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免則免vs.少量無礙 核食究竟能不能吃?

文/叢亮 |2018.12.22
2619觀看次
字級

文/叢亮

今年大選通過「反核食」公投案,雖然日方揚言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告訴請求仲裁,且聲稱台灣將無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但台灣公投案提案方卻認為,韓國雖然在WTO仲裁敗訴,卻依然堅持不進口核災地區食品,「既然韓國能,我們當然也能」。

撇開政治角力,如果純從科學及環保的角度檢視核災地區出產的食品,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真的沒問題嗎?如果這些食物可以吃,那麼應該怎麼吃才安全呢?

風險評估認安全無虞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曾委託新北市亞洲教育科學文化協會進行「受輻射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根據在歐盟、美國、日本流通的食品種類,模擬台灣人因為攝取日本核災縣市食品每年增加的輻射量,結果發現無論在哪個年齡層,都比「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建議的一年輻射安全限值還低。

這項報告還建議政府與美國、歐盟同步,不以日本「地區」作為管制依據,改以「有無受輻射汙染」作為管制標準,並制定一個非單點式的檢測時程,例如:連續5年內曾被檢出額外輻射之食品則不得開放,並建議政府提供配套措施,如提供相關證明或檢測,包括「日本本國流通許可」、「產地證明」、「台灣逐批檢測」等。

對某些品項仍存疑慮

然而這項報告並未消除民眾對「核食」的疑慮,反而擔心這是為了「漂白核食」而進行的研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指出,站在為全民健康把關的立場,即便最終將逐步鬆綁,仍應對高風險產品「特定品項」的禁令要明確(不是只限「區域」),才不會有漏洞。

湯琳翔強調,若放寬對日本進口食品的限制,要做到「雙證」及「逐批檢驗」兩個配套措施,意即要有「產地證明」加上「輻射檢核證明」,以及每一批從原本禁止地區進口的食品,不能只是抽查,而要逐批檢驗。

加工食品安全性較高

事實上,目前台灣除了生鮮冷藏蔬果、冷凍蔬果等9大類食品需要逐批檢驗,其餘食品是採取抽驗制,原因是國際普遍認為加工食品的輻射風險較小。但不同的加工食品仍有風險落差,「冷凍鮭魚屬於要逐批檢驗,但是若切片鮭魚,就屬於抽檢即可,但輻射殘餘仍可能在其中。」台灣目前抽驗的比率大約僅5%,湯琳翔擔憂,若仍採取抽樣,將可能帶來國人健康危害。

「就現有科學證據評估,核災區食物不致危害健康。」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姜至剛解釋,要檢視食物輻射性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傷害有多大,需要考量:危險物質的確認、危險物質的特性與暴露量。

研究認無礙健康風險

以核災發生時日本食物的輻射危害而言,輻射粒子本身已確認有風險,重點就在暴露量是否構成健康風險。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規定,來自非背景輻射的游離輻射值,一般人年劑量規定是不超過1毫西弗;由此數據推算,一天可接受的輻射劑量為0.0027毫西弗。「如果暴露量小於這個數值,便可認定風險是相對安全的。」姜至剛說明。

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生陳元孝便以日本公布的檢測數據進行估算。針對風險地區6大類食物,從日本當地測得的食物輻射值「最大值」為基準,再參考國人攝食這6類食物的「最大攝食量」,相乘得出每人每天的飲食輻射暴露量。

大量食用總量才超標

針對不同年齡層分析的結果發現,在所有元素都以最大值計算的情況下,只有成人剛好達到0.0027的標準,「而這是在成人每一餐都吃到日本5個風險地區的食物,且每餐的量都吃最多的前提下的數據。」其他包括小孩、青少年、老年人都沒有超過。

也就是說,單從科學數據來看,除非民眾每天都吃到日本的輻射污染食物,且吃到最大量,才可能造成明顯的健康風險。不過,日本核災區食物到底該不該開放,之所以引發極大爭議,原因在於各界對「風險」的感受與接受程度不同。

高標準最好能免則免

或許從科學數據上來看,這些核災區食物相對來說風險並不高,但民眾心裡總還是會有疑慮,也認為有危險疑慮的食品是否最好「能免則免」呢?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助理教授林中英便明白點出,台灣每年從日本進口食品數量這麼大,一年所有食品進口數量當中,日本食品就占約四分之一,消費者吃到的日本食品這麼多,政府或許應該更謹慎評估風險。而且,已經從日本42縣市進口食品了,真的差這5縣市嗎?

