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從傳統京劇到跨界導演

郭士榛 |2019.08.10
4573觀看次
字級
第一部台灣製作的新編崑曲《梁祝》,結合了國光、台灣戲專以及台灣崑劇團演員同台。 圖/國光劇團
《十八羅漢圖》藉由對「畫」真偽的辯證,來探討藝術的真諦。圖/國光劇團
《金鎖記》使國光劇團朝向文學化發展。圖/國光劇團
《百年戲樓》以舞台劇的 形式,展現京劇演員台前幕 後的藝事浮生。 圖/國光劇團
《快雪時晴》是李小平和國家交響樂團首度合作之作。 圖/國光劇團
李小平導演《廖添丁》受到國光注意。 《金鎖記》使國光劇團朝向文學化發展。 李小平因跨 界成兩岸紅人。圖/國光劇團
《水袖與胭脂》描繪一個虛構的梨園仙境、戲劇王國。圖/國光劇團
圖/李小平

文/郭士榛

曾經被形容是「兩岸空中飛人」的導演李小平,才不過幾年的時間,翅膀早己飛越俄羅斯、歐洲、美國……他導演的作品備受國際重視,成了知名的跨界導演,但很多不知道,其實他有紮實的京劇基礎……

他總是匆匆的返台又匆匆的離去,細數李小平近年來的作品,至少包括:傳統京劇、舞台劇、歌仔戲、兒童劇、音樂劇,甚至廣告片,不但跨劇種、跨領域,還跨文化。姑不論他跨界領域多大,其深厚底蘊都是在傳統京劇環境中孕育而成的。

面對「跨界導演」的稱呼,李小平坦言,自己是因為知道所擁有的東西不足,才要藉由更多更大的文化養分,找出新的火花,因而李小平所定義的「跨界」,其實是「詞窮」,「戲曲傳統本來就是音樂敘事,這種文化的交叉本就是戲曲的本能,所以並沒有跨不跨界的問題,是後來和媒體談論著分析著,才逐漸被定義成是跨界。」

慶幸經過傳統洗禮

李小平回顧從小到大的歷程,十分感謝自己出生在一個典型傳統卻又經過當代洗禮的年代,成長過程剛好遇上台灣文化發展轉型期。戒嚴時期,李小平都在劇校練功,到了解嚴時期,當代思潮紛雜並陳,文化界期待戲劇改革的聲浪很高,在這個改變的聲浪中,李小平得到很多表現機會,加上他又很喜歡創作,於是跟著時代走,「順勢而為,就走到了今天。」

李小平的父親當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養家活口生活很困頓,但父親心中明白,孩子未來想立足社會,一定要有個專業技術,當時京劇的發展還不錯,於是就把九歲的李小平送去學戲了。一進去就離鄉背井十年,不論寒暑,每天清早都得起床練功,卻不時聽到老師在一旁閒聊:「我們單位明年可能會裁掉,要失業啦!」讓年少的李小平和同學們內心很惶恐。

其實論起個性,李小平從小就很叛逆,但是戲劇教育有一個固定模式,連畫臉譜每一筆,都要依老師規定去畫,不能擅作改變,走樣了就要挨板子,但調皮的李小平就會試著偷畫其他符紋上去,「雖然挨板子,但仍舊思考著下次要怎麼改,才能讓老師看不出來。」就這樣,李小平不斷挑戰自己,依著老師指示的套路,卻創作出一些新東西,然後自覺很過癮。

善用機會活用所學

一路走來有笑有淚,但李小平坦言,自己並非有意識的想走這條路,甚至曾經哮喘發病,經歷過兩次生死經驗,無法再上舞台,讓他對自己未來更加徬徨。後來遇到了王小棣導演想要做劇場,在民生社區成立「民心劇場」,招考了五個人,在王小棣帶領下接受戲劇訓練,一個月做一齣戲,才慢慢覺得可以把所學透過思考過程,除了身體技法外,嘗試用更多想法跟時代對話,心裡因此漸漸踏實。

後來在民心劇場做了一齣《武惡》的日本狂言戲,一戲打響李小平的知名度。「跨進當代劇場,小棣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民心劇場是我的第一個舞台。」後來因《武惡》延伸出其他現代劇場的機會,更接導唐美雲歌仔劇團的歌仔戲《刺桐花開》、春禾劇團的黃梅音樂劇《歡喜鴛鴦樓》、綠光劇團音樂劇《都是當兵惹的禍》、大風劇場的古典音樂劇場《睡美人》、《小紅帽》、新編音樂劇《梁祝》;此外,李小平也曾擔任兩屆雙十節總統府前民間遊藝活動總編導、總統府前跨年晚會導演等,並曾為某飲料拍了一支京劇篇廣告,讓他開闊許多截然不同的媒材導演經驗。

