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 13 凱茲的塑膠銀行 一舉數得

楊慧莉 |2019.01.19
3425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塑膠製品的發明,從好用到濫用,目前已成為海洋生態嚴重的汙染源,讓各國政府開始紛紛祭出有效對策,包括禁用塑膠袋、發明塑膠替代品等。但有個人早就想出一個「多全其美」的好方法。他是社會企業家凱茲。

海汙治本
禁用塑膠不如回收


近年來,海洋生物遭廢棄塑膠製品毒害的嚴重性透過媒體報導,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各國政府開始拿出有效對策。舉例而言,西雅圖和舊金山多年前已禁用塑膠袋,最近這兩地的政府官員又下達禁用塑膠吸管的行政命令,讓部分選民雀躍;繼加州在二○一六年率先禁用塑膠袋後,紐約等州也在醞釀類似的律法,從斯洛維尼亞到紐西蘭也打算在今年禁用塑膠袋。

事實上,台灣從去年開始,也加入「限塑」的行列。現在,多數店家都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至於塑膠吸管,雖尚未禁用,但已讓許多人開始動腦想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替代品。

禁用如杯水車薪

不過,去年美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雜誌的一篇報導〈塑膠吸管和塑膠袋自我感覺良好的禁令對海洋環境無濟於事〉(Feel-Good Bans on Straws and Plastic Bags Don't Help the Ocean)就如標題所言,揭露了目前多數已開發國家禁用塑膠品的行動對於改善海洋汙染,猶如杯水車薪。

根據這篇報導,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發現,汙染全球海洋的塑膠垃圾百分之九十來自十條河川,有八條在亞洲,兩條在非洲;換句話說,像美國和紐西蘭這樣的已開發國家不是問題所在,剝奪公民使用塑膠製品的自由當然也非解決之道。

這篇報導指出,想大幅降低塑膠和其他廢料流入海洋,應從亞洲、非洲汙染源國家著手,作法是已開發國家要鼓勵或協助開發中國家的政府妥善管理它們的廢料。

政府行動慢半拍

除此之外,這篇報導也盛讚了一些私部門的發明已展現有希望的前景,並特別點名大衛.凱茲(David Katz)的「塑膠銀行」(The Plastic Bank),作為典範。

塑膠銀行創辦人之一的凱茲把塑膠垃圾流入大海中的現象,比喻為面對水滿出來的水槽,如果不直接去關掉水龍頭,而只是把水舀出來或拖地善後都將無濟於事。當他發現全球海洋百分之八十的塑膠垃圾來自貧窮國家時,就採取行動促使第三世界的人民做回收。

但相較於凱茲的務實行動,已開發國家的政治人物卻忽略塑膠垃圾源頭的問題,只是一味的叫他們的人民別再用塑膠袋,但此舉對改善問題幫助並不大。「解決這種問題需要更多的努力並做出明智抉擇,但許多官員都在逃避,支持這些官員象徵做法的選民也只是在讓問題懸而未決,然而期間凱茲和其他私部門發明者卻行在正確的道路上,他們對海洋淨化的貢獻超出全球已開發國家政府所有行動的總和。」《國家評論》的報導文做出此結論。

另類生意
把塑膠垃圾變黃金

凱茲原本是加拿大溫哥華生產汽車衛星導航系統的企業家,也是一位狂熱的潛水員。多年來,他到各地海域潛水時常看到海灘布滿了塑膠垃圾,讓人看了很沮喪,於是決定改善。

二○一三年五月,凱茲賣掉原來的公司,與法蘭克森(Shaun Frankson)共同創辦了社會企業「塑膠銀行」,公司總部設在加拿大溫哥華,在全球各地設有據點,包括哥倫比亞和祕魯。

創造新形式貨幣

凱茲的社會企業致力於將開發中國家的塑膠垃圾轉換成貨幣,既有助於改善貧窮,也提供有需要的人養家餬口的一技之長。

有別於一般人把不要的塑膠製品當做垃圾,隨意亂丟,塑膠銀行的兩位創辦人視它們為一種新形式的貨幣,而非垃圾,類似比特幣的「社會塑膠代幣」。他們要協助人們從找到這些塑膠垃圾的新用途中掌握它們的貨幣價值。

塑膠銀行付錢給收集塑膠廢棄物的拾荒人,然後把這些收集物拿到海地、菲律賓的回收市場(未來打算擴充至巴西、印尼、南非、梵蒂岡、巴拿馬和印度),最後再把這些可重製的回收塑料賣給一些企業客戶。

運用「社會塑膠」的概念,凱茲已與英國的馬莎百貨(Marks and Spencer)、德國的漢高公司(Henkel)等取得合作關係,這些公司所製造的商品,原料來自塑膠銀行鼓勵全球貧窮者所收集回收的塑膠廢棄物。

經營上創意十足

塑膠銀行除了將塑膠廢棄物轉換成一種新形式的貨幣、賦予廢棄物新的用途,在經營上也處處展現創意。比方說,他們在二○一四年的「世界海洋日」(六月八日)當天宣布,他們用回收的海洋塑膠廢料成功3D列印出產品,創下全球首例。