不過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指出,沒有所謂的「零風險」,就看這個風險消費者能否接受;「但前提是,政府需確實做好產地標示,並要求食品附上輻射檢測證明,讓民眾能清楚看懂產地來源,吃與不吃、買與不買的選擇權就交給民眾。」

兩岸及韓國 堅拒日本核食

日本2011年因宮城海嘯引發核電廠汙染外洩,各國紛紛啟動災區食品進口禁令,隨著核災陰影逐漸淡去,近年各國逐漸開放進口,但台灣、中國大陸及韓國至今仍未鬆動。

其中台灣於核災發生後兩周,便全面禁止福島縣、群馬縣、櫪木縣、茨城縣、千葉縣5個區域的食品輸台,並針對日本其他地區進口的九大類食品包含生鮮冷藏蔬果、活生鮮冷藏水產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或飲水、海草類等實施逐批查驗。

7年多來,總計日本接受台灣檢驗輻射殘留量的產品共約是11萬5000件,有220個樣本被檢驗出含微量輻射,但皆未超出我國標準。台灣曾於2016年底研議福島、群馬等5縣「改為有條件開放」,但後來因民間反對聲浪強烈而停議。

南韓自2013年起,禁止日本福島、青森、岩手、宮城、茨城、栃木、群馬、千葉等8個縣水產品進口,其後日本向WTO提訴,WTO爭端解決小組裁決日本勝訴,南韓翌日提出上訴,目前仍未做出最終判決。

新加坡則於2014年派員赴日本實地確認其安檢機制,判斷日本食品檢查出輻射物質的比率極低,便於當年起,階段性放寬對其限制;歐盟在2016年也以同樣做法逐步放寬。

近期,傳出中國也將跟進開放,愈來愈多人也指向應以科學化數據,而不是以「核災」為名,持續將來自鄰近5縣的產品「汙名化」。但台灣2018年底大選通過「反核食」公投,使得核災地區食品開放問題形同「沒有時間表」。

怎麼吃才安全

福島核災事件至今屆滿7年半,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姜至剛表示,災區空氣中的輻射層隨時間會逐漸減少,1年、5年、10年的風險值會逐漸下降,日本政府目前也逐漸減少檢驗品項,一些不再是高風險食物便不再檢測,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對日本食品的輸入限制,近年也逐漸放寬。

姜至剛指出,不同核種的半衰期不盡相同,碘131僅7∼8天;銫134約兩年;銫137約30∼50年;鍶約30∼50年。但只要不要吃多、頻率控制,民眾仍可安全面對日本食品議題。此外,以下3個重點,也可有效降低各類輻射對身體的影響。

1.飲食及運動並重

吃鈣片、多吃新鮮蔬果、多運動,有機會預防並降低放射線的影響。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D的食物,也能增強抗氧化功能,強化細胞,減輕輻射傷害。

2.蔬果徹底清潔

蔬菜、水果因主要透過粉塵污染,只要清洗、擦抹、去除表皮、摘除外葉就可減少蔬果表面的輻射量;但對於積存在農作物、動物或水產體內的輻射物污染則無作用,只好少吃為妙,像大型魚如鮪魚、鮭魚最好少吃。

3.慎選食物種類

扇貝類、莓果類、薯類、芋類、昆布等食物較容易吸收輻射粒子,民眾若有疑慮可謹慎選擇,尤其昆布、扇貝是不太移動的水產類,從海洋裡吸收的量反而較魚類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