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

文/記者藺以光、楊牧源、胡超 |2018.09.15
2376觀看次
字級
無人機拍攝的瀘沽湖畔的落水村一景。圖/新華社
落水村的摩梭人次里平措(右二)和幾名村民在瀘沽湖邊撿拾垃圾和雜物。圖/新華社
如今落水村的摩梭群眾靠划船等旅遊服務實現脫貧致富。圖/新華社
摩梭姑娘邊巴拉姆(右)在落水村的摩梭民俗博物 館,向傳承人旦史拉措學習摩梭人傳統的織布方式。圖/新華社
摩梭人次仁多吉在落水村的摩梭民俗博物館裡介 紹他收藏的馬幫頭騾鈴。圖/新華社

文/記者藺以光、楊牧源、胡超

在雲南與四川交界的小涼山深處,有一池清澈美麗的湖——瀘沽湖,有一群神祕純樸的人——摩梭人。瀘沽湖因沒有受到任何汙染而美麗,摩梭人因保留著母系氏族社會遺俗而神祕。新華社記者日前驅車進入瀘沽湖,深深地為摩梭人與時俱進的「變」而欣喜,也為他們堅守傳統的「不變」而感動。

次里平措從他的越野車上下來,笑著和記者打招呼。他說:「你們要是晚一天來,我就坐飛機去昆明辦事了。」次里平措是摩梭人,今年五十六歲,從小生活在滇川交界處的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瀘沽湖畔的落水村——這個小村子是瀘沽湖最熱門的旅遊點之一。

瀘沽湖湖面海拔二千六百九十公尺,面積約五十平方公里,因水質良好而聞名。近年來,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前來踏訪,也讓湖畔摩梭人的生活發生了許多改變。

次里平措回憶說,過去從瀘沽湖去麗江要一天的行程,不但狹窄彎多,有的路段還經常坍方。如今從麗江到瀘沽湖的高等級公路已通車,兩個多小時就可以抵達。二○一五年十月,寧蒗瀘沽湖機場正式通航,從瀘沽湖僅需五十分鐘可到昆明,九十分鐘可到成都。

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走進落水村,一條寬闊的水泥路穿村而過,客棧、超市、酒吧、服裝店等映入眼簾。來自各地的遊客在湖邊賞景,穿著傳統服裝的摩梭老人在悠閒散步。大部分摩梭村民開起了客棧,房屋經過翻修,每家都用瓦斯和電灶做飯,不再燒柴火。不少村民買了汽車,也使用電腦。年輕的摩梭姑娘、小伙子打扮時尚,有的還做起電商、微商。

然而在三、四十年前,落水村並不是這個樣子。由於山高路遠,村民的日子並不好過,有些人家種的馬鈴薯和玉米還不夠填飽肚子。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一些村民只有上山砍樹、下湖捕魚。

次里平措說,小時候家裡人多,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經常吃救濟糧。現在他家開了兩個客棧,買了兩輛車,經濟條件在村裡算不錯。老伴平時帶帶孫子,跳跳廣場舞,過得十分愜意。他得意地抖了抖身上穿的夾克,「這是名牌咧,八百多元(人民幣)一件。要是以前想都不敢想。」

次里平措有一兒一女,都上過大學。他的女兒扎西拉姆畢業於雲南財經大學,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工作過兩年,和一名北京小伙子相戀結婚。現在女兒女婿一起回到麗江,正準備在落水村開客棧。

扎西拉姆表示:「我從北京回到了瀘沽湖,就是想多幫父母分擔一些。客棧需要人打理,美麗家園也需要大家來維護。隨著瀘沽湖水愈來愈清,我們摩梭人的生活會一年比一年更好。」

對外展現摩梭文化

雖然物質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瀘沽湖畔摩梭人的一些文化傳統並沒有輕易改變。

摩梭人依然保留著他們獨特的風俗。在落水村,雖然大多數人家開了客棧,但自己居住的房屋形制仍依循傳統,分為正房、祖母房、花樓、經堂、門樓等。次里平措說,摩梭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許多家都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大家庭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據了解,寧蒗縣近年來大力推進摩梭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積極挖掘整理一批有價值的保護項目,並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目前甲搓舞、永寧鄉瓦拉別摩梭人傳統文化保護區、轉山節、摩梭「成丁禮」等已申報成為國家及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蒗縣也準備設立摩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開展摩梭語教學及摩梭音樂、繪畫等培訓。

今年六月,寧蒗彝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將摩梭人轉山節列為地方性法定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全縣放假一天。

落水村有一個摩梭民俗博物館,是由當地村民次仁多吉和爾青共同創辦的。

次仁多吉說:「提起摩梭人,許多人就想到『走婚』,似乎摩梭男女對待感情很不專一,這是對摩梭文化的誤解。走婚是以雙方感情為基礎,自願結合,沒有財產、子女之爭,也沒有孤、寡之憂。」

博物館現有展品一千多件,分為民俗陳列館、祖母房、花房、圖片展覽館、服飾館等。談到今後的打算,次仁多吉很樂觀,「我們打算進一步擴大影響力,還要在網絡和移動端推廣,讓更多人了解摩梭文化。」

維持優勢祕訣

湖水汙染了 遊客還會來嗎?

