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人生23 李斯摩的藝術人生

楊慧莉 |2019.07.13
2550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每個人走出家門的樣貌各有所好,有人喜歡輕裝,有人偏愛盛裝。不過,再怎麼「盛」裝,都比不上英國設計師李斯摩的「重」裝出擊。他把自己的身體當作畫布,變成一尊會行走的雕塑品。當人身變成藝術作品,世界任我行,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風景,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另類人生】
藝術上身 走出家門


丹尼爾.李斯摩 (Daniel Lismore, 1984-),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小村落,從小浸淫在歷史和美麗的事物中,甚至還有個極漂亮的百寶箱,因為帶大他的祖父母是古董商。除了及早培養對藝術的品味,長輩們對各國文化饒富興趣,並鼓勵他多加探索,這些不僅刺激他對這個世界的想像,甚至成為他在校遭霸凌時的一個重要出口,這時他會回家「花很多時間待在房間,看一堆科幻片,然後拿起黏土和畫筆,動手創作」。他的人生故事即由此開始。

遇瓶頸轉藝界

大學念時尚設計的李斯摩,在完成學業後,前往倫敦時尚界發展,做了許多相關工作,包括當模特兒、在時尚流行雜誌當穿搭助理等。二○一二年,倫敦時尚品牌「Sorapol」登場,創辦人找他去當創意總監。

不過,李斯摩的格局尚不限於時尚界。在此之前,他曾遇瓶頸,急於突破。當時,有學過攝影的他,研讀起美國時尚攝影師拉切貝爾(David LaChapelle)和美國攝影師暨藝術家阿諾德(Steven Arnold)的作品,兩人所策展和創造出的世界讓他印象深刻,於是思索著能否跨出時尚界到藝術界。但要怎麼做?他左思右想,決定「化身」為藝術品過活。

每天,他起床後,先檢視電話,再來杯咖啡,接著就開始以身體做畫布,用衣櫃裡的華麗配件裝扮自己,把自己變成一件美麗的藝術品後,攬鏡自照,「哇,這就是我今天打造出的樣貌。」然後,他拾起鎖匙,走出家門,迎向外頭的世界,可能搭公車去市中心,或是上街購物。只要他出門,就是一件藝術品。

化腐朽為神奇

李斯摩的藝術行頭,種類繁多,有些是多年來的蒐藏,有些是花費許多時間親手自製,且都可重複使用。他的必備工具是一個很大的安全別針。

當他穿上這些配件時,完全是依顏色、材質和樣式來主導,並沒有特殊的主題。他一旦妝點自己,就像在打造一棟建築,把每樣東西放上去,直到恰到好處。但看似複雜的「作品」,也不過花他二十來分鐘準備就緒。各種藝術樣貌,點子多半來自睡夢中,醒來後就馬上寫下來。有些東西,他邊穿邊掉,之後拾起,再於下次使用時賦予新的生命。

李斯摩曾穿著一身金光閃閃的盔甲衣走進倫敦國會大廈,這是自英國政治家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於十七世紀下達武裝穿著禁令後第一次有人這樣穿。

儘管身上的藝術行頭光彩奪目,但他表示,這些配件未必昂貴,有些是垃圾袋或是街上撿到的廢棄物,只要懂得配搭,都能化成「時尚」。

辦展分享人生

李斯摩的「珠寶」蒐藏裡有六千多件,從兩千年之久的羅馬戒到古佛教飾品。他一直有個分享的念頭,直到三年多前,在一次三天的閉關中付諸行動。

當時,他讓手機、網路離身,接著有如神啟般的,他寫下了一個以中國的兵馬俑為靈感,可把他的一千件蒐藏品化身一隊軍旅的布展計畫。此計畫有點異想天開,但三天後他在時尚西太后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派對上遇到知音果美斯(Raphael Gomes),果美斯當時正準備前往美國亞特蘭州的「SCAD Fash」博物館工作,聽了他的計畫後先口頭答應,沒想到約十天後果美斯與他一起選定的四千件不拘一格的服飾就飛往亞特蘭大州了。

博物館讓他自由發揮,創作出想要的雕塑品樣貌,三周後博物館便有了三十二尊以他身形和臉部為範本製作出的擬真雕塑品,作為個人展的品項。此展受到媒體的極大關注,並全球巡迴展出,展名選用了文學家王爾德的名言:「做你自己吧,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後來還出書紀念,書名就跟展名名稱一樣。

