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走進農村,築夢踏實

文/吳芳枝 |2019.03.17
1730觀看次
字級
圖/吳芳枝
圖/吳芳枝
圖/吳芳枝

文/吳芳枝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霑我衣。
衣霑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五年前有次回鄉,巧遇堂弟,黝黑的膚色,笑起來露出一口白牙,活像黑人牙膏廣告,從小的註冊商標一直沒變。

「我退休了,要回來種田。」打過招呼後,才知原因。

堂弟高中畢業後,離開農村到外地求學就業,走向外面的世界。從前種田辛苦收入少,很難吸引年輕人傳承,人口不斷外移的情形,造成農村人力不足,村子變得又老又窮。幾十年下來,農夫老了,幹不了粗活兒,田裡到處插著出租或出售的看板。叔父已經80多歲,和許多村民一樣,只好任其荒蕪。

堂弟每次返鄉,看到日漸凋零的農村,一股對家園的守護使命和情感便更為濃烈。看年邁雙親守著偌大的老宅,空曠孤單,心裡一陣酸楚和不捨。

「50年以前,鄉下人往都市擠;50年以後,都市人往鄉下避。」近年來,鄉村成為許多人的夢想家園,看到一些人棄商從農,堂弟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離城塵結伴到這裡落腳,來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拿起鋤頭學做農夫。堂弟原是農家子弟,駕輕就熟很快進入情況,他們以自然農法種植蔬菜,不噴灑農藥、不使用化肥,剛開始收成不佳,虧損累累。經過農會輔導與協助,採用溫室種植各種蔬果,利用網路推銷,有機蔬菜逐漸出現轉機,農作物漸受歡迎。

政府近年輔導發展休閒農業,這群現代陶淵明創意點子多,租下大片土地,然後把一畦一畦菜圃整理好租出去,讓民眾利用假日享受鄉村生活,大人小孩捲起褲管踩在泥土裡拔草、種菜澆水、採收蔬果,從耕耘到收穫的全體驗,推動友善農業及食農教育活動,從土地的接觸與耕作中,傳遞愛護環境。讓傳統農村走出新風貌,而這股活水,正為人口日漸凋零老化的農村,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純樸的閩式三合院前有「曬穀場」,住在百年老宅,是體驗農家生活的最佳方式。走在田間小路,左鄰右舍親切招呼,能感受到最真實的「農村人情味」,不懂的地方更有老前輩不吝指導。

有一年,我帶堂弟到台中大雅區參觀蕎麥田栽培成果後,他很有興趣,躍躍欲試,也邀請其他農友一起加入種植行列。在二期稻作收割後,首度在農會輔導下栽植蕎麥。因為蕎麥不怕病蟲害,可以說是不需要施灑農藥的有機作物;收成後即積極推廣用蕎麥取代麵粉,做出可口的料理,如炒飯、粽子、麵包、麵條、冰淇淋……等,讓有機食材安心上桌,高纖維低熱量,符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行銷非常成功。

幾年來,他們過著不再搭車通勤趕上班的生活,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的是綠色大自然,天空一望無際,雲嵐來去自如,過著與自然生生共築的生活型態。古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使我深刻體悟到靜謐、純樸、恬淡的快樂,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