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漢傳佛教的傳承與發展──以佛光山為例

文╱滿潤(日本佛光山法水寺住持) |2019.02.26
3308觀看次
字級
圖/戴祖榮提供
圖/戴祖榮提供

文╱滿潤(日本佛光山法水寺住持)

幾年前家師應國宗局王作安局長的邀請,展開專題講座「星雲大師談傳承」,希望借鏡大師出家弘法70多年、發展佛光山全球佛教事業的經驗,以過來人身分,勉勵中生代的佛子。

在這次的講座中,家師提出許多寺院的門風,可謂點出各個寺院祖師的風格、獨特的祖庭文化。未來如能將盛唐八宗各自的祖庭門風發揚,形成各有特色的漢傳佛教,想來可引起更多國際學者的興趣,進一步帶動研究漢傳佛教的風潮。

當時家師表示,他出家已76年(今年出家80年),曾參學過宗下(常州天寧寺)、律下(棲霞山律學院)、教下(焦山佛學院)。他說當時有句話形容各個寺院:「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寧好供養,焦山包子蓋三江,上海海會哩拉腔。」

而在寶華山受戒,也有一首打油詩:「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要受華山戒,必須要忍耐。」意思是「苦」是營養、是力量,能給我們希望的增上緣,所謂「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佛門吃虧上當、打罵、給人欺負都視為是當然的,這就是受教育,應該與苦奮鬥,志願才會更堅固。

參學大德 收穫人生智慧

另外,家師提到出家人參學,必須要跟50位大德見過面,並且記得他講的一兩句話。例如他曾請問過印順法師:「如何看藏經?」法師回答:「亂看。」這句話很有道理,看藏經的門路,是找看得懂得看,不一定從前看,也可以從後面看。1946年在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受太虛大師勉勵:「你要好好用功。」到了台灣,慈航法師一句:「要能給人領導」,給人領導才能領導人,所以要勤勞、謙虛、客氣、禮貌,要能給人領導;「做義工的義工」增加了信徒與道場的感情。東初法師說「錢用了才是自己的」,讓他明白要會用錢,而且要用在佛教文化教育事業上。

過去叢林有48單執事,家師則倡導現代每個人至少要有5張執照,像:典座、駕駛、會計、醫師、護理等。人生要大、要起飛、要高確實不容易,不過「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人要爭取時間、空間、人間,人生三間很重要,就像「大覺石苑」裡的石頭,心念堅定要如石頭,生命就能久長。

家師延續傳承的話題,提到他將自己的一生分為8個時期,以10年為一個時期,規畫出「成長、學習、文學、歷史、哲學、倫理、佛學、宗教融合」等時期。倡導人生300歲,分秒必爭,寸陰不虛度,1天當5天用,做60年就300歲,現在已經超過了。

家師提到,宗教局多次讓兩岸佛教的中生代交流,可說是復興漢傳佛教最重要的關鍵,兩岸應該相互了解交談、建立共識,現在由佛教起頭,為兩岸和平未來提供貢獻。而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就是「不捨棄一眾生」,如果大家聽了願意仿效就是傳承,要自己做自己的貴人,要勇敢承認。肯定「我是佛」,那麼大家就不會作壞事,社會就會平和成長。所以,人間佛教必定是國家社會的一道光明。

近幾年來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造成世界性經濟風暴,加深全球化過程中固有的各種矛盾,使得貧富不均、失業率偏高等社會問題更形嚴重。對於當前世界的、社會的問題,佛教徒也不能獨善其身,視而不見。

所以2012在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中,家師提出:「值此全球經濟遭逢重重困境之際,我們最亟需建立的,就是提振信心與力量的信仰,因為信仰具有普世的價值,有信仰就有信心,有信仰就有力量;久遠以來人類就是因為對善美的價值有信心,才可以改善生活、發展未來、增加福祉。」

信仰能使生活美化,一個有信仰的人,內心是充實的,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充滿祥和;反之,沒有信仰的人,心靈找不到皈依處,人生是空虛的,世界是貧乏的,所以有信仰的人生才美滿。

具足信心 彼此關係和諧

人生必須建立的信仰很多,例如對國家的前途、對人類的未來、對社會的正義、對宗教的超越,都要生起信心;對造福人類的思想、學說、真理等,也要服膺、信賴。甚至對於能成為人間模範的聖賢好事,不但要信仰,更要心存恭敬。

信仰可淨化身心,可以增進道德,可以昇華人格,可以做為生活的指標,我們對好人好事,對道德、因果,對慈悲、情義,對父母、朋友,以及家庭、社會,乃至對自己都能產生信仰,並且具足信心,彼此的關係就會和諧。

現在舉世的專家學者,都在研究經濟,如果我們對經濟有信心,對自己的心靈寶藏有信心,那麼從自心本性裡開發出來的慈悲、智慧、道德、人格、平安、歡喜、自在、感恩、信心等,都將成為享用不盡的能源,就像永恆的太陽,又像流不盡的水源,可以助長我們人生不斷昇華、擴大,獲得永無止境的幸福與安樂。