次里平措一會招呼「豬槽船」上的遊客穿好救生衣,一會在碼頭的停車場指揮外地車輛的停放,顧不上搭理記者。他說:「這兩個月是旅遊旺季,遊客來得太多了,訂間湖景房都得提前一個星期。」

旅遊業的發展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如今摩梭人更重視環保,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裡有一千一百多名摩梭人,每戶都參與旅遊服務。有的開客棧,有的開餐館,有的跑運輸,有的給遊客划船,有的表演民族舞蹈,平均每戶每年都增收三萬元(人民幣)左右。「瀘沽湖要是汙染了,遊客怎麼會來?我們保護好自己的家,也是給子孫後代留下資源。」

近年來,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前來踏訪。大量遊客的湧入,也給瀘沽湖的生態保護帶來了挑戰。

生態保護不倚賴政府

幾年前,因環湖垃圾堆積、廢水滲透,瀘沽湖生態受到一定威脅。位於景區核心區域的落水村很多民房沿湖而建,一些汙水排入湖中。為此,當地政府統一規畫,將沿湖民居整體往後遷移,並實施環湖截汙治汙、雨汙分流和生態修復工程等。

透過環境綜合整治,瀘沽湖面源汙染得到有效控制,全湖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水質穩定保持在Ⅰ類標準(中國大陸地面水分五大類,Ⅰ類指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的源頭水)。

「生態保護不能只靠政府,我們當地人也要有自覺的意識。」次里平措告訴記者,每次遊客上船前他都會提醒不要亂扔垃圾,也會制止任何汙染湖水的行為。

正是政府的嚴格治理和群眾的自發保護,呵護著瀘沽湖的一池碧水,進而也吸引著更多的遊客前來。

據瀘沽湖管委會主任張學民表示,目前瀘沽湖雲南片區已累計投入保護建設資金人民幣十一億多元,沿湖修建了四十五公里汙水收集管網,沿岸治理十三點五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完成栽種陸生、溼生喬灌木草被帶二千畝,建設恢復湖濱帶植被五十五點五公頃。

「為了在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護間尋得平衡,我們還對景區內違規建築進行了大力整治,建立了社區景區共管機制,形成了人人都是湖長、個個參與保護的良好局面。」張學民表示。

如今落水村專門成立了護湖隊,對汙水排放、民居建築進行監管,也開展河道、湖灘、村莊、田園保潔。現在護湖隊的成員已增加到一千多人。

保護摩梭文化

人口4萬多 母系社會活化石

在瀘沽湖畔世代居住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摩梭人,是目前國際上罕見保存有母系氏族社會特徵的人群,他們是納西族的支系,被譽為「人類母系社會的活化石」。

經專家調查,這個群體有四萬多人,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四川鹽源縣和木里藏族自治縣。在他們的社會中,血緣和財產按照母系傳承,具有尊崇女性的價值觀和維護母系家庭親屬關係的行為準則。近年來,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受到現代社會影響,文化中許多傳統元素處於瀕危境地。

四川省決定,要通過一系列措施保護這個世界少有的最完備的母系社會文化形態。

二○一三年,四川省通過《四川省摩梭家園建設和摩梭文化保護總體規畫》及《摩梭家園建設暨摩梭文化保護控制性詳細規畫》,摩梭家園建設與摩梭文化保護工作進入實施階段。在保護工程項目啟動之初,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主辦了「摩梭家園建設暨摩梭文化保護國際學術論壇」,充分吸取專家學者智慧支持政府決策。在摩梭家園建設中,還多次組織調研組赴瀘沽湖開展實地調研,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出建議。

在四川省,摩梭家園的建設正持續推進,二○一四至二○一五年,二十個保護村落、一千三百八十三戶的民居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摩梭博物館開館。二○一五年,鹽源縣共評定摩梭文化傳承人二百名、摩梭母系大家庭四百八十四戶、摩梭文化家訪戶二百戶。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從二○一四年到二○一八年,四川省財政每年安排人民幣一億元,加快推進摩梭家園建設保護。四川提出,到二○二○年,摩梭文化的傳承機制基本建立,其獨特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