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 在雕工手中復顏重生

文/記者陳尚營 |2018.11.17
1703觀看次
字級
工人在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內修復房屋構件。 圖/新華社

文/記者陳尚營

在一堆年代久遠的古建築材料中間,五十三歲的楊信定只能算是個「年輕人」。

十六歲開始學藝,楊信定如今已是一位資深的雕工,現在為安徽省蚌埠市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服務。這裡收藏了大批散落在大陸各地、瀕臨毀滅的古民居,有些甚至是從推土機下「搶救」來的。

蚌埠位於安徽省東北部,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楊信定的老家在浙江省寧波市,兩地相距超過六百公里。儘管距離遙遠,但熱愛這一行的楊信定已在這裡工作六年,每天都和各種不一樣的古老木頭打交道。

楊信定的成果在博覽園裡很容易見到。這裡目前已有超過兩百棟古建築恢復了往昔的模樣,一些古建築上精美的圖案就出自楊信定的刻刀。

「我主要的工作是修復,但每一個細節都需要自己重新創作。」楊信定說,這些從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運來的古建築,木頭上的很多圖案已經模糊甚至破損,他需要根據原來的圖案進行修復和創作,「現代技法很少用得上,都是一刀一刀刻上去的。」

楊信定的手邊整齊地排列著五十多把刻刀。他告訴記者,修復工作中主要用到的是平刀、圓刀、三角刀、斜口刀這幾種,每一種的規格從小到大比較齊全,所以看起來非常多。

一手拿刀,全神貫注。工作中的楊信定安靜地坐在那裡,觀者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就能看到人物、花鳥等各種圖案漸漸在陳舊的木頭上栩栩如生。

大梁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骨架之一,去年完成的一個大梁深浮雕給楊信定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個大梁長五米,寬約三十公分,因為是浮雕,花了四十多天才完成。」他告訴記者,浮雕要求圖像造型浮凸於材料表面,因此難度很大。

「做這行需要耐心,但更需要悟性,沒有悟性,你的作品看起來就會很機械。」楊信定介紹,現在博覽園裡還有十多位雕刻師傅,以老帶新是這個行當的傳統。空閒時,楊信定會在博覽園裡轉轉。在他看來,每一棟古建築都是一個故事,一磚一瓦、一榫一卯都有傳承,有些人喜歡老房子,那是因為能透過房子看到過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