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 開啟盛唐雕塑

 |2018.09.29
2630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坐落在中國大陸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響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齊王朝(五五○─五七七年)最高的佛教造像藝術,是短暫的北齊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藝術寶庫,是皇家陵墓與佛教石窟藝術相結合的典範。

學術界將響堂山的雕塑藝術譽稱為「北齊造像樣式」。後來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續鑿,尚存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五千餘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裡擊掌甩袖,都能發出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還有一處為水峪寺,被稱作「小響堂山」,主要有一窟北齊石刻造像。

華麗裝飾 十分罕見

北響堂寺石窟開鑿在鼓山北側陡峭的崖壁上,共有九座,分南、北、中三組。中組石窟的外觀似樓閣,內壁浮雕有花卉、動物、佛像等造型,古樸典雅。北響堂寺石窟規模最大的是大佛洞,進深、面闊為十二公尺,高達十二點五公尺。窟門上方開三面明窗,以便採光。洞窟平面為方形平頂的中心柱窟,柱三面設帷幕帳形龕,主尊造像為三世佛,正面龕主尊釋迦牟尼雕刻精美,大佛端莊渾厚,肌肉豐滿,線條柔和,神氣秀逸,衣紋密集而富有裝飾性,其背光以七條火龍及蓮花等組成,裝飾由印度風格的山花蕉葉火焰寶珠等組成。

佛像的雕刻技法也不同於其他石窟,使用圓刀技法,佛像、菩薩、弟子等造像趨於圓潤、生動、傳神。雖經千年風日侵蝕,現仍可窺之原貌。唐代高僧釋道宣在 《續高僧傳》用「中諸雕刻駭動神鬼」來形容當時雕刻之精美。

南響堂石窟地處臨水鎮紙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景區現存大小石窟七座,分上下兩層,上層五座,下層二座,自下而上分別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千佛洞最為華麗,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一千零二十八尊,故名千佛洞。洞壁佛像鱗次櫛比,頗為壯觀。窟外整體外觀為覆鉢塔形。窟前設四柱三開間前廊的仿木結構建築,其斗拱窟簷以上鑿大形覆鉢,鉢中央雕展翅欲飛的金翅鳥,上雕寶珠,鉢兩端飾卷雲狀山花蕉葉,這一保存完整華麗的裝飾,十分罕見。

造像史上 開創先河

從響堂山石窟開始,中國佛像雕刻藝術開始步入了細膩化的階段,在表現手法上,注重造像的身體結構,使造像具有圓轉渾厚的立體感。這種重於形體營造的觀點無疑在中國造像史上是一個飛躍,正基於此,之後才會出現絢麗多彩的盛唐雕塑。

由於歷史過程中石窟所受到的嚴重損毀,今天的響堂山已經無法向我們呈現當初絢麗多彩的藝術成就了。在這些損毀當中,有一些屬於時間的侵蝕和幾百年來歷史的沉澱,然而更多是長期的人為破壞。

雖然響堂山石窟昔日難再,但人們對佛的信仰卻依然如故,從響堂山的興衰來看,人們可以想到的是縱然是歲月的滄桑也難掩佛法真理的輝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