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剪刀技藝傳承人》俞宋桃 不放棄的鐵匠立志傳承

文/記者劉方強、汪海月 |2019.07.21
1572觀看次
字級
打磨剪刀半成品。圖/新華社
鍛打剪刀。圖/新華社
俞宋桃檢查剛製作的剪刀。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方強、汪海月

「磨剪子嘞——戧菜刀!」這樣的吆喝聲已在歷史的記憶中漸行漸遠,但五十四歲的鐵匠俞宋桃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剪刀鋪,叮叮噹噹敲打著「後山剪刀」。

後山剪刀起源於安徽省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末年。它因為宣紙技藝中的剪紙工序而存世,開始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宣紙剪為主,而後才出現了薄口尖頭的普通剪刀。

「製作一把剪刀需要經過裁鐵、出坯、淬火、磨口等八十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俞宋桃說,「每一道工序都是環環相扣,必須精工細作,最後才能打出一把合格的後山剪刀。」後山剪刀硬可斷鐵、軟可剪棉,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學徒結束工廠倒閉

十五歲那年,俞宋桃進入當地剪刀廠,跟著姨父學習手工製作剪刀。一九八○年代,後山剪刀生產進 入鼎盛時期,年產剪刀二百多萬把,成為涇縣僅次於宣紙、宣筆的工業產品。俞宋桃回憶,那時候行業蓬勃發展,這份工作可謂是「鐵飯碗」。

然而,當他四年學徒生涯結束,剪刀廠卻開始走「下坡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手工製作剪刀的需求逐漸下降,後山剪刀也慢慢被機械化生產的剪刀所替代。

一九九三年,丁家橋鎮剪刀廠倒閉,人們紛紛轉行。俞宋桃也無奈回家務農,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後山剪刀的生產和傳承,自己在家開起了一個人的「剪刀廠」,每天依然叮叮噹噹敲打著「後山剪」。

「幾天不打剪刀我渾身就不舒服,聽不到『叮叮噹噹』的敲打聲我耳朵就癢癢。」俞宋桃說,「有一次我去商場買東西,聽見一位顧客問店家有沒有後山剪刀,店家隨口回答『現在已經沒有後山剪刀了,沒有人做了』。」聽到這樣的對話,俞宋桃更堅定了傳承後山剪刀製作技藝的決心。

尚未消失還有傳承

為了更好地保留後山剪刀製作技藝,他走訪名師,挖掘傳統製剪工藝,熟練掌握了後山剪刀生產的整個流程。近年來,俞宋桃還請出老師傅幫忙製作、宣傳後山剪刀,使瀕臨失傳的手工製剪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

在傳承的同時,俞師傅還不斷創新,現在已經能夠生產四十多個不同型號的產品。從巴掌大小的藝術剪紙專用剪刀,到一公尺多長的工業用剪刀,從刺繡專用剪刀到宣紙專用剪刀,他的產品受到使用者的青睞。

二○一四年五月,「後山剪刀製作技藝」被安徽省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俞宋桃也被命名為「後山剪刀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隨著年齡的增加,俞師傅的體力也開始下降,每天敲打鐵錘的次數隨之減少。他現在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傳承人的培養和後山剪刀的宣傳推廣。他還把後山剪刀製作技藝的整個流程進行了詳細歸納總結,形成書面文字,交給了縣檔案館。

「由於鐵匠工作比較辛苦,現在年輕人也不願意學,所以只能一點點來,每天教他們四五個小時,循序漸進,還得和他們做思想工作。」目前,有四五個年輕人跟著俞師傅學習剪刀製作。

每做完一把剪刀,俞宋桃都不忘在上面打上鋼印「後山」二字,表明剪刀的「出身」。「當人們看到這兩個字時,就會知道後山剪刀還沒有消失,依然有人在製作。」俞宋桃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