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健康產業全球掀風潮

潘楠慕 |2019.02.10
1909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隨著科技的發展,行動裝置日益普及,智慧健康應用程式(App)的運用也十分廣泛;各種測量和追蹤人體健康狀況的智慧手表、智慧手機、計步器等,都是數位健康產業的一部分。

據統計,在Google Play和Apple Store,可下載的健康App已超過二十萬個。諮詢公司全球市場透視(Global Market Insights)推算,二○二四年時,數位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價值將可達四千億美元。

藥商Otsuka的數位醫藥業務開發副總裁巴爾迪表示,這些App透過感應器、追蹤裝置以及數據收集工具,可以監控使用者的健康情況、及早發現異常,協助使用者改善生活品質。此外,這些應用程式也能幫助軟體公司研判未來治療和控制疾病的趨勢。

然而,隨著數位健康產業的擴大,人們對於其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也更加關切,這些彙整個人健康數據的App,是否有不利於使用者的一面?

其中一項疑慮,是保險業者。美國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管理資產達一兆美元的人壽保險公司John Hancock,去年已宣布停止承保傳統壽險,轉而銷售搭配穿戴式裝置、追蹤數據的互動式保險。

John Hancock依據App彙整的數據,研判哪些客戶的生活方式比較健康,並提供保費折扣及禮物。該公司指出,這是因為依據統計資料,使用互動式新型保險方案的保戶,比其他投保者長壽十三到二十一年,且身體狀況較健康,向公司申領的保險金相對較低。

不過一些保險專家指出,這個做法,可能讓保險公司利用追蹤的數據,對未能達標的用戶採取懲罰性措施,例如提高投保金額。

但John Hancock則表示,強制性互動政策計畫是源自客戶需求。過去三年來,使用健康數據追蹤App的人數增加了七倍。John Hancock目前是美國唯一提供這種互動保險方案的保險公司,他們很榮幸能率先擁抱時代潮流。

另外一個引起關切的問題是,用戶是否遭到監視,隱私權遭侵犯。目前全球有數百萬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有呼吸問題的人,使用持續性陽壓呼吸器(CPAP)。但這種機器非常昂貴,通常須由公共醫療部門或保險公司支付費用。

不過,一些健康保險公司為用戶提供互動式CPAP,但如果保險公司能夠掌握用戶的資料,可能根據這些數據,拒絕再為一些「不符合規則」的用戶提供設備。

再者,健康追蹤App的可信度也有待提升。由於互聯網和資訊的發達,人們可以在網上查詢關於各種疾病的症狀和跡象。一些公司進一步推出了各種App、工具、設備,讓用戶自我掃描和測試。英國皇家藥學會調查顯示,目前有半數民眾身體出現狀況時,寧可先上網查詢,而非就診。

調查發現許多人相信網上的訊息,但健康網站的內容並不一定正確,針對健康網站的調查發現,透過網路找到的資訊診斷病情,準確率只有三成多。

還有一個重大的隱憂,是個人資料是否會受網路駭客攻擊。一旦資料外洩,對隱私權將造成嚴重傷害。儘管案例不多,但駭客攻擊的資安事件頻傳,如何確保健康數據的安全,已成為重大議題。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研究發現,計算卡路里和健康追蹤App,可能導致使用者過於在意攝取的熱量,造成進食障礙。但其他研究則顯示,健康App,確實減少住院率以及住院時間。

健康追蹤App是否真能改善健康,仍難定論,目前最好的辦法是適當使用,但別盡信,並且隨時關注個人資料的安全。

有影像的手語翻譯提升聽障溝通能力

許多科技公司願意關懷特殊群體,例如聽力障礙者。目前,許多公司都已推出手語翻譯應用程式,幫助聽障者更了解圖案或影像。

聽障者面臨的一大挑戰是,無法正常地學習如何閱讀,而且許多父母或周遭人士不見得懂得手語。如果能夠透過影像識別和光學字元識別(OCR),將有助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華為的StorySign應用程式,便能讓聽障兒童在特定設備上看到虛擬動畫形象對文字的逐字手語翻譯。這個App可以幫助聽障的孩子閱讀,也能讓家長學習手語,改善溝通。

台灣也有類似的App可以使用,例如SignChat,可以讓聽障者把想說的話轉換成文字,再將文字轉化為手語動畫。另外則是 iCAN應用程式,讓有語言障礙或不易以口說溝通者,透過圖卡和常用句子組合,輔助其溝通。

此外,一般人往往以為聽障者完全聽不到,但他們其實只是聽力有限,如果有合適的App協助,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可望獲得大幅提升。

另外,先前也傳出可能有穿戴式裝置,例如智慧手表或手環、手套,可以把使用者的手語轉換成一般語言,讓不懂手語者能了解聽障者想表達的內容。

專業人士指出,這個概念仍在初期階段,因為手語資料庫勢必極為龐大,光是要逐一記錄就是非常浩大的工程。此外,各地手語也有差異,並且也和一般語言一樣,會持續演變和創新。

另外,使用者想表達的內容,如果過於艱澀或冷僻,這類裝置可能也無法明確呈現。儘管如此,全球各地仍有許多公司和組織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究,如果最終順利實現,開發出理想產品,將是聽障者的一大「福音」。

當我的眼睛解決視障生活難題

科技讓人類的生活更加便利,如今也能改善視障人士的生活品質。

以智慧手機應用程式「當我的眼睛」(Be my eyes)為例,它能夠透過即時視訊,讓志願者為視障人士辨別顏色。

這個App推出以來大受歡迎,不僅能夠服務視障者的基本需求,還能增加人們的互動。視障人士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對視力正常者來說相當當簡單,例如分辨罐頭裡的產品內容,食物是否過期、烤箱設定的溫度正不正確等等。

「當我的眼睛」在今年初已有將近兩百萬人登記為志願者,而註冊使用的視障人士至今接近十一萬人。目前這款App在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有志願者,為視障人士提供一百八十多種語言的幫助,成為全球最大協助視障者的國際性電子社群。

設計這個App的威柏格(Hans Jorgen Wiberg)是丹麥人,本身視力也有障礙。威柏格表示,幾年前一個盲人朋友告訴他,可以透過視訊電話,讓家人或朋友協助辨識顏色,讓他產生開發「當我的眼睛」App的念頭。

透過與丹麥盲人協會的合作,他發現盲人或者視力低弱的人們,只需要一點點幫助就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共有十三億人有程度不一的視力障礙,其中約兩億多人屬於中等到嚴重的視力障礙,而全盲者的總數是三千六百萬。

因此,使用「當我的眼睛」App的視障人士,依比例來說並不多。威柏格也表示,儘管志願者人數眾多,他最希望的是使用這個App的視障者人數大幅成長。

威柏格去年底表示,雖然他的App使用者中,視障人士的數量已突破十萬,但與全世界龐大的視障人數相比,這個數目微不足道。

威柏格表示說,開發App的主要目標,是造福更多盲人。他說:「我們有能力,就該幫助更多人。我希望有更多視障者可以透過這個App改善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