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廣西巴馬的長壽密碼

文/記者夏軍、曹禕銘 |2019.01.19
8932觀看次
字級
中國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4位七旬老人在棋場對陣。 圖/新華社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清潔秀美的盤陽河畔。 圖/新華社
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 縣長壽島,98歲的長壽 老人羅耀斌(左)和另 一名老人交談。圖/新華社
遊客在自治縣百魔洞前休閒觀光。圖/新華社
一群人在廣西巴馬百魔洞中「氧」療。 圖/新華社

文/記者夏軍、曹禕銘

跨越三千多公里,六十五歲的王麗從哈爾濱來到了廣西西北部大山裡的巴馬瑤族自治縣。她租下一間民房,租期十一年半,她想一直在這裡住下去。

在巴馬,像王麗這樣的老年人愈來愈多。這個約有三十萬人口的深山小縣,擁有九十多名百歲老人,正成為人們眼中的「長壽聖地」。不過,這個被冠以「長壽之鄉」稱號的山區縣,也曾因各種質疑之聲飽受爭議。

長壽之鄉「面紗」下的巴馬,究竟是怎樣的「妝容」?這片瑤族聚居地的百歲老人,究竟因何長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門赴巴馬一探究竟。

外來人當第二故鄉

王麗住在甲篆鄉坡月村。這是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小村寨,山腳下是靜靜流淌的盤陽河,在並不寬敞的土地上,一棟棟民房夾在大山和小河中間。

許多年前,坡月村只是一個普通小村子,民房不多、不高。村民在河岸狹窄的土地上種玉米過活。世代見慣的青山綠水,在他們眼中沒有特別之處,與春耕秋收沒啥關係。

但近年來,這些青山綠水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大陸各地的人長期居住。來到巴馬,人們都會到坡月村看看。在這裡,能聽到大陸各地的口音。

「我們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王麗說,很多年前她就聽說過巴馬,知道這裡環境好,適合養生,能長壽。兒子成了家,她也退休了,去年她和老伴決心來巴馬生活。

老人們來到坡月,是堅信居住在這樣的環境裡可以長壽。和王麗一樣,多數「候鳥人」都會租一間民房,像當地村民一樣生活:早起散步,在盤陽河邊打水,夜晚在山腳散步。臨近傍晚,坡月村的幾處小廣場總有不少跳廣場舞、打太極拳的老人。

村旁大山裡有一處天然洞穴,比幾個足球場還寬,名為「百魔洞」,山洞裡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非常高。這裡已被開發成景點,許多老人購買月票,每天要在洞內待上一個多小時。「聽說這裡『地磁力量』很強,可以長壽。」一位老人說。

在巴馬,關於空氣、水和「地磁」的作用,傳得愈來愈神祕。但是,人們說不清這些因素對長壽、養生是如何起作用的。

六十四歲黃麗燕也被各種傳說吸引而來。這個來自山東省平度市的老人,不久前被查出肺部有息肉,她想找個環境秀美的地方療養,希望對康復有所幫助。在朋友的推薦下,她來到巴馬。她說,這裡的環境或許能治病,如果病情能有所好轉,就繼續在此住下去,不然就回家選擇做手術。

人們堅信在此居住能長壽,與距離坡月村不遠的平安村巴盤屯有一定關係。那裡是當地著名的「長壽村」,多年前,村寨裡同時有六位百歲老人在世。

人們來到巴馬,一般都會去「長壽村」看望百歲老人,希冀沾上福氣。

隨著知名度愈來愈高,大量外地人湧入巴馬。二○一七年,巴馬年接待遊客已超過五百萬人次。在巴馬街頭,幾乎遍地酒店、賓館和民宿。當地人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這裡住宿點幾乎全部爆滿。

長壽人口世界五倍

在巴馬當地,流傳最廣的介紹是——巴馬於一九九一年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選為第五個「世界長壽之鄉」,而且是唯一長壽鏈條未斷裂的「世界長壽之鄉」。

但近年來,有媒體提出質疑:「國際自然醫學會」是一位外國人於一九七○年代創建的一家私人醫療機構,並非世界權威醫學機構。

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潘奇芳說,「國際自然醫學會」是否權威,他不予評說,但巴馬「長壽現象」是不爭的事實。如今,巴馬全縣有九十多位百歲老人健在,每十萬人口中有三十多位百歲老人,這是世界認定「長壽地區」標準的近五倍。

潘奇芳介紹,自古以來,巴馬就因長壽聞名,在當地「仁壽山莊」裡現存一塊寫著「惟仁者壽」四個大字的木製牌匾。據考證,這是清光緒戊戌年,光緒皇帝為巴馬縣那桃鄉平林村百歲老人鄧誠才題賜的匾牌。清朝同治皇帝也曾兩度給巴馬長壽老人賜匾。

近期,他們又從舊典籍中發現了一段記載巴馬長壽現象的文字。文字講述一個叫羅老布的老人活了一百三十五歲,世居龍篆里三都(今巴馬甲篆西山一帶)。目前,相關信息正在覈實。

