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翊姍從不願承認到以印尼人自豪

文╱派翠西亞 |2019.05.25
5089觀看次
字級
童年在印尼老家,被爸爸(右一)抱在手中。圖╱郭翊姍
從兒時到成年,郭翊姍曾一路坎坷,如今終於能夠自由飛翔。圖╱郭翊姍、馮燕妮
從兒時到成年,郭翊姍曾一路坎坷,如今終於能夠自由飛翔。圖╱郭翊姍、馮燕妮
郭翊姍(中)致力培訓更多印尼語教師。圖╱馮燕妮
圖╱馮燕妮
擔任印尼語講師與通譯的馮燕妮 ,與新北市市長侯友宜合影。圖╱馮燕妮
如今郭翊姍(左二)樂於 向人介紹印尼文化的美好。圖╱郭翊姍
從兒時到成年,郭翊 姍曾一路坎坷,如今終 於能夠自由飛翔。圖╱郭翊姍

文╱派翠西亞

「危機就是轉機,阻力就是助力。」一直是新竹市東門國小郭翊姍老師的人生座右銘!走過自我否定的童年和青少年,直到考研究所才有機會被看到多元文化的優勢,從此她鼓起勇氣回頭尋根,重新看見美好的母國文化和幸福希望……

返鄉 和兒時自我和解

郭翊姍猶記碩班入學口試時,前兩年因為準備不足鎩羽而歸,第3年懷著忐忑心情再度上陣,口試時眼睛都不敢直視教授,尤其耳聽教授出聲:「喔!妳是印尼來的喔!」郭翊姍心一沉,心想:「慘了,又來了。」沒想到教授下一句竟然說:「哇!你有多元文化背景吔。」郭翊姍不敢置信的抬頭找尋聲音的來源,想看看是哪位教授說出如此智慧之語。

新竹教大碩班畢業前,郭翊姍特別向先生請假一個月,一個人返回印尼故居尋根,勇敢面對內心一直不願碰觸、不堪回首,模糊但又清晰的記憶。當一番舟車勞頓終於見到舅舅和阿姨等親人時,郭翊姍淚如雨下止不住,終於和內心裡的孩子「和解」,重新接納了生命中的零碎片段,也再次擁有完整的幸福感。

隨著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人口增多,台商接續轉移陣地到東南亞投資設廠,政府也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國人學習東南亞語系的風氣漸成氣候,郭翊姍也在新竹市東門國小,依108課綱新住民語文教材試辦計畫推動「小小外交官」課程,一下子就吸引超過20個小朋友報名參加。

「這些小朋友中,只有少部分是父母之一為印尼新住民,絕大多數都是想多學一種外語才來報名。其中還有一位小朋友,是為了學會後到印尼去找兒時的保母,請我們一定要讓他參加。」郭翊姍既欣慰又驚訝的表示,看到學生爭相報名學印尼語,真覺得不可思議。

事實上,郭翊姍也發現,帶全家回印尼一個月後返台,兒子到學校竟然主動在同學面前秀出一段印尼語,當同學好奇詢問:「你會說印尼語喔?」兒子坦然回答:「對呀,我媽媽是印尼人,我是混血兒,所以我會說一些印尼語。」

最近,郭翊姍剛和一群印尼語教師,完成教育部國教署印尼語教師培訓教材及教學影片攝製,間接完成自己兒時「成為印尼語講師」的夢想。「我的築夢路看似顛簸,但每個階段的果實卻甜美可口,下一個夢想,我給自己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其他姐妹一同完成屬於她們的『新』夢想。」

彷彿是昨夜才發生的事,那一夜,看著媽媽快手快腳的收拾簡單行李,一家七口搭著黑色越野吉普車,以最快的速度奔馳至外婆家,只見外婆摟著孫子們,喃喃說著:「此次別離不知何時才能相聚……」吃著外婆的拿手菜餚、拍完合照、擦乾眼淚,舅舅不斷催促著趕往棉蘭機場搭機離境,全家經過一番跋涉,終於到達夢幻國度台灣。

睜開惺忪睡眼,郭翊姍步履蹣跚牽著弟妹,搭上箱型車,再次睜開眼睛,只見眼前是土埆厝,周圍全被農田包圍著,耳朵聽到的是生疏的語言,但又略略聽得懂,鄰居好奇地探詢關心,雲林農村裡消息立刻傳開:「庄裡新來了一家人是印尼……」

兩天後就是開學日,已在台灣落戶多年的姑媽、姑丈,將郭翊姍四個兄弟姊妹安排進鄉裡小學就讀,由於完全沒有華語基礎,孩子們全都從一年級開始學習注音符號,也從這一刻起,開啟了郭翊姍的「追趕人生」。

奮發向上卻傷痕累累

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寄人籬下的無奈,並沒有打擊郭翊姍奮發向上的意志,反而讓她更加堅定希冀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抬頭挺胸揚眉吐氣。十一歲讀小一,四年完成國小學業,國中第四名畢業拿到縣長獎,並考上嘉義女中及高雄工專,最後順利擠進大學窄門。

照理說,一路超越同儕的郭翊姍,應該是眾人欣羨的優等生,然而大學修心理學時,她才發現自己內心傷痕累累,甚至內在有個「孩子」蹲在角落中哭泣,郭翊姍開始慢慢探索:我是誰?我怎麼了?我為什麼這麼懦弱?我為何而存在?

