷,他應是死於心臟病發。離世時,手邊尚有許多在世界各地的建案,留待他的徒弟們繼續完成。

精神遺產
建築理念匯聚自然與人文

今日,柯比意被視為現代建築之父,他的建築理念影響無數後進,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就坦承自己深受其理念的感動而踏入建築界。

在逝世超過半世紀後,柯比意有十七件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他所設計的家具,如用鋼管包覆在外的《LC2》沙發單椅,在一百多年前堪稱前衛,現在已成了經典。

建築美意遭曲解

無論是建築或室內設計,柯比意都志在運用工業時代機器量產的便利,為眾生創造經濟實惠的好生活。他的新建築五點對外行人來說,未必一眼就懂,但背後理念卻是人人都可認可的健康生活要素:陽光、空間和綠樹。

柯比意預見了人口遽增後的都市處境,於是決定把都市建築往上蓋,以便釋出更多的空間蓋花園、體育場和文化設施,讓市民有更多的休憩空間──同時,住在高樓裡也將享有更多的陽光;住處明亮寬廣、有綠地環繞,將有益居民身心健康。

儘管立意良好,但柯比意仍遭到不少批評。柯比意說其建築作品是「生活的機器」時,所強調的是「生活」,但批評者卻在「機器」上大做文章,而無視於他其實是善用現代材料和工程技術讓市民擺脫一百多年前那種暗無天日、侷促、沒有新鮮空氣、潮溼、藏汙納垢的貧民住宅。

可惜的是,柯比意的建築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全球各地被四不像的抄襲、複製,在不當運用後,竟成了社會疏離的源頭、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死角,甚至有人說巴黎郊區發生暴動,都要歸咎於柯比意。建築專家米陶爾(Yvan Mettaud)則跳出來說,「大家怪他,是因為大家只認識他。別人做惡,竟要怪在他頭上,但這其實與他建築理念的精神相去甚遠。其實要怪就怪遭金錢挾持、反社會的政治,玩弄政治的傢伙只會在郊區新市鎮蓋出一堆沒有任何設施的瑕疵品。」

建築成觀光資產

柯比意在世時,許多作品都遭到批評,或是有些建案遭到當地政府的否決,但時間是最好的證明。而今,他充滿人文關懷、意在讓人活得健康的建築理念歷經時間的洗禮,開始熠熠生輝。在文化觀光盛行的今日,有著柯比意建築的所在地各個蓬蓽生輝。

法國羅亞爾省的菲爾米尼市(Firminy)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裡有棟類似馬賽公寓的社會集合式住宅,只是規模較小。相較於許多大都市裡外觀樣貌相仿,卻廉價建造、僅用薄薄的牆隔出空間的侷促小公寓,這棟小型的集合式住宅是正宗版,住戶們都盛讚它是和諧共處的典範,讓街坊鄰居都成了好厝邊。

此外,菲爾米尼市還有一間令人讚歎、水泥製的教堂,它的外觀既像輪船上的煙囪,又像少了尖端、倒過來的甜筒。這座教堂在柯比意逝世四十年後才在其一位徒弟的協助下完成。

曾經,在集合式住宅長大的市長辛奈里(M. Cineri)卻人在福中不知福;當他上任後,正為發展觀光業苦思時,副手提醒他「菲爾米尼市正坐擁柯比意的建築作品,光是這些,就能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朝聖」。

影響正在發酵中

當然,除了正版的柯比意建築,菲爾米尼市也不乏那些山寨版的集合式住宅,另有一些看起來並不討喜的文化會館,其因時間的沖刷而變得黯淡無光的水泥牆面讓人看了有些沮喪。

既然柯比意是水泥的愛用者,那麼他是否又該為這種物美價廉的素材背負罪名呢?建築專家米陶爾不以為然,他表示,水泥不是問題,它只是另一種石頭,但仍能老化得優雅,只要別把它當作廉價素材,棄之不顧,而是好好保養,每年用肥皂水清洗,就會很漂亮了。

今日,水泥叢林,已是都市的代名詞,在略顯貶抑的詞語背後,或許有著我們對水泥的誤解。而在世界各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水泥高樓大廈裡,也都住著一個個出外打拼的都市人,不管其頂樓是否有柯比意所主張的空中花園,但雛型已具,許多人因此有了窩居的角落,在其間打造自己的夢想。

顯然,柯比意的影響至今仍如影隨形。誠如米陶爾所言,「柯比意的許多理念在二十世紀遭到駁斥或腐蝕。但全球都市卻仍在為日益增多的人口奮戰,誰說柯比意的春天不會在此世紀、甚至下個世紀來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