展品結合了啤酒罐、絲綢、塑製的水晶和鑽石,讓觀者對這些材質真假難辨,而他也藉這些作品探索和分享了全球各個文化的特性和美麗。

接受異樣眼光

李斯摩的成年時光都在當藝術品中度過。由於行頭有時太大,他連走出盥洗室都困難重重。不過,他這個「藝術品」也讓人備覺困惑。有人當他是表演者或變裝皇后,還會走過他身邊盯著他看,然後表達自己的好惡,甚至想要碰碰他,讓他很困惱,但這些他都能理解。當然,也有許多人就像面對當代藝術那樣,對他這作品是不屑一顧的,也有些批判或毀謗。對此,他認為是起於人們對「未知」和「不同」的恐懼,他學會不放心上,畢竟他們批評的是他作為藝術品的存在,而非他個人。

自從以藝術品現身後,十多年來,李斯摩每天都過得很不一樣。除了有空去倫敦蘇活區做己所愛,他的日常很少千篇一律,有時登台走秀,有時加入時尚西太后的環保抗議行動,一日將盡時常跟他無家可歸的街民朋友在辦公大樓的階梯上閒聊。有時候,他就整天宅在家裡,一整個星期誰也不見,全力研發未來的計畫。對於生活,他不想有任何計畫,而他自覺創意即從多樣而隨意的生活中而來。

【活出藝術】
隨心所欲 樂做自己


說起自己十多年來的藝創人生,李斯摩表示,他學會不去刻意界定自己所做的任何事,因為他不想讓自己的創意被設限,如此也才能從接下的各種計畫中不斷創新自我。多年來,他不僅努力讓自己活出藝術的肌理,他拍攝、設計、幫名人做造型、辦活動,也把自己變成社會的觸媒,讓各行各業的人一起從事有創意的工作。李斯摩把藝術巧妙融入生命的另類人生也由此建立;過程中,他不僅藉此發揮個人影響力,還賺到與全球最有創意的設計和藝術工作者合作的機會,這些人除了協助建立他的藝術體質,甚至大方的餽贈他衣物,讓他獨樹一格的「人身藝術」更顯豐富。

探索後反芻為讚歎

李斯摩的藝創生涯中,旅遊是很重要的部分。除了因應與其他品牌、藝術家合作的工作需求,他也從旅遊中汲取創意的靈感。他表示,每到一個地方,都喜歡做視覺性的探索,也會研究所到之地的文化。他探索、擁抱它們,從中學習;看到街上的某樣東西,就會想,「嗯,這個用在頭飾上會很棒。」

正因如此,李斯摩的藝術常顯現文化的多樣性,有部落性,也有各種宗教色彩。當有人問他,「你怎麼把我們的文化穿上身?」他就會說,「因為很美啊!把它們放在櫥櫃裡暗無天日就可惜了,但如果我穿上它,是在擁抱它和慶賀它。我將所見反映出來;換句話說,我從旅途中汲取養分,再將其反芻,以我的人身藝術回饋給這個世界。」

親臨展場百感交集

除了藝術「上身」走出家門,成為街上美麗的風景,李斯摩的「個人展」把觀眾引進展場,也極具看頭,甚至有視覺的震撼效果。而他個人又是如何看待這種「表現自己」的展覽?

「巡視展場上布滿『自己』的各種立體雕塑品,有點超現實感,卻也百感交集,一方面很興奮和踏實,另一方面也憶起了生涯中的各種掙扎。每件作品都夾雜著一種強烈的情緒,有些溫馨,有些悲涼……」李斯摩在展場走一圈,彷彿做了一場生命巡禮,憶起人生旅途中的各種人情冷暖,這種經驗很棒,為此他感謝「SCAD Fash」博物館給予他這個展出的機會,藉以望見他的來時路。

化身戰士傳遞訊息

李斯摩個展上的作品除了展示文化的多樣性,但其有如戰袍的基調也讓人印象深刻。他坦言,「這真的就像穿上戰袍……多年來,我覺得自己像個武士在打一場仗。我想,這個個展上的所有作品就成了我的軍隊。」

如果李斯摩的雕塑展是一列軍隊,作者又是為何而戰?他的藝術裡除了展示世界文化之美,是否尚有其他想傳遞的訊息?

答案是肯定的。

現在常有人說,做你自己,但那究竟是什麼意思?而當你無怨無悔的做你自己時,生命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李斯摩現身說法,親自「體」現做自己的意涵。當他化身為藝術時,他面臨了各種掙扎和種種不便,包括遭看不慣的人的貶損和辱罵,被當成「物」一樣放置在私人飛機飛往各地參展等等,但他也由此得知「做自己」著實不易,你得容忍別人異樣的眼光,得對自己有信心,得讓自己的真性情流露出來,否則試圖做別人會更辛苦,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而今,李斯摩是一具能見度極高的行走雕塑品。他不僅以此樹立自己的形象,也想告知世人:只要盡心盡力,人人都可以為所欲為,發揮本色,真正的做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