在放慢腳步找尋自己、療癒自己的過程中,郭翊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從心底排斥是印尼人的身分!這一驚非同小可,但也讓她慢慢回想起從小到大,在村裡因為來自印尼的身分,承受無數歧視和言語中傷,甚至被認為「程度不足」,以致後來不得不選擇隱瞞身分。

為免歧視而隱藏身分

郭翊姍記得,小時候鄰居在介紹他們家時,總是以「一堆都是印尼仔(台語)」來稱呼,語氣充滿酸刺和不屑;別人認真讀書絕對被讚許有加,而郭翊姍徹夜不眠讀書卻被酸言是「書呆子」;爸媽比別人努力掙錢,則被被冠上「愛錢不怕死的夫妻」;還常被說這家子一直寄宿在姑姑家,一定有什麼企圖……

四年級那年,老爸老媽突然不見了,後來郭翊姍才知道,因為他們逾期居留被遣送回印尼,這一別離就是兩年。想起這段空虛無助、每到黃昏就流淚的童年,郭翊姍至今仍忍不住紅了眼眶。

這兩年中,郭翊姍沒有任何怠惰藉口,只能要求自己姐代母職,學會準備三餐、打理家裡、照顧弟妹……郭翊姍變得更加成熟獨立,也更懂得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再主動告訴別人「我是印尼人」,而流利的國台語,也把易被歧視的身分小心翼翼隱藏起來……

幸遇明師也找到目標

盼了許久,爸媽終於又回到郭翊姍身邊了,郭翊姍也順利以縣長獎的好成績從國小畢業。進入國中,幸遇良師,給予郭翊姍滿滿的愛及關心,填補郭翊姍內心的空虛及傷口,也因為這機緣,讓郭翊姍立志成為一位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啟發孩子的好老師,如果有機會,更要把印尼語及印尼文化說給大家聽。

然而在追逐夢想的路上,郭翊姍再次因家中經濟因素仆倒,她無法修完大學教育學程就得進入補教業賺錢養家,在幼教與補教業打轉七個年頭後,因先生的鼓勵,郭翊姍再重拾書本,攻讀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班,修完教育學程,到清大附小實習,通過教師檢定,終於拿到實現志業的神聖門票,進入國小擔任英文老師、資訊老師、新住民語文輔導老師……

馮燕妮在藍海裡順利就業

郭翊姍從小的夢想,就是想讓每個人能夠認識印尼的美好,但這光靠她一個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所幸在好友馮燕妮的邀約下,兩人自行摸索研發教材,並搭著教育部的專案,培訓出一個又一個的印尼語講師,夢想終於逐漸成真 。

曾是警大印尼語講師的馮燕妮,某天打電話給郭翊姍:「姐,我們一起來寫印尼語的培訓教材好嗎?」憑著一股傻勁,郭翊姍答應了。剛開始,兩人毫無頭緒,也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隨著兩人時常相約咖啡廳討論切磋,回家各自完成負責的篇幅,過程中三語交錯使用,跨國line通話不間斷,培訓講義總算有個雛形。再經過令她們膽顫心驚的公部門審查修正過程,終於定稿,同時也開啟講師培訓的序幕。

原籍印尼的馮燕妮,二○○八年大學畢業後,在父親鼓勵下,專程來台灣學習繁體中文。原本沒打算這麼早結婚的她,在台灣「遇見真愛」,二○一三年成為台灣媳婦,曾擔任警大印尼語講師、目前就讀台師大博士班,同時也是移民署聘任的新住民發展基金會委員。

常有人說:「台灣工作很難找。」笑臉迎人的馮燕妮,卻輕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就業藍海。在台北科大就讀研究所時,馮燕妮即已順利在內湖科學園區工作,負責東南亞業務。婚後馮燕妮更因家人支持,積極參與新住民的各種活動,深刻融入台灣社會。

二○一六年七月,教育部正式展開新住民七國語文種籽教師培訓課程,而且先從教材已完備的印、越兩語開始培訓,郭翊姍和馮燕妮都是培訓講師,兩人連走幾個縣市,把全省新住民姊妹的緣分串了起來,形成一股龐大的新勢力。

在教學之餘,她們也會到姐妹家走一遭,聊聊她們在印尼的故事,聽聽她們在台灣的生活,目睹她們扎實在台灣生活,為家庭付出、為孩子學習,不辭辛勞地努力工作,每每聽完她們奮鬥的生活故事,總讓郭翊姍、馮燕妮佩服不已,感動落淚。

令郭翊姍印象深刻的一位李愛珍老師,是位來自雅加達的新住民媽媽,畢業於教育心理學系的她,也是一位熱衷於印尼語教學的資深講師,更是郭翊姍印尼語教學的前輩,郭翊姍則督促她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兩人亦師亦友,相互扶持,相互圓夢。

而在雲林培訓認識的姐妹余茜娣,更被郭翊姍推薦接受公視節目邀約拍攝其動人心弦的故事,拍攝紀錄片的過程,她如願能夠回家鄉一趟,見到十六年未見的母親,彌補了心中對父親的遺憾,並再歷熟悉的成長回憶。

郭翊姍說,姐妹們的故事不勝枚舉,每則故事都是精采人生的詮釋,而她現在正在努力的,就是爭取各種資源協助所有姐妹成長及陪伴她們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進而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