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物 14 托爾斯泰的書寫救贖之路

楊慧莉 |2019.02.23
271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生活中遭遇挫折、失敗,你是如何排憂解悶?享譽文壇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
世時即已成名,且備受尊榮。不過,他的人生並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認真說來,
還有些坎坷。面對諸多不順,他如何自處?又是如何走出煎熬,看到生命的陽光呢?

生命軌跡
軍人到俄羅斯大文豪


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出生於莫斯科以南約兩百公里的亞斯納亞─博利爾納莊園(Yasnaya Polyana)。他來自俄羅斯一個古老而知名的貴族家庭,儘管出身優渥,卻在年幼時即經歷生離死別。兩歲時,他的母親因難產而驟逝,由大姑姑接下照顧他與兄長之責;九歲時,父親離世,大姑姑成為正式的監護人,後來大姑姑也撒手人寰,兄弟們於是投靠家住喀山市的二姑姑。

一連串的喪親之痛,讓托爾斯泰的童年過得悲苦,卻也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帶領他走向作家之路。

念書下田都失敗

托爾斯泰在家完成中小學教育,主要是受教於兩位德裔和法裔家教老師。大學時,他念喀山大學東方語言課程。由於念得有些吃力,成績不佳,他轉學到較容易的法律課程,不過他太常參加聚會狂歡作樂了,念了三年後沒畢業,自忖不是念書的料,便返鄉作農夫了。

托爾斯泰本來想好好當一名農夫,以莊園主的身分帶領雇農,給貧苦的農人送送茅草,但他經常流連於莫斯科的社交場所,最後連一名農夫也當不好。

但有一件事他卻很擅長,也花了很多精神,那就是寫日記,事後證明這個好習慣,將影響他未來的生涯。

就在托爾斯泰務農做得七葷八素時,從軍的哥哥有一回休假期間前來拜訪,勸他也加入軍隊,他聽從了,於一八五一年入伍當軍人,後來還參與了一八五三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

俄羅斯文壇新秀

初入伍時,托爾斯泰趁軍中生活閒暇之餘,創作了傳記故事《童年》(Childhood),書中收錄了他最喜歡的童年回憶。之後,他將草稿交給當時最夯的出版社「當代」,對方滿心歡喜的接受了,《童年》於是成為他的第一本出版物。

寫完《童年》,托爾斯泰開始寫下他在高加索軍旅生涯中的每日生活,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寫作持續至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當時,他創作了繼《童年》後的三部曲之二《少年》(Boyhood),並將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Sevastopol Tales),後者發表後很受歡迎,也開始讓他在文學界小有名聲,在作品中他實驗了新穎的寫作技巧,讓部分故事以軍人的「意識流」方式呈現。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托爾斯泰解甲返回俄羅斯,發現聖彼得堡的文學圈對他這位剛冒出頭的作家寄予厚望。由於固執和孤傲,他拒絕讓自己被歸類為任何一個思想流派,並在一八五七年聲稱自己是無政府主義者後啟程前往巴黎。同年,他出版了三部曲之三的《青年》(Youth)。

自傳式的經典作

到了巴黎,托爾斯泰染上賭癮,在輸得精光後被迫返鄉。返鄉後不久,他出版了另一部作品,也娶了醫師之女別爾斯(Sofya Andreyevna Bers)。

之後,他與妻子兒女定居於亞斯納亞─博利爾納莊園,在妻子相夫教子無後顧之憂下先後完成他最膾炙人口的兩大巨著:《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以及《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兩部作品中的部分情節,都杜撰自托爾斯泰的生命事件。舉例而言,《安娜.卡列妮娜》裡熱戀中的雷文和凱蒂就跟托爾斯泰當年追求別爾斯一樣。

《戰爭與和平》奠定托爾斯泰在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安娜.卡列妮娜》的版稅則讓托爾斯泰迅速致富,開場白「幸福家庭都很相似,不幸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是書中的名言佳句。

晚期作品富哲理

儘管《安娜.卡列妮娜》廣受歡迎,備受好評,托爾斯泰之後卻變得愈來愈抑鬱,飽受精神之苦。他想從俄羅斯正教會找尋生命的意義,卻發現教會很腐敗,於是便發展出自己的哲學信仰。此時期最能反映其思想的便是《伊凡.伊里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ich),小說主角在彌留時驚覺此生都浪費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但為時已晚。第三部長篇小說《復活》(Resurrection)也是此時期的代表作。

托爾斯泰的宗教變節也產生了一些後遺症。首先,他被逐出教會,還遭祕密警察監視。此外,他的新信仰也敦促他把錢財捐出去,妻子對此卻極力反對,自此造成夫妻關係的不睦,最後托爾斯泰只好做出讓步:將一八八一年前的創作版稅全部授予妻子。

