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6

星雲大師 |2018.10.12
1827觀看次
字級
在佛光山,從男眾到女眾的山頭,那就是一個分界,是不可去的;女眾要到男眾的山頭,那也是一個分界,同樣是不能去的。男眾和女眾,除了各自為佛法以外,彼此沒有個人的來往,也沒有男女的糾紛。圖為佛光山男眾學部前通往大佛城的景觀一隅。圖/慧豪
林清志、林秀美伉儷。 圖/佛光山提供

文/星雲大師
●男女有別

佛光山的人和,讓大家安住身心,讓大家禪悅法喜,成為一個最好最佳的教團。在佛光山,因為沒有財務多少的計較,沒有地位高低的爭執,沒有俗家的干擾,沒有人我的是非,一切都僧事僧決,大家歡喜。我們在佛光山,每天都像是過年,我想這也是僧團特有的教化和管理吧。

世間上有很多人事上的糾紛,有的為了名利,有的為了思想,有的為了地位,有的為了錢財……各自都有立場,但是其中有一個糾紛最多的,那就是男女問題。凡是一個地方裡面,有男人、有女人合流,由於各自的性別不同,就有感情的糾葛及是是非非,真是無有了時。

當初我在宜蘭的時候,那許多的年輕人、許多的青年男女,都是正值情竇初開的荳蔻年華,哪裡能不動情呢?但是很奇妙的,我在宜蘭的十年當中,這些男女幾乎沒有人發生過感情的糾紛。因為男生都很自愛,他們有他們的團隊,他們的興趣都只在弘法利生上,眼中也沒有看到女生,都是看到佛法,就沒有感情上的問題。

同樣地,女生也是一樣,他們有女生的團隊,都只為了佛法而效勞、工作,也沒有去看到男眾。所以我在宜蘭的時候,帶領的這數百位男女,不曾發生過男女問題,我想最主要的是他們有佛法。雖然我沒有用戒律來規範,但是他們自然而然形成以法愛、禪修,做為自己參與我們弘法團隊的樂趣,不會在男女情愛上發展。

我在宜蘭十多年,這些男女青年當中,只有一對結婚,一個是在大學裡面教書,一個在國小教書。後來是因為我感受到他們的虔誠,以及對佛法的貢獻,覺得他們應該組織佛化家庭,就讓信徒為他們協助、祝賀。這一對青年男女,男的是林清志,女的是林秀美,結婚四十多年了,可以說是神仙伴侶,養育的兒女,都是博士、碩士。

他們一直住在宜蘭,林清志居士除了教書以外,還在監獄弘法,四十年從未間斷;他的同修林秀美則在兒童班教書,也是四十年從未間斷。他們對我可說比兒女孝順父母還要更好,多年來,他們每個月都寄給我兩三千塊錢,我怎麼樣說不需要,他們始終堅持這是生活中一筆固定的預算,我想即使是養兒養女,也不會有他們這麼好。他們只是信徒,可是對於佛法的感恩,對於師長的尊重,真的很難得。

因此,對於男女的情愛處理,我想先讓他們有佛法,讓他們知道如何讓自己的性格,能夠轉心換性,能夠改心改性,那麼男女間的相處,就不至於發生很多的糾紛。尤其從佛光山開山以來,在地域的劃分上,真是幫了我很大的忙。佛光山就像是一根根的手指,又叫五指山,男生住在大拇指的這座山,就是接引大佛的這一個山頭。隔了一條路、一條水溝,就是朝山會舘、大雄寶殿,我把它定為是信徒的一座山,信徒可以來朝拜、住宿、安單、活動、集會、講學。再來經過一道橋,就到了第三個山頭,那邊是女眾的叢林學院。

所以,從男眾到女眾的山頭,那就是一個分界,是不可去的;女眾要到男眾的山頭,那也是一個分界,同樣是不能去的。男眾和女眾,除了各自為佛法以外,彼此沒有個人的來往,也沒有男女的糾紛。其他的山頭,則是養老育幼,這個更加沒有什麼事情。佛光山的職務,男眾有男眾的工作團隊,女眾有女眾的工作團隊,由於各司其事,就沒有什麼接觸、什麼往來。

假如男女眾當中,需要有調和的人,我們就選出年長及清廉公正的人擔任。像我們的宗務委員會,在佛光山都有二、三十年以上,也四、五十歲了,才能做到宗務委員。宗務委員裡面是男女眾各半,不過從來沒有發生男女的問題,大家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世俗的感情問題,也都沒有。

佛光山的人和,讓大家安住身心,讓大家禪悅法喜,成為一個最好最佳的教團。在佛光山,因為沒有財務多少的計較,沒有地位高低的爭執,沒有俗家的干擾,沒有人我的是非,一切都僧事僧決,大家歡喜。我們在佛光山,每天都像是過年,我想這也是僧團特有的教化和管理吧。

當然制度戒律也是非常重要,這也是正常的管理,要遵守叢林規矩、佛法戒律,大家固然懂得分寸,另一方面,他們自己本身的風氣、習性,也帶動他們自然形成一個佛光山的團隊,但是男女依然有別,還是非常分明的。只有極少數的人,不習慣我們這種男女有別的風格,那他可以還俗回家,這是很自由的,這樣才能夠保持僧團的清淨。

兄弟姐妹婚喪喜慶

不可回家

佛光山對於入山修道的四眾弟子,我們有人情味,也懂得人性,但修道者自己,也要懂得發心、有神聖性。可以說,我們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在道與俗之間,我們是有分寸的。

比方說,入山修道弟子的父母,我們出家的弟子要負責給予照顧,給予養老孝養,這個因為是父母,孝順是應該的。但是一個出家人,對於世俗的世間不能介入太深,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叔伯兄弟,還有祖父祖母等等,哪能「人在山林,心在世俗」,那還談什麼修行入道呢?再說你們人這麼多,這麼牽家帶眷的,也不像是個僧團。

佛光山裡有一個規定,就是出家的子女,對於父母要盡孝道,但是對於兄弟姐妹等其他眷屬,他們的喪葬疾病,不能作為回家的理由。既然你已經入道了,就不能干涉那麼多,因此兄弟姐妹日後結婚了,你也不可以回家,還有遠房親人的喪葬典禮,也不可過問,為什麼?因為僧團大眾裡,不能天天人來客去的,社會、教團都不分。

所以,佛光山辦有親屬會,讓父母家人二年可以來山一次,了解兒女,也讓兒女盡一點對父母親的孝親探望。另外,如果父母是六十歲以下,也不可以借用過生日為名,要回家探望;如果是七十歲以上的大壽,當然或許世俗上,還是免不了的。

其實我個人認為,七十歲也好,八十歲也好,都是母難日,不應該說慶生。生日這一天,只有懷念母親,為母親祝福,但是世俗人不盡了解,都以自我為主,兒女不得辦法,也只得隨俗,回家為父母祝壽。然而如果不是大壽,就不應該輕易請假,隨意前往。

佛光山對於俗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人等,都有一些規定,可是我們有人性,也要有佛性。(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