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四)

文╱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2019.01.22
11368觀看次
字級
圖/新華社

文/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九、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本覺講修行的最高心量,就是發願救度眾生。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眾生因不識世間無常,遂有無窮執著,故受苦。修行者則應發心救度一切眾生。經文云,要代眾生受苦,其實是以陪伴、救度、開示、引導受苦之眾生為行者全部生活的事業。經文講普濟一切,如何普濟一切呢?已開悟的覺智者,沒有任何自心的念想妄執,以致沒有任何的私心欲求,那麼生活中生命中是否就無事可做了呢?

絕對不是。而是以虛空世界無窮無盡的其他生命的覺悟為職志,此時,行者可以日理萬機,可以千手千眼,可以一天做五個人的事情,可以人生三百歲,為什麼?世人做事都有欲求,凡事既為己求,就執縛糾纏,就浪費體力於忌妒、傲慢、擔憂、凌人之種種無謂的情緒上,於是也就做不了多少事了。

覺悟者不然,他們沒有自己的欲求與情緒,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做助人的事,既是別人的事,做完就放下,再去做另一件事,因此更是沒有情緒,事來事辦,再辦另事,一事復一事,事事無礙,因此可以做許多許多事。這就是覺悟助人者與尚在多欲遷染中者的行事風格之差別。

當然,覺悟者為眾生做再多的事,覺悟還是眾生自己的事,修行也是眾生自己的事,成佛更是自己的事,無人可以代辦。既然如此,何須行者發心救度呢?關鍵還是眾生之欲求執著、故迷惘輪轉,幾乎無有盡期,覺者慈悲,願救度脫,故而主動救助。救助是覺者生命圓滿的表現,可被救度及可以覺悟是眾生生命本有的本質,這樣的道理就是大乘佛教如《大乘起信論》等經論在發揮的義理了。

經文講代眾生受無量苦,如何代眾生受無量苦呢?因果鐵律,豈能不受?筆者有意討論如下。

覺悟者遍學種種法門,追求無有一眾生不救度,無有一眾生被捨棄的境界,則覺悟者的生活事件就是陪伴眾生由迷至悟的開示悟入的引導歷程。眾生有苦,助其去苦得樂,這就是覺者的生活志業。此時必有承擔,此一承擔,就是代眾生受苦。覺者不自樂,故有承擔之歷練,讓眾生暫解其苦,但眾生最後仍須自己親受,只是等他有能力之後再受,如此而已。

事實上,依因果律則,眾生的業力是不會稍減的,業報之苦必須自己承擔,但是承擔之時可以有覺悟者的幫助,助其提升智慧、提升福德而能有力承擔,並暫時代為承擔一下那個業力的壓力,如此而已。給其智慧、陪其經歷、助其度過、暫代承擔,此為代眾生受無量苦,而非眾生即不必受苦,只是代為承擔一下,在眾生有能力有智慧時,還是得自己去償還其業力惡果,原來的業力還是在的。

至於覺悟者的代償,便是覺悟者自己的善業創造,是創造覺悟者自己更大的福報。覺悟者在代眾生受苦時,是覺悟者介入世間因緣而讓求償者有償可求、以圓滿此因果,則一方面是覺悟者自己的積功累德的創造,另方面是給受業報的眾生一個暫時喘息的空間,以快速追求智慧及創造福德,從而將來自行消業,因為業力仍不稍減,只是這次不會立即承受而已。

智旭言:

八大心普濟覺。雖復出家,不發大乘普濟之心,則慈心不周,不發代眾生苦之心,則悲心不切,慈悲周切,方是紹佛家業之真子也。

智旭強調,普濟救度是慈心,代受眾生苦是悲心,慈悲周切才是真佛弟子。智旭從修行者學佛而成佛的立場說此覺諦義,最終,成佛者必同時是慈悲救度者。

星雲大師的講說中,首先強調本經既有小乘出世的思想,但也有大乘救度眾生的思想,因此本覺即是在做此一大乘思想的宗要,大師言:

本經的經文雖簡,但確實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從本經的思想體系來看,是要修學菩薩道的行者先從小乘入門,對世間虛幻不實的名聞利養能夠放下,給身心一種徹底的磨鍊,等到不會再被世間染汙的時候,再活活潑潑的應現世間,做解救世間的工作,這才名為真正的菩薩!

大師說本覺是本經的宗要,此一宗要是說,修行者最後就是要來救世度眾的。救度固是大乘的法門,但若未經小乘的除惡去欲,也是走不到這一步的。不過,說到救度眾生,菩薩及佛以救度眾生為業,一般修行者學習菩薩道也以救度眾生為業,但兩者的境界有高下。而菩薩究竟要救度眾生到什麼程度才能成佛呢?面對這個問題,大師有所討論:

講到普濟一切眾生的苦難,度脫一切眾生的苦厄,就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先救度自己,然後再救度他人;一種是先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不要緊。發心先救度自己然後救度他人,這是說己未得度,焉能度人?像苦海中,沉溺的苦惱眾生,自己不識水性,不會游泳,如何度法?所以要想普濟一切眾生,必先自己了脫生死,沒有憂悲苦惱才行。另一種先度人,己未得度,先來度人,這才是菩薩發心。學菩薩是在眾生的身上學,菩薩離開眾生,也不名為菩薩了。救度眾生的工作完成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薩道完成的時候。

