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 12 克拉夫特善用科技 讓健康照護動起來

楊慧莉 |2018.11.17
174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有句話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換句話說,科技的發明要符合人性,滿足人類的需求,而當醫療遇上科技又會蹦出什麼樣的火花?既是醫師,也是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的克拉夫特以先見之明,打算結合現代化科技,打造出一套更人性化的醫療照護系統,未來人們在家就能把許多健康問題一手搞定……

智慧用藥
在家印出保健物


想像有人癱瘓了,卻可藉由植入腦中的晶片,讓義肢手移動,或是有個診斷系統能在阿茲海默症症狀出現前提早預知……

這些難以想像的情節,正是受過史丹佛和哈佛醫學訓練的醫師科學家丹尼爾.克拉夫特(Daniel Kraft)的研發主力。他在臨床醫學、生物學研究和醫療創新有二十五年以上的經驗,目前是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 簡稱SU)醫學和神經科學系主任,也是「指數醫學」計畫(Exponential Medicine)的創辦人和主事者,這個計畫在探索科技對未來醫療保健的革命性影響。

克拉夫特先前曾在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擔任過教職,也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小兒科骨髓移植手術。這兩份工作期間,他獲得多項專利,類別涵蓋醫療器材、數位健康設備、免疫學和幹細胞相關領域。

克拉夫特近來創辦了「智慧用藥」組織(IntelliMedicine),專門研發互聯、數據驅動、整合式個人化的醫藥。此舉將對人類未來的用藥習慣起很大的變革。

他在近期的一場公開演說中,說明了當今人類用藥上的缺失、目前醫療上運用科技輔助工具已展現的成果、未來藥物管理驅勢等。

渾沌的用藥習慣

首先,克拉夫特發現,多數人的用藥經驗是,常搞不清楚要吃幾顆藥、用藥指示、藥品的副作用,也不知自己所服用的藥物其實是適用於所有人的統一劑量。事實上,大家也常常不會乖乖吃藥,結果代價慘重,包括浪費我們的時間、金錢,也犧牲了我們的健康。

不過,克拉夫特覺得我們絕對可以改善這種狀況,把它視為挑戰,提供解決之道。他認為人們得先正視許多藥物並不能對所有人發揮療效,僅對四分之一到二十三分之一之間的人有效的事實,有時不僅沒效,還有副作用,「像有些人拿阿斯匹靈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卻不知道自己可能對此藥有抗藥性,且會引發消化道出血,美國每年有上千條性命因此殞落,類似的藥物不良反應已成了美國第四大死因」。

除了對藥物的副作用不明,劑量也是一個大問題。克拉夫特發現臨床上的給藥在劑量上常常是統一,而無視於年齡、體重、性別和種族的差異;此外,還有不乖乖吃藥的問題,許多長輩每天要服用五顆藥以上,卻未必按時服藥,但只要稍稍改善,就能省錢又救命。

依據資料調劑量

諸多用藥不理想的狀況,讓克拉夫特開始思索「是否有讓服藥變得更容易的方法,且能依個人狀況,選擇正確的劑量和組合」。

目前,科技的發達,已經能讓人藉由電子產品測量自己的生理狀況和行為,而這些資訊可能儲存在手機或測量計當中,「要是能將這些資訊連結到臨床醫師、照護者,讓這些專業人士可以把預防、診斷、治療做到最好」,克拉夫特堅信如此一來,將能大幅提升醫療的品質。

他舉高血壓為例,表示,美國有一半成人有此疾病,礙於未控制好而致死的案例時有所聞,而今發明了提供血壓資訊的脈壓帶,未來只要將上頭的訊息直接連線到醫護人員那裡,就能依需要調整藥品劑量。

此外,根據克拉夫特的觀察,輔助的醫藥科技產物尚不止於此,如有內建心電圖的智慧手錶、即時傳輸生命特徵資訊的OK繃貼片、連線的戒指、智慧床墊等,而體重、體型、身體質量、脂肪、肌肉質量等都能量化為資訊,用以調配適當的劑量。

