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蔭經濟 森林旅遊正夯

文╱記者李雄鷹、董寶森、孫少龍 |2019.02.02
2458觀看次
字級
河南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波爾登森林公園。圖/新華社
海南省三亞市亞龍灣國家森林公園。圖/新華社
遊客在貴州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遊玩。圖/新華社
一名遊客在內蒙古滿歸鎮伊克薩瑪旅遊景點月牙灣觀光。內蒙古呼倫貝爾「泰加」號森林旅遊火車開啟森林觀光旅遊,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體驗。圖/新華社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國有大窩鋪林場開發建設的 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圖/新華社
寧陝縣的「生態+旅遊」模式,2017年全年接待遊客 480萬人次,貧困戶通過生態旅遊戶均增收3000多元, 圖為遊客在陝西寧陝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休閒觀光。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雄鷹、董寶森、孫少龍

大陸社會觀察

過去40年來,大陸森林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森林產業也從「砍樹賣木材」到「看樹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到「遊客引進來」的轉變。

黑龍江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廣東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近年來,一個個森林公園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中國大陸民眾休閒度假的重要場所。

過去四十年來,大陸森林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森林產業也從「砍樹賣木材」到「看樹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到「遊客引進來」的轉變。

「十二五」(從二○一一年到二○一五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畫)時期,大陸森林旅遊遊客量累計四十六億人次,平均年遊客量超過九億人次,年均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十五點五。二○一七年,大陸森林旅遊遊客量一年就達到十三點九億人次,占境內旅遊人數的百分之二十八,創造社會綜合產值一點一五萬億元人民幣。

根據大陸國家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森林旅遊從國有林場多種經營活動向林業現代化建設轉型成為亮點。以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沙漠公園為代表的各類森林旅遊地數量從五年前的八千多處增加到九千多處。其中,森林公園年接待量超過一百萬人次,占大陸年森林旅遊遊客量的七成,年森林旅遊收入超過人民幣一億元的森林公園數量超過一百一十家。

由國家林業局主導的社會調查也顯示,森林旅遊已成為大陸民眾特別是城鎮居民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隨著公眾出遊動機與森林旅遊產品偏好的多樣化,熱中山地運動、森林養生的族群正快速壯大。其中,冰雪旅遊成為北方地區森林旅遊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森林旅遊也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據國家林業局初步統計,透過開展個體經營、發展種植養殖、租賃入股等方式,依託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到一百一十萬人,年戶均增收人民幣三千五百元。

截至二○一八年底,大陸國家級森林公園總數達到八百九十八處,總面積達到一千四百六十六萬一千五百公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旅遊管理辦公室推出了首批十條森林旅遊特色線路、三十個新興森林旅遊地品牌。其中,線路包括冰雪、火山、湖泊、溼地、草原、森林、文化等主題。這些線路展示了各地自然資源特色和人文歷史特徵,有效提高了森林旅遊產品的供給能力,契合了民眾多樣化的森林旅遊需要,提高了森林旅遊的區域化協調發展水平。

那麼,在森林旅遊快速增長的背後,哪些是這類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靠山不再吃林

二○一八年十二月中下旬,中國森林旅遊節在廣州開幕,吸引了大陸各地行業代表、民眾五千多人參加,森林旅遊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大陸的森林旅遊年遊客量已突破十六億人次,約占境內旅遊人數的百分之三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說,森林旅遊已成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一大亮點,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大事業。

近日,記者來到廣州市從化區石門國家森林公園,雖然天氣漸冷,但園內欣賞紅葉的遊客仍絡繹不絕。正在此地遊覽的劉女士說:「平時總聽人說北京香山的紅葉很美,石門紅葉雖不算多,但拍照片、發朋友圈足夠了。」

「靠山吃林」,這句話正在變化,伴隨著森林旅遊的發展,愈來愈多的森林正以另外的方式實現其價值。

位於黑龍江省南部的柴河重點國有林管理局衛星林場,伐木產業曾養活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為保護森林資源,二○一四年,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在當地的優惠政策扶持下,依靠豐富的森林資源,大部分林業工人選擇了「再創業」,經營農家樂、家庭旅館、搞特色養殖種植。