凡夫要先自度,但也要度人,隨其己力,度己能度者,自度要少欲知足,度人要智慧福德,都是學佛修行的功課。菩薩更要提升境界,故而要度盡眾生、廣學多聞,亦是在此一歷程中達到事事無礙境界時,才終於成佛。

星雲大師最後提到:

綜結前面所說︰願意自己脫苦,這是每個人的希求,當然也有下劣眾生不望脫苦的,更有喜歡坐牢的人;願意別人脫苦,這是有大善心的人;願意代眾生受苦,這就非發大乘心的菩薩不可了。像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都是發大乘心的菩薩,他們都能「令諸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指一切有情識活動之動物)「畢竟」能獲得清淨解脫涅槃的「大」安「樂」。

這就是筆者所說的,一切凡夫都有求自度之功課,也有度人的功課,兩項事業同時進行,隨著煩惱漸斷、能力漸增,而終成大力能仁之佛。至於諸大菩薩,就更是只做這一件度人的事業而已,目的就在令一切眾生皆得大安樂,以成佛境。

十、八大人覺經的總結

經文最後總結: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經意指以上八覺都是菩薩已覺悟之事,並以此度化眾生,欲令眾生仿效奉行。而佛弟子宜課誦並實踐,則亦能成菩薩及佛。智旭說明:

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結成名義。精進行道下十六字,結成自覺功德。法身船,指所悟性德。涅槃岸,指修德所顯也。復還生死下三十二字,結成覺他功德。唯自覺,方能覺他也。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結成誦念功德。能誦其文,必能精思其義,能思其義,必能以此自覺覺他,故能滅罪而斷生死苦,趣覺而證常住樂也。八大人覺經略解。

智旭強調,本經所說,固為菩薩教化眾生修習的法旨,既要自覺復要覺他,但眾生必先自覺,方能覺他。一切佛弟子,既能誦持,必能理解,才能自覺覺他,而最終成佛。

星雲大師的討論中有兩項重點,其一為強調本經八覺即是大乘六度工夫,以及菩薩永遠在世度眾的觀念。首先:

本經的內容,我們仔細的推敲,就是在講說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菩薩必修的行門,六波羅蜜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言。在經文裡,好像沒有直接講到忍辱、禪定二波羅蜜,其實六波羅蜜是不可分的,六波羅蜜的精神是連貫的。我們從總結的經文看來,就是包含了六波羅蜜。

這裡主張,大乘佛法完全收攝小乘佛法的基本教義,因此大乘教法是在小乘教法的基礎上,再強調救度眾生的菩薩道精神。對於最後經文的總結中,所提到的修行者至涅槃彼岸之文,大師又說:

像這樣涅槃的思想,看起來好像是出世的思想,以為這是逃避世間,逃避現實的,其實,菩薩涅槃以後,還要「復還生死,度脫眾生」的。慈航法師的遺偈說︰「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菩薩求證涅槃,不是逃走,而是先完成自己的所學,然後再倒駕慈航,在生死海中度脫眾生。念佛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也不是不要世間,而是先求得阿鞞跋致(不退轉),然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如果眾生未度,自己一人就想永遠逃走,那不是菩薩的究竟涅槃,而是小乘的行為。

其實,入涅槃就是自度的功行圓滿之意,但自度尚非修行的功行圓滿,自度者,在有情眾生的輪迴生命歷程中,只是將過往的迷執化除淨盡而已,所化除的是這個有情生命歷程中的迷執,既已化除即入涅槃,其意只是說,不會再有個別自我的執著煩惱以致受苦造罪之事了。但是這個有情的生命意境尚未究竟,之所以有這個有情的生命,就是要來成佛的,成佛就是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事事無礙境界,而遍在任運於一切世間的,因此亦可說無有一菩薩一佛入涅槃之事。

涅槃本身是一個浮動的概念,關鍵就在,大乘佛法著重一切眾生皆得度的菩薩道行。然而,佛不斷救度,但眾生又不斷造業受苦,那麼究竟有無一佛得以成佛呢?

筆者以為,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各在的位階不同而已,生命就是有無限的美好,等待一切有情去經歷而已,可以示現造業為惡而受苦果,也可以智慧任運而陪伴眾生甚至代眾生受苦,這一切,都是成佛運動的歷程,世界就是一佛化的世界。

十一、結語

星雲大師在佛學的發揮上,並不是對傳統理論去創發新義,而是一種將傳統佛法在現實人間的應世教化之實踐智慧,是一實踐智慧的行誼。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當然是人間巨大變革之際,佛法在世間、在中國、在台灣、在全球,應當有大智能仁的覺悟者將它推動開來,大師就是這樣的人物,而他推動甚力,且成效宏大。

星雲大師說,要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這樣,世間的事才能做得好。這也可以說是總結《八大人覺經》的修行之要旨。

(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