還有一件事讓克拉夫特覺得值得稱許的是,「現在是基因組學的時代,可以讓人了解自己的基因如何影響所需的劑量高低,如果未來醫師或藥師能把這些資訊整合到工作流程中,就能幫助病患從一萬八千多種被核准的藥物中得到所需的藥物組合和劑量」。換句話說,未來的藥物劑量可因人而異,量身訂做。

簡化用藥的程序

此外,克拉夫特表示,另有一些先進的科技可助人記得用藥,像是連線的智慧藥盒、智慧藥瓶蓋等,如果你忘了服藥,就會有簡訊或推特訊息傳送給你自己或家人。

不過,有了諸多改善用藥習慣的方法,克拉夫特覺得還不夠,畢竟「我們仍在吃多種藥物」,因此希望有更簡化的方式。他與研究團隊想到了可以把多種藥物整合到單一藥錠中的複方製劑。先前有過類似的複方製劑,只是沒有被個人化。而今3D列印的時代,許多東西都可以客製化,這讓克拉夫特研究團隊思索何不也列印出個人化的複方製劑?

於是,他的「智慧用藥」團隊打造了一台智慧藥物原型列印機,打算把幾種藥物整合成一種,讓吃藥變得更簡便,而現代人常吃的營養補給品,未來也可以一起整合進來。

目前,這台列印機在劑量、精準度等控制仍有待加強,技術上尚未純熟,但克拉夫特已想像未來每個家庭都有這樣一台便利的3D藥物列印機,可以精準印製個人化的藥品,一併解決目前多重用藥、通用劑量、低順從性等不利健康的問題。

醫 療 變 革
預防更甚於治療


身為醫師、科學家和創新者,克拉夫特比誰都關心科技對未來醫療保健和醫學的影響。他對未來醫療世界的想像是,以病患為中心、卻由科技所領導的保健系統。而這樣的保健系統又意謂著什麼?

改變醫院的價值取向

首先是對醫療人員的衝擊。由於資訊透明化,未來病患可以比較不同醫院或醫師的做法,而病患只要戴上智慧型的OK繃貼片,就無須每月回診做心電圖了。換句話說,未來病患會更有自主權。

克拉夫特表示,整個醫療保健的價值取向也會改變,醫院的存在不再像過去那樣,期待病患上門給予協助,而是提供預防之道,像「美國有些醫院現在開始送病患一組醫療監測的應用程式,讓他們在家就能做好自己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的管理,而不用三天兩頭跑醫院」。

此外,未來「醫師若沒有使用人工智慧產物診斷出病患罹患癌症,就算失職;醫學院學生探索心臟內部時,需戴上虛擬實境頭戴式顯示器;燙傷病人可被送往白雪靄靄的山頭接受疼痛治療等等」。

對克拉夫特而言,「只要醫學院學生、醫護人員能善用現代各種科技,特別是讓它們匯流起來,就有機會創造新的解決方法」。

期許科技匯流防未病

顯然,「匯流」的概念是克拉夫特思想的主軸 。他認為未來醫療保健的革新在於醫療和各個產業開始對話,讓各種科技交織在一起,所涵蓋的領域將包括低成本的個人基因組學、病歷數碼化、分子影像、可穿戴電子裝置和應用流動通訊技術的健康醫療產品、合成生物學、系統醫學、機器人學、人工智能、3D列印、再生醫學等。

克拉夫特認為現階段「需要讓醫護人員、病患、科技人員、製藥者和生物科技從業人員明白科技的現狀和趨勢」。他指出,「現在臨床醫師都可使用醫生診斷輔助系統,這種自學的人工智慧產物,可瞬間解讀幾十萬份學術報告。而臨床醫師如果知道自己的智慧手機或雲端上有這種利器,就該善加利用。」

為了促成這類結合科技、醫療和企業的異業合作,克拉夫特多年前在奇點大學推出「指數醫學」計畫,而今已催生出約五十個新興企業。對此,他樂觀的表示,「未來的發展比你想像的還快,相信不久,我們不用坐等疾病找上門,而是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讓疾病上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