此外,塑膠銀行也採用貨幣財務與資訊存取的最新管理系統「區塊鏈」(blockchain,即公眾的電子記帳資料庫),於前年與IBM合作,推出超級帳本(hyperledger)App軟體,方便民眾將存放的回收塑膠所獲得的社會塑膠代幣直接存入個人的電子錢包,進行帳戶財務管理。此系統有益於沒有銀行帳戶的人或是對身懷鉅款深感不安的人。

科技助一臂之力

現在,塑膠廢棄物的拾荒人可以直接獲取現金報酬,也可以在特殊商店用電子錢包購買火爐、燃料、電費、手機通話時數等五花八門的生活用品,有些海地的學校也接受用塑膠垃圾換學費。

根據塑膠銀行另一位創辦人法蘭克森的說法,海地目前有一半的人在用可下載App軟體的智慧型手機。就算目前沒有,這些塑膠廢棄物拾荒人未來也可以用他們的社會塑膠代幣買到手機,再透過特殊商店裡的太陽能補給站充電。

直至目前為止,塑膠銀行已在海地、菲律賓、巴西和南非進行App測試,希望能藉此確保這項結合新科技的新型貨幣系統方便好用,就算是幾近文盲者也可以一用就上手。

三效合一 環保、永續兼濟貧

在近期的一場公開演說中,凱茲表示,有約八百萬噸的塑膠在快速流入海洋中,加入原來就在那裡的一億五千萬噸。而前年的一篇相關報導,塑膠銀行在兩千多名海地拾荒人三年來的努力下,已回收了七百萬磅的塑膠廢棄物。

儘管回收成果豐碩,但相較於每年約三億噸(最後有可能也會流入大海)的新塑料生產量,凱茲仍憂心忡忡。因此,創立塑膠銀行的目標之一就是終止新塑料的生產。

把問題變成解答

現在,凱茲把塑廢料賣給國際百貨業者,讓他們用回收的「社會塑膠」生產商品,如合作的德國漢高公司就承諾每年要用一億公斤的回收塑料。環保清潔用品公司「七世代」(Seventh Generation)已在使用塑膠銀行提供的回收塑料,一旦確認它們耐用,未來也打算將公司的包裝瓶全面換成這種「消費後塑膠」。消費者只要購買這種用「社會塑膠」包裝的洗髮精或洗潔劑,就等同對阻止了更多的塑廢料流入海洋。目前,塑膠銀行一邊努力的回收成千上萬噸的塑廢料,一邊持續增加合作新夥伴和顧客。

當年,凱茲四處旅遊時,不僅看到海灘塑膠垃圾比人多,還看到許多人極度貧窮。兩個問題沉甸甸的落在他心中,後來發現海洋塑膠有百分之八十來自極度貧窮的國家,而窮人吃飯都成問題了,哪可能幫忙回收,但如此一想反而讓他靈光乍現,覺得何不把窮人的問題變成解決的方法?藉由提供貧窮社群回收資源的活兒,同時杜絕貧窮和阻止塑廢料流入洋流海域。

海地拾荒人麗茲

凱茲在公開演說中舉了海地拾荒人麗茲(Lise Nasis)的故事為例。麗茲靠著挨家挨戶回收塑膠垃圾,從街道到各個商家,獲得了賺取生計的機會。每天結束後,她把回收物交給塑膠銀行,由後者秤重、檢查品質,換算成現金價匯入她的帳戶裡。

現在,麗茲有穩定而可靠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她有了新的自我價值感。二○一○年,她在海地大地震後成為寡婦,當時既無家可歸也沒收入,但現在她可以自食其力,養活一家,還負擔得起兩個女兒的學雜費。

「如果有個家庭,每年賺一千美元,但其中有六十美元是來自塑膠廢棄物回收,便會深深改變他們的生活。」凱茲當初是這麼打算的,但海地人麗茲靠著努力拾荒,將回收效益發揮到極致,也同時落實了他創辦塑膠銀行的終極目標:實施一種全球任何窮人都能參與的生態系統。

企業經營的動力

凱茲在公開演說中的結論是,海洋淨汙是徒勞無功的,但預防塑膠垃圾流向海洋卻是人類可以把握的絕佳機會,而他把這個機會分享給全球的貧窮人,也以此體現了循環經濟的價值,因為當漢高公司承諾每年要使用超過一億公斤的回收材料時,也代表將有數億美元流到新興經濟體中的窮人手中。

回首來時路,凱茲表示,當初要克服的困難不少,其中之一是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因為要學習如何在不同的國家溝通並促使改變,不過他也坦承最大的挑戰其實還是克服害怕失敗的內在恐懼。

後來,與秘魯合作夥伴開會時,當聽到利馬團隊說他們已經透過教育和提供的機會「改變拾荒人的生命」時,凱茲覺得好欣慰,他知道這分造福人的喜悅也將成為他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