巴馬瑤族自治縣民政局老齡辦負責人黃莉告訴記者,近年來,巴馬一百歲以上老人有所減少,但是八十歲至八十九歲間的老人愈來愈多———以前全縣大約有三千多人,如今超過四千人。「目前,巴馬縣八十歲至八十九歲的老人達四千零八十二人,九十至九十九歲的老人有六百六十六人。」黃莉說。

長壽祕訣四大要素

巴馬老人長壽的「祕訣」到底是什麼?這是不少專家、遊客一直希冀破解的「謎題」。

記者在巴馬縣城北社區見到一百零四歲的陳金秀時,她正坐在家門口的藤椅上喝藥酒。雖然年事已高,但陳金秀依舊眼不花耳不聾,還能順利地穿針引線。

陳金秀育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已經八十三歲,小兒子今年七十二歲。陳金秀的兒子彭宗賢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家五代同堂,母親雖然吃了一輩子苦,但身體沒什麼疾病,只是在正常衰老。

陳金秀的大孫女、今年五十一歲的彭鳳仙談起了一段往事,「我上初中的時候,奶奶經常早起上山打豬草,那時她走山路非常快,我們都跟不上。」

距陳金秀家不遠,一百歲的張世恩正和一百零三歲的老伴楊林英在家門口散步,雖然步履略顯蹣跚卻無須借助枴杖等外力支撐。為防止兩位老人出意外,兒媳婦楊新承擔起了照顧二老的重任。「二老身體還不錯,沒什麼疾病,睡眠也好,每天可以從晚上七點睡到第二天早上六點,胃口也好。」楊新說。

說起長壽原因,記者採訪三位長壽老人以及他們的家人,他們普遍的回答是「不知道,也沒什麼特殊的祕訣」。彭宗賢和楊新均表示,這三位百歲老人年輕時都生活在大山裡,辛苦勞作一生,家境貧寒,經常一個月才能補充動物性蛋白質。

有學者在巴馬當地考察後,把這裡的長壽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充足的日照;二是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的空氣;三是較高的「地磁」;四是具有特殊分子結構的水;五是營養豐富的土壤。

三位百歲老人的家人則普遍認為,巴馬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簡單的飲食結構以及平和的心態,是老人長壽的重要因素。「我媽媽很少跟別人紅臉,平日裡總是樂呵呵的。」彭宗賢說。

遠離都市塵囂 掀起一波養生經濟

昔日的巴馬,「貧困」是其標籤。如今,「長壽」成為巴馬的「代名詞」,愈來愈多的人追求健康、長壽,長壽旅遊也愈來愈火爆。潘奇芳認為,長壽經濟的興起,本質上是國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提升的標誌,是人們追求更健康、更有質量生活的具體表現。

一名來自山東的「候鳥人」告訴記者,他們住在巴馬,不僅僅是享受優美的自然環境,也在體會這個偏遠山區裡簡單、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其實並不多,遠離城市更容易讓心安寧,讓生活尤其心態更健康」。

在巴馬,長壽旅遊不僅催熱了旅遊業,而且長壽食品也在市場上受到熱捧。臘腸、藕粉、野生菌、山茶油、火麻油等是當地群眾日常生活食品,因為被消費者視為「長壽食品」而熱銷,這已成為巴馬的支柱產業。

水產業,已成為另一大「爆點」。巴馬當地的品牌礦泉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一些品牌迅速進入北上廣等地的市場,並廣受歡迎。市場上一瓶五百毫升的礦泉水大約售價人民幣兩元左右,而產自巴馬的礦泉水則售價高達八元,有的甚至達到十多元。

「原因是什麼?水好。水為什麼好?因為生態好。綠水青山成就了巴馬的水產業。」巴馬縣工信局局長李春龍說,目前全縣有十九家水企業,五家以上屬規模以上企業,包括統一集團在內的多家知名企業前來巴馬開發水產業。

無論在巴馬縣城,還是景區周邊,山清水秀地乾淨都是遊客的直觀感受。然而就在幾年前,違章建築和水域汙染曾是巴馬的「傷疤」;長期以來礦產冶煉行業帶來的高汙染、高耗能和高排放是巴馬縣發展面臨的另一挑戰。前些年,一些人冒用「巴馬長壽之鄉」品牌非法行醫,也極大影響了巴馬縣旅遊市場的聲譽。

為此,巴馬縣以壯士斷腕的氣魄,大力整治違章建築和水體汙染,先後關停一批高耗能高汙染企業,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長壽養生經濟」,從而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大力治理旅遊「軟環境」,為「長壽養生經濟」發展壯大奠定良好基礎。

「雖然巴馬的旅遊環境還需進一步提高,但現在確實比前些年有了很大改善。」已在甲篆鄉住了五年之久的「候鳥人」黃援朝說,「現在的非法醫療小廣告和非法行醫現象比以前少多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