意外客死站長室

晚年,托爾斯泰漸漸成為一個道德、宗教領袖。他以非暴力對抗惡行的理念還影響了甘地等社會領袖,甘地為爭取印度的獨立所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即源於此。

此時的他已名聞遐邇、享譽國際。然而,他的信仰仍繼續造成家庭的緊張關係,妻子不僅不認同他的哲學教導,也不贊成有學生來造訪;更慘的是糟糕的婚姻關係還登上了媒體版面。

一心想逃離妻子變本加厲的憎憤情緒的托爾斯泰,於一九一○年十月帶著女兒、家庭醫師祕密離家出走,卻在途中罹患肺炎,最後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站長室裡,享年八十二。

精神遺產
腳踏實地 反求諸己


至今,托爾斯泰的小說仍被視為文學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尤其是《戰爭與和平》,此作品被公認為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當代學術界也都一致認同托爾斯泰擁有善於描繪角色無意識的動機的本事。此外,他也非常擅長用日常行動去定義角色的人格特性和生命意義。他在《戰爭與和平》中所頌揚的信念之一就是,人的生命品質和意義來自他日復一日的作息活動。

超越時空的影響

大文豪托爾斯泰逝世至今已一百多年,但世人對他的興趣仍不減,而他的一些見解、想法仍很合時宜。對此,語言學家索柏雷夫(Lev Sobolev)指出三點原因:

首先是托翁對人性的心理分析絲絲入扣,總能生動描繪出許多人共通的感受;第二是他對生活和信仰有完整而清楚的識見,同時他也很務實,許多人都說閱讀托爾斯泰的作品或是了解他的為人後,生命由此改變;第三是他對知識分子也深具影響力,不過那影響力不在於要人勇於改變外在的世界,而是要去做內在革新,因為他常說,「我們凡事應從自己開始,應先改變自我,而非周遭的世界。」

從以上三點讓托翁不退潮流的原因,也不難看出托爾斯泰是個內省之人,他專注於個人內在生命的成長,不假外求,在他視為改變信仰後最重要的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便傳達了「幸福是內在和諧的結果」的訊息。

成為文豪的理由

托爾斯泰從小就不愛念書,卻能成為俄羅斯的大文豪,可能也是他始料未及的。那麼,他的藝術涵養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否有良師呢?

答案是沒有良師!除了大學三年的正式訓練,托爾斯泰走向創作之路主要來自痛苦的成長經歷,如早年喪親、加入軍隊等;一種想把生命中所遭遇的各種問題寫下來的衝動;以及想跟人分享所思所想的欲望。

托爾斯泰也心喜自己是無師自通的。事實上,他覺得很多事都該如此,「人們常常仰賴他人給方法,但其實他們本身已具備了做某事該有的知識。」尤其是他所投入的文學創作,本身是一門藝術。而他對「藝術」的看法是,「不是一門可傳授的工藝,而是藝術家對自身感受的一種傳達。」

當他思索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時,他自覺原因很多,包括記錄戰爭細節、思索人性道德、溝通情感、將每日的試煉和經歷融入創作裡、善於描繪細節而將角色所經歷之事帶入讀者的感官經驗裡等等。以上諸多原因讓他獨樹一格,也留下了多部寓教於樂的好作品。

一切改變始於心

托爾斯泰終其一生寫了三十五部作品,多數作品探討戰爭、愛與恨的多種面向,類型不拘於一格。他自認為沒有特殊的寫作方法,純粹是個人經驗使然,好比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戰爭與和平》,故事內容之所以撼動人心,那是因為源於他過去真實的戰爭經歷。

托爾斯泰的人生縱有不如意,但他從不覺得自己曾經受阻過。他的一生在生命和寫作的辯證關係中度過。生命經歷提供他創作的素材,寫作又讓他得以進一步去蕪存菁生命經驗,汲取智慧。他說:「如果你想快樂,就快樂!」即便有阻礙,他也會竭盡所能的去忽略它,一如他深知生活在俄羅斯大不易,但他仍努力用他的筆傳遞訊息增進人類福祉,如他透過短篇故事《人依靠什麼而活》傳遞了「人其實是依靠愛而活」的訊息。

此外,托翁也是時代先驅。現在人人都在說要如何改變世界,但托翁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說了:「每個人都想要改變世界,卻沒人想過要改變自己。」而他連怎麼開啟改變都想好了:

就好好活著吧,直到日落和世紀結束。活著時要把此刻當作是你在地球的最後一刻,把握住,力行要事吧,同時也抱持你會持續做下去的心意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