站穩劇團導演職位

後來三軍劇校裁併,李小平加入國光劇團,開啟人生另一個轉型期。李小平終於擔任導演,導了台灣第三部曲《廖添丁》,又翻滾多年,再執導國光新編戲曲《閻羅夢》之後,才有和魏海敏合作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也是王安祈擔任國光藝術總監的第一齣戲。

之後,李小平再導《金鎖記》,確定了國光的戲劇朝向文學方向發展。李小平回想,在導《金鎖記》時,包括魏海敏、唐文華等一級演員,都坐在裡面等我發筆記。「那種感覺,真的很特別。」連劇團總監王安祈都高興的表示:「小平終於站穩了國光劇團導演的職位。」

此後好幾年,李小平以國光為主和王安祈踏踏實實合作,幾乎是一路累積每齣戲都有每齣戲的調子,持續再導了《百年戲樓》、《三個人兒兩盞燈》、《伶人三部曲》,後來因為《金鎖記》赴大陸演出,上海世博會之後,受到大陸重視邀約不斷,啟動兩岸京劇文化的交流。

練好基本功待機起

李小平談起傳統和現代結合,話匣子一開就會滔滔絕,《快雪時晴》是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的戲,當時李小平對管弦樂似懂非懂,特別情商劇本創作者邱少頤擔任私人音樂教師,讓李小平從器樂的性格屬性、結構上、和弦上去細細感受抽象的西方古典音樂裡的情緒與氣氛。

李小平做了紮實的功課,瞭解戲劇音樂的美學是相通的,因為他骨子裡本來就有傳統歌舞音樂奠基,也清楚自己的創作是點線面的延展,「戲曲本來就是面性,點是亮相出絕活,線是故事」。李小平認為自己比較幸運的是,他非常認真的去做好每個步驟的準備工作,當有一天機會來了,就按著這些步驟補足他導戲需要的養分。

放手得到更多驚喜

二○○九年高雄世運會,及二○一七年台北世大運,可說是李小平執導戲劇外的最大的挑戰,尤其台北世大運更打開了他的眼界。李小平說,他們把構想給當時一起開會的年輕文編看,問會不會吸引年輕人?文編憋了老半天才說:「不會,都是你們大人在高興。」李小平相當愕然問:要怎麼樣你們才會喜歡?年輕人回答「要我們自己做。」世大運最後就交給年輕人做,結果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而在經歷了無數「好玩的事」之後,李小平仍確認「活在當下」的人生體悟,只要做好眼前事,等待時機,他深信好的機運總會來到。

碰撞出

兩岸戲劇火花

自2010年受邀到成都編排川劇《夕照祁山》,台灣國家文藝獎得獎導演李小平開啟了與大陸戲曲界的頻繁合作。2016年,他執導的講述台灣民眾抗日悲歌的高甲戲《大稻埕》,摘得大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也使他成為迄今唯一獲此獎項的台灣導演。

2019年首演的歌舞劇《昭君出塞》,為了可以完整詮釋和創作這齣詩意歌舞劇,創作團隊重走昭君曾行經之路,跋涉3000多公里采風,考察昭君出塞之際沿途的風土人情,定位藝術風格,以便更好地演繹昭君這個經典人物形象。

李小平在簡約的舞台上,呈現王昭君從漢宮宮女到「草原母親」的過程;歌舞劇《昭君出塞》分為「爭艷」、「宮怨」、「對局」、「迎親」、「光陰」、「靈山」、「翱翔」七個篇章,層層遞進、深入淺出地演繹了王昭君的人生傳奇。「在征戰不斷的動盪年代,王昭君創造出一片祥和的未來。在這種大愛之下,她也不得不守著自己的孤單,對家鄉念念不忘。」李小平說。

由中國「崑曲王子」張軍領軍的當代新編崑崑曲作品《春江花月夜》,邀請大陸戲曲家、李小平導演,以及以雲門舞集為班底的舞台、服裝及平面設計等幕後團隊,共同打造出藝術作品。李小平指出,《春江花月夜》劇本出自中國八○後世代青年編劇羅周之手,他沿用傳統的崑曲格律,翻轉出新穎的故事。講述了一個歷經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愛戀情愫發生,進而超越生死的故事。

《春江花月夜》2015年在大陸首演後,即受到年輕觀眾喜歡,願意走進劇場,欣賞中國傳統文化。2016年曾隨「第六屆海派藝術節」來台交流,也受到台灣觀眾熱切的喜愛,此劇甚至受邀至歐洲各國演出,讓李小平的聲名更加遠揚。

「我願意做一些互補合作。」李小平說:「兩岸環境本就不同,需要不同的經驗對話,從而碰撞出火花,千萬不要一味強調工作方式不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