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藝 成立樂團為台灣音樂發聲

郭士榛 |2019.05.18
4501觀看次
字級
李哲藝和妻兒的全家福照。圖/李哲藝提供
李哲藝兄弟從小學習小提琴。圖/李哲藝提供
灣聲樂團排練,李哲藝專心指揮。 圖/李哲藝提供

文/郭士榛

在鹿港有棟「意樓」,隱藏著一個淒美的故事。日據時代有位年輕女子嫁進這個家族,第2天先生就被徵召去當兵,從此一生兩人沒有再見面,她就守著這棟樓看著院子中一棵兩人合種的小樹長成大樹,如今已是百年老樹……

以地方特色為創作素材

豎琴家、作曲家,同時也是指揮的李哲藝,由上述故事感受台灣早年女性的悲情,將其延伸成一首感人的音樂《鹿港印象》,「音樂一定要有故事,可以和一般人的感情連接,演奏出來必然扣人心弦。」李哲藝為了創作具有台灣地方特色元素的曲目,可說全省走透透,他創作過《馬祖鋼琴協奏曲》、《桃園四季》,也寫過花蓮、台東、宜蘭、台南、嘉義,現正在編創龍潭的地方特色曲。

特別喜歡以地方特色為創作素材的李哲藝表示,台灣有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像原住民音樂、客家音樂、閩南音樂,取材的方向可說是源源不絕,不但音樂元素各具特色,創作也幾乎沒有什麼限制。

反思什麼是台灣的音樂

一位學古典音樂的音樂人,為創作台灣地方特色音樂而不辭辛苦四處奔波,李哲藝說出心頭事,他年輕時就有機會出國演出,在一次國際藝術節活動中,國外音樂人來招呼說:「你們台灣人古典音樂演奏的很棒啊,但是屬於你們台灣人的音樂是什麼?」

當時還很年輕的李哲藝想了又想,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20歲時他開始思考:台灣人可以將別人的音樂演奏得這麼好,可是台灣人的音樂究竟是什麼?難道我們學了這個人類藝術史上最好的古典音樂後,卻反而失去了自己?

本土素材讓樂曲更動人

從這之後,李哲藝開始思考能否以自己所學的古典樂做基礎,創作一些和別國人不一樣的事,突顯本國本地音樂的獨特性。「唯一方法,就是創作時融入我們自己的文化。」李哲藝態度堅決,此後他做音樂,便堅持把台灣的文化元素放進去。他開心的說,後來參加一些國際性的藝術節,發現因為寫的是自己國家的素材,反而更受到國際人士的尊重。

有一次參加英國的華人藝術節,在皇家音樂廳表演,李哲藝用了兩首台灣民謠《望春風》、《孤戀花》當素材,演完後,一位年約70歲,滿頭白髮、身材嬌小的英國老太太,到後台找李哲藝。老太太表示,聽了演出後內心很有感動,今晚是他這輩子聽到的音樂中最美的音樂。李哲藝當下內心深受衝擊,感覺:一個不同文化的外國老太太,卻因為聽到台灣民謠而感動,音樂的力量實在是無限大呀!

創灣聲樂團建培力平台

20多年來,李哲藝憑著個人能力,全心全意創作、推廣台灣音樂,有感於個人力量有限,必需有組織、有團隊才容易達成效果,因此在2016年成立「灣聲樂團」,號召一群音樂家演奏自己創作的音樂,加強效果,發揮傳播分享的力量。

「對我來說,樂團就是一個演奏台灣音樂的平台,雖然現在都是演奏我創作的音樂,但重點是先要把樂團養大起來,當樂團有了知名度,也有了一定權威的力度後,年輕音樂家的創作才可借用此平台來發表。」李哲藝強調,建立樂團就能發揮平台作用,這對文化傳播是很重要的事。

古典音樂交融台灣旋律

「我們雖然學的都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技術,但可以回來壯大自己的文化,這才是我們的出路。」灣聲成立兩年來,演奏的都是台灣的音樂,目標是「台灣的音樂古典化;古典音樂台灣化。」卻已讓人看到具體的效果,很多音樂家要出國演出,都會找李哲藝要幾首台灣的曲目,如同伴手禮一樣,豐富異國友人的耳目新感受。

灣聲樂團曾邀請俄羅斯的大提琴家演奏《丟丟銅》,日本的鋼琴家來台演奏《馬祖鋼琴協奏曲》,今年更邀請一位國際知名的韓國長笛演奏家來演奏台灣的音樂。李哲藝表示,邀請頂尖音樂家來演奏台灣音樂,一旦促成風氣,高度就會存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