我們內心都有無限的寶藏,如慈悲的能量、智慧的能源、生命的能力、自我的信仰等。慈悲、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美德與財富,一個人只要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而富有,內心就會感到歡喜與自在,所以心中的寶藏,比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

遺憾的是,一般人往往不懂得開採心中的寶藏,整日把這顆寶貴的心,用來「關心」自己的前途、命運、金錢,比較少去重視心靈的淨化。其實,「人心、命運、金錢」三者互為因果關係,「心好命就好,命好錢就多」,中國的古哲也教導說「大德必得其命,必得其祿」,因此人生的財富,要向內求。

人生的價值,也不能只有向「錢」看齊,金錢以外,內心的滿足、身體的健康、心胸的寬大、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屬的和諧、智慧的靈巧,都是無價的財富,只要我們的心靈淨化,這些內財自然具備。

反求諸己 開發內心寶藏

「淨心」之外,同時也要懂得「發心」。我們的心「如田」、「如地」,世間的土地經過開發,就可以建築,就能利用;世間的田地經過耕耘,就能播種,就有收成。同樣的,只要懂得開發心田,內心的寶藏就能一一出土,心裡的能源就會源源流出。

我們心田裡最大的能源,就是信心。所謂「信心門中有無限的寶藏」,信心門裡的寶藏,要靠我們用信仰的手去取。信仰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財,信仰是人生最大的能源,信仰能使前途有望,能使煩惱解脫,能使身心安住,能使生命有靠;有信仰,就有取之不盡的寶藏,有信心,就有用之不竭的能源。

因此,最終應該「反求諸己」,把心中的慈悲、智慧、精進、忍耐、慚愧、感恩、惜福、結緣等能量發揮出來,人生就會更加的富有與踏實。

在中國大陸江蘇省江陰縣,有一位吳仁寶先生,他把華西村建設成為「天下第一村」。為什麼能稱為「天下第一村」?因為他發財之後,不是個人獨享,而是分享給鄰居、社區,乃至整個村莊。所以現在「天下第一村」已成為觀光景點,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爭相來觀看這個「天下第一村」。可見得財富分享,不是自己減少什麼,反而可能擁有更多。

財富要能與人分享,首先就是不能有自私的心,要「以眾為我」。現在很多企業家都懂得,如果沒有員工,就無法創造財富,所以他們把利益分享員工,有的依公司盈餘發放年終獎金;有些甚至讓員工持股,員工自然以公司為家,發憤工作,提高效率,創造利潤。所以佛教徒從商的要有「以眾為我」的心胸、照顧周全、自然員工能安心工作、社會才能穩定。這就是佛教徒對社會國家非常重要的貢獻。

願意分享 人生富足歡喜

我們平時常講「捨得、捨得」,肯捨,才能得。我們能把自己所得的財富與眾人共享,才會更有價值;而懂得分享的人生,自然也會比擁有更富足,更有意義。

布施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布施貴在發心,雖只是一點點,只要誠心回向,所謂「回小向大、回少向多、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回向就是「給人」,「給人」才能發揮經濟的價值。家師在佛光山推行「四給」,就是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已經成為佛光山團隊的信條。甚至我們的僧團裡,一向奉行「利和同均」的制度,也就是對於施主的財施供養,不可私自獨享,要交由常住集中處理,成為大眾所共有;透過經濟上的均衡分配,大眾才能過著「經濟平衡、利和同均」的經濟生活。所以在佛光山,個人不要有錢,點滴歸公,要讓團體有錢,才能有所發展。

「利和同均」的思想運用在社會上,讓有錢的人幫助窮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就沒有經濟的壟斷、勞資的對立、貧富的懸殊等社會問題,自然可以建立一個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會。

在世間上做人,有各等的層次,生活也有不同的層級。家師認為生活最高的境界,就是「物質的生活要淡泊、精神的生活要昇華、藝術的生活要豐富、信仰的生活要提升」。當我們從世俗的物欲中超脫出來,在信仰裡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而獲得平安祥和的禪悅法喜,自然人人「自心和悅」,推及開來,必然「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集體創作 發揚人間佛教

家師認為「五和」是人間社會所追求的五種理想境界,人間唯有「和諧」,才能創造財富;有了財富,還要促進社會的和諧。我們知道中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和諧社會」,家師認為這確實是建設「富而好禮」的人間社會的不二法門。

家師今年出家80年,佛光山開山50年,培養僧眾弟子1300人,全球5大洲建寺院道場300間。對漢傳佛教的復興是心心念念,對整個佛教現代化努力貢獻。

家師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作為佛光山的未來指引。

「三好──作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的人間佛教就是佛光山的宗風,自許是人間佛教的傳承者的我們正在全世界為光大漢傳佛教而努力著。秉承家師「佛教靠我,捨我其誰」的精神,將祖師的精神發揚,讓祖庭的門楣更加的光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