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源】千古魚雁往返漫談信函

文/胡槐興 |2019.05.22
3549觀看次
字級

文/胡槐興

古時候,手寫的信函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和含義,諸如尺牘、尺帛、雙鯉、雁足、鴻肆等,都有典故和來歷。

紙張發明前,人類傳遞信息是以竹片或木片書寫文字,稱為「簡牘」。現在發現最早的「簡牘」,是兩片木片上有墨書,寄於戰國末年,是秦兵黑夫和驚兩人,從河南淮陽寄回湖北夢雲的家書,約二百字。

《詩經.小雅》有句:「豈不懷歸,畏此書簡」,就是以竹木作「簡牘」書信最早的記載。該詩寄於周宣王朝代,距今已二千八百多年。

古人以「簡牘」為信函,標準長度為一尺,故信函又有「尺牘」之稱,也有人以價值昂貴的絲帛,寫信函,又有「尺帛」、「尺素」之稱。

「簡牘」有短小不足一尺的,稱為「牒」,稱為「札」,有若今之便條。史載漢文帝通好於匈奴,所用「簡牘」為一尺一寸,匈奴單于答書,「簡牘」長一尺二寸,以表自謙,那是正式的「簡牘」文書。不足一尺的「牒」,也有人用獸皮、樹葉書寫;唐及五代就有不少紅葉題詩傳情,流水傳書的故事。

西漢學者路溫舒少時好學,牧羊時,就從澤中取蒲為「牒」;六朝書中,記載名人董竭少遊山澤,拾樹葉以代書簡;明人陶宗儀,以樹葉作讀書札記,積葉滿籃,後經整理為一代名著《輟耕錄》。

紙張發明後,飾有花紋的紙籤,不僅色彩絢麗、圖案典雅,稱為「花箋」,有些還加入香料,稱為「香箋」。最有名的是唐代女詩人自製的「薛濤箋」。

唐人所編《初學記》載:「東漢末年,已用紙製信函,建安十一年(二○六年),曹操曾命令主事者,給其部屬有關人員,紙函各一,令總結得失,函封送呈閱覽」,可見手寫書函已經盛行。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詩:「手持雙鯉魚,目送千里雁」,說的就是唐時紙製信函,用硬紙作成鯉魚狀信封。漢代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遣我雙鯉魚,呼兒剖魚腹,中有尺素書」,和詩人孟浩然的詩:「尺書如不吝,還望鯉魚傳」,就是信函被稱為「魚函」、「鯉封」,和魚雁往返的起源。

古稱信使為「鴻雁」,也叫「鴻鱗」。是因為鴻雁傳書的故事,典出漢書「蘇武傳」:「蘇武出使匈奴,十九年被拘不歸。後來雙方通好,匈奴謊稱蘇武已死。漢使探得,蘇武被困沙漠牧羊,往見匈奴首領單于,稱漢天子,在長安上林苑狩獵,補獲一雁,足繫書帛,言蘇武尚在沙漠牧羊。單于聞言驚視左右,最後將蘇武釋回。」

唐代詩人權得輿有詩:「主人千騎東方遠,唯望衡陽雁足書。」相傳衡陽有回雁峯,王勃在〈滕王閣序〉,也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名句。自古即有衡陽斷雁,譬喻音訊斷絕;雁足書至,表示音信相通。

南宋末年(一二七四年),元使郝經出使於宋,被錮禁於真州十六年。後得一雁,手書書帛繫之雁足,縱其飛去。其手書曰:「零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累臣有帛書。」書後寫明,中統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獲者勿殺,國信大使。

秋季放雁,次年冬為元人獲得,進呈於忽必烈。忽必烈見書惻然良久,遂決意南伐,兩年後,南宋滅亡。這封雁足傳書,後來珍藏在元朝祕書處,皇家博物館。

從前信函傳遞,均由官府設置驛站辦理,唐代時全國有一千六百多個驛站,後來由各洲府分設郵傳館舍,現在則由郵政總局辦理。發展到現在,寄信不但有掛號、限時專送、包裹快遞。但是因為科學發達,電報、電話、手機普遍流行,寄信的人少了,郵政當局已經把大街小巷原來設立的郵筒拆光,現在要寄一封信,就非跑郵局不可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