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到手機 代代有本難念的經 科技創新 加深教養焦慮

編譯/黃淑玲 |2018.10.06
2030觀看次
字級

編譯/黃淑玲

傳播通訊科技日新月異,由歷史來看,每個世代的父母對孩子接觸當時的科技產物從來沒有放心過,只是不安的對象「與時俱進」,由早年不入流的八卦報刊到現在改成Snapchat等社群平台。

已退休的房屋建造師傅丹尼斯,家住美國華盛頓州貝爾維尤市,他回憶自己在1980年代撫養2個兒子時,倒沒太擔心孩子花多少時間在科技產品上。他買蘋果的Apple II Plus電腦時,覺得這是對孩子未來的投資,還鼓勵兒子盡量多利用。

不過到了他的孫子輩,手機、Snapchat、Instagram、Twitter,改變了世界,「他們真的上癮了」,「以前你也有電腦、電視、電話,但除了電話之外,沒有這樣如影隨形、無所不在的科技。」

面臨這麼多科技對教養帶來的威脅,現代父母可能會不禁懷念古早的「美好時代」,但歷史告訴我們,代代有本難念的經,大人一直在擔心:孩子沈迷新鮮娛樂和科技,怎麼辦?

每一代父母都覺得,他們防範科技娛樂產物這個「壞朋友」的情勢是迫切的,現在當然也是如此。今天智慧手機高度客製化,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中,讓為人父母者很害怕孩子因而反社會,或是接觸到危險的陌生人。不同時代,父母相同的焦慮是孩子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在做什麼?只是以往孩子會是在外遊盪或深夜裡溜出去,而現在他們躲在房間裡就能和陌生人上網聊天。

很難想像,廣播也曾引發類似的恐懼。1931年《華盛頓郵報》訪問孩童研究機構的專家,提到父母很無助,孩子被不當廣播節目牢牢套住,卻無法把廣播擋在門外。亞利桑納州一個母親團體努力奔走,促使國家廣播協會對兒童節目設下倫理規範:不將罪犯描繪成英雄,不以貪婪、自私、反抗權威為上。

到了1950、60年代,輪到電視成為奮戰目標。美國國會在60年代末期,共計投入1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700萬美元),資助研究電視暴力的影響。

電玩在80年代初期興起,是少數沒被學術界大力攻擊的科技娛樂產物,主要是數十年的研究都沒能證實遊戲助長暴力行為。然而家長還是憂心孩子流連電玩,迷失自我。部分學者站在孩子這邊,研究上癮的專家米爾曼(Robert Millman)1981年告訴《紐約時報》,電玩是賭博和吸膠的「良性替代品」,可以紓解緊張。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一開始家長還熱烈歡迎這條「資訊高速公路」,可以帶領孩子通往全世界。不過沒多久他們就發現,網際網路把原本各自孤立沒有往來的人們串聯起來,於是歷史重演,眼熟的憂慮再度浮現。

亞萊拉有個12歲的孫子,她現在擔心起他了,「他們已經不跟你互動,因為他們不是盯著手機螢幕,就是埋頭打遊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