二○一四年冬天開始,衛星林場內的威虎山雪村開園,推出了賞雪、玩雪的冬季森林旅遊線路,遊客量持續增加。林業工人胡秀英與丈夫合辦的家庭旅館也紅火了起來。

「天氣愈冷,雪愈厚,遊客來得愈多。」胡秀英告訴記者,冬季旅館的床位幾乎天天爆滿,客房已訂到了春節,像林區產的木耳、蘑菇尤其受歡迎,有的顧客吃完還要買幾袋帶回去送朋友。

業態趨向多元

近年來,大陸森林旅遊日益呈現多元化發展。

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鄭群明說,隨著公眾出遊選擇日益豐富,森林旅遊正從觀光旅遊為主向觀光旅遊與森林體驗、森林康養、休閒度假、自然教育、山地運動、生態露營等多業態並重的方向轉變。

「過去主要是以觀光遊為主,老少皆宜,現在森林旅遊愈來愈細化,遊客追求的體驗愈加多元化。」鄭群明說,隨著消費者出遊動機與森林旅遊產品偏好的多樣化,熱中於山地運動、森林康養的人口正快速壯大,不少遊客對徒步穿越叢林、探險等也表現出濃烈的興趣。

大陸中山大學教授彭少麟認為,傳統的森林旅遊主要是看風景、看顏色、看種類,從美學的角度欣賞景色,現在的森林旅遊,已慢慢向知識旅遊、康養旅遊、休閒旅遊發展。遊客追求的不僅是一種感官享受,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

森林旅遊正在實現自身外延的擴展和內涵的深化。廣東省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管理局局長米明福說,森林旅遊已不僅局限於森林生態系統一種自然生態資源,而是依託森林、草原、溼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開展的觀光遊覽、休閒度假、健身養生、文化教育等各類旅遊活動的總稱。而森林旅遊的載體更豐富,除了以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外,還包括草原、國有林場,以及各類樹木園、野生動物園、林業觀光園等。

觀光旅遊重點 保護森林資源為前提

在森林旅遊蓬勃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相關材料顯示,大陸各類森林旅遊地已超過九千處,但大部分森林旅遊地還「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小部分知名森林旅遊地支撐起了森林旅遊的「半壁江山」。這個結果,導致部分森林景區在節假日人滿為患,而其他大部分森林風景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

此外,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也一直存在。過度的開發利用和人類活動,會對森林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未來森林旅遊的發展,要以保護森林資源為前提,搞旅遊不能大開大建大挖。」米明福說,觀光類旅遊在未來仍是主體,只有守好森林綠地,培育更多人工建設林地,才能吸引更多遊客。

專家認為,發展森林旅遊,對森林的生態利用是關鍵,旅遊設施的建設要建立在不破壞森林原生態基礎之上。

彭少麟建議,未來發展森林旅遊,要與第三產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森林旅遊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特別是應與扶貧結合起來,將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融入森林旅遊中。當地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保護森林才有動力。

森林旅遊的外延也可以進一步往知識教育、研學、康養等方向拓展。「森林教育功能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遊客可以從中尋求靈感,甚至是激發創造活力。」鄭群明說。

「當前大陸森林旅遊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依然很突出,森林旅遊發展水平與人民美好期待之間還有很大差距。」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旅遊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健民說,大陸天然林已全面停止商品性採伐,如何實現重點國有林區、國有林場的轉型發展,是關係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關係林區繁榮與穩定的大課題。

張健民表示,下一步將努力達成三個目標:一是要提高森林旅遊產品的有效供給水平,加大森林體驗、森林養生、森林康養、自然教育、山地運動、冰雪旅遊、生態露營、國家森林步道等森林旅遊新業態、新產品的引導培育力度。

二是要實現森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開發服從保護」原則,決不允許以犧牲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

三是要進一步發揮森林旅遊的綜合帶動功能,鼓勵各類森林旅遊地把帶動貧困人口增收作為優先任務,積極發展森林人家、森林人家特色村莊、森林小鎮等。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