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走過台灣民間老照片(14-12) 機場送行的悲與喜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9.05.24
4918觀看次
字級
全家人都來送行:民國50年代,一人出國工作,全家大小都來機場送行,似錦前程令所有人同感光榮。早年攜眷出國居住的情況很少,通常都是男人一個人在外工作三、四年,再想辦法留下來,最後才能考慮將老婆小孩接過來的問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送別後也可以輕鬆:民國50年代,在松山機場送機的女士,以遠處停放的客機為背景,留下美麗身影。毫無疑問,機場是一個經常被取景留影的地方。通常送完機的親友,會順便在機場邊留下美麗的照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獻上花圈:民國50年代,送別的家人獻上花圈,是機場每天上演的感人一幕。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送寶貝兒子出國留學:民國50年代,送寶貝兒子 出國留學,既高興又萬分不捨。這段時期送小孩 出去的人,都有相當濟條件,即使孩子暑期可以 打工,父母還是要支付昂貴的飛機票以及第一學 期的學費和生活費。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媽媽抱孩子去跟爸爸會合:民國60年代,媽媽抱 著孩子到海外與爸爸會合,來送行的都是母姐之 輩,也是機場送別的另一種典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對著飛機告別:民國50年代,在 停機坪外送機的人群,遠距離的揮 別充滿著濃郁的離情,即使看不到 人,對著飛機揮手,也表達了自己 不捨得的感情。台北松山機場建於 日據時代,後來由木製建築改為水 泥建築,成了繁忙的國際航線機場 ,直到1978年始由桃園機場取代。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機場天天上演的一幕:民國60年代 ,海外出差,幾名較好的同事來機場 送行,松山機場時時刻刻都可見這一 類的合影。此時的松山機場已由原來 簡易的木製建築改建為水泥大樓,更 顯氣派。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松山國際機場是台北通往海外主要口岸,在桃園機場取而代之的前30年間,這裡每天都在上演淚別機場的悲、喜劇。

在清貧的年代,出國是一件大事,光是一張去美國的機票,得付出多年的積蓄加上向親戚朋友東湊西借才買得起,然而一個人出國代表了全家人的希望,再怎麼辛苦也要想辦法送出去。

大體來說,出國有幾種狀況,首先是單位派出國,有的是短期出差,到日本、歐美或美國,有的則是派出去工作幾年。在同事眼中,兩者都是大喜之事,短期出差有如公司付錢到海外旅行,可以飽覽海外風情,還可以買到許多新奇的紀念品;至於派出去工作,則代表了高薪、以及讓下一代受洋教育的機會,更是喜上加喜。

至於最常見的,則是青年學子出國留學,絕大部份都是美國,出去以後一般都會半工半讀,畢業後想辦法留在當地工作,辦綠卡、申請美國公民等等;換句話說,留學幾乎與移民劃上等號;儘管如此,能出去的都是官宦之家或家境較好的,一般人還是辦不到的。

此外,既然出去就不一定回來,到機場送孩子的父母自然悲喜交加,一方面高興孩子有更好的前途,另一方面則難過要跟孩子分開好一段時日,更擔心他們在國外能否照顧好自己,這些都交織成機場送行的複雜心情。

出國就是鍍金的現象,源於台灣的收入水平與歐美和日本相差過於懸殊,到了80年代,兩者的距離迅速拉近後,赴海外無論經濟上或出入境手續上均是小事一椿時,機場送別的激動才成為永遠的歷史畫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