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86 馬丁福特揭示 機器人時代 人類的未來出路

楊慧莉 |2017.11.11
218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科技進步,種種發明讓人眼睛一亮,卻也潛伏著隱憂。當無人駕駛車開始上路威脅著運匠們的未來生計時,許多行業其實也將面臨相同的困境。人工智慧的發展讓許多工作導向自動化,不再藉助人力,許多人將因此丟失飯碗。面對如此不妙的未來,專事研究科技趨勢衝擊的未來學家馬丁福特,除了提出預警,卻反倒樂觀以對,發現那將是一個可憧憬的美好未來……

自創行業
公認的未來學家


馬丁.福特(Martin Ford)擁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商學院的企管碩士學位;畢業後,專門研究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簡稱AI)和機器人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二○○九年,他出版《隧道中的燈》(The Lights in the Tunnel),堅稱機器人的發明和人工智慧的研發將讓絕大多數的人力顯得過時而不再適用,這是二十一世紀第一本談論先進科技威脅人類生計的著作。之後類似的書籍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高瞻遠矚獲附議

馬丁福特的先見之明和有關未來的學說理論獲得數個正式學術研究單位的支持,最知名的為牛津大學的學者們。牛津學者於二○一三年預測,美國未來二十年內約有百分之四十七的勞動人口,將受到生產和服務趨於自動化的影響。

另外,他在該書中的預言,即人工智慧將成為下一波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變成美國矽谷工業區的主力,也逐漸應驗了。去年,谷歌、微軟、臉書、蘋果等主要科技公司都投入人工智慧專家的搶人大戰中,谷歌執行長甚至宣布:人工智慧代表轉折點,谷歌將成為一家「以人工智慧產品為優先」的公司。

馬丁福特於二○一五年出版的第二本著作《機器人的崛起》(Rise of the Robots)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已譯成十九種語言。在書中,他預言隨著工作的自動化升級,未來影響的將不只是低階工作,連律師、放射科醫師和軟體工程師都難逃被淘汰的威脅。這本深具前瞻性的著作獲得了二○一五年的FT\麥肯錫最佳商業圖書獎。

未來學家的功能

除了出書,馬丁福特也在《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撰文,並常對企業界、學術界和政府官員發表演說,以及在幾場全球思想界領袖出席的重要盛會提出見解,如米爾肯研究院的全球會議、在雪梨歌劇院舉行的「險念季」(Festival of Dangerous Ideas)、首爾的亞洲領導人會議等。二○一六年,他參與了白宮幕僚長有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對美國經濟和勞動市場潛在衝擊的討論,當時還有視訊同步直播。

過去,有不少描述人類將自食「人工智慧發展」惡果的電影或書本出現。許多人看完後,只當做科幻情節,並不以為意,但馬丁福特卻不想等閒視之,因為「所有的疑慮都可能出現在不久的未來」。

在馬丁福特的識見逐漸獲得世人認可之際,他對自己的生涯角色是這樣界定的:作為未來學家,我想到的都是未來;我想人類未來面臨的挑戰是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我的工作就是預見問題並希望這些問題能引發關注;舉例而言,如果預見職場將發生巨大瓦解,就需要事先規畫。

AI時代
失業與經濟衝擊

當未來生活進入全面自動化,完全假手於機器時,傳統勞動市場勢必遭到衝擊,導致大量人口失業。這種隱憂,就未來學家馬丁福特而言,卻並非史上僅有。

根據他的研究,半個世紀前即有個由一群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研究學者做了一個名為「三倍革命」(Triple Revolution)的報告,指出工業生產自動化將衝擊社會,造成數百萬人失業。但半個世紀過去後,所擔憂的景況不僅並未真實上演,也由於人類高超的調適力,反倒因此創造出更好的工作,同時也免於失業的窘境。在那波工業革命裡,唯一被取代的勞力是馬匹,因為運輸工具已由汽車代勞。

專業亦受波及

如果舉一反三,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未來上班族是否也會遭逢與馬匹相同的困境?關於此,馬丁福特相信,「多數人的反應是不以為然,畢竟人類很聰明,可以學習和調適,且認定我們總能找到新的事情可做,始終能切合未來經濟的需求。」

不過,這次的情況卻不比半世紀前。馬丁福特表示,有一個今非昔比而必須了解的關鍵點,那就是未來威脅人類生計的機器,不像取代馬匹的汽車、卡車等工具那樣單純,而是跟人類一樣,也懂得思考、學習和調適的機器人。

到底現在的資訊科技時代跟過去有什麼不同,以至於機器產物對人類的威脅已不可同日而語?

馬丁福特觀察到有幾點最基本的不同。首先是,晶片速度和效能每兩年就會倍增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半個世紀後已經進展到超乎人類預期的結果。

再來是,機器和電腦演算已經能做決策、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還能學習。最好的例子莫過於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研發的「阿爾法圍棋」(AlphaGo)人工智慧系統。這不僅意謂著,傳統上有一半以上屬於例行性、重複性和預期性高的工作人力將被這種學習性機器取代,可能連一些如會計師、金融分析家、記者、律師、放射科醫師等專業人才都將受波及。

賈伯斯在孤島

如此一來,馬丁福特預測,未來將失業嚴重,至少會就業不足、薪資停擺(甚至下滑),也隨即加劇貧富不均的窘境,給社會結構帶來沉重壓力;除此之外,經濟問題也將浮出檯面,因為工作目前是薪資分配的主要機制,也是消費者購買力的來源。

換句話說,人工智慧的研發不僅威脅現有的勞動市場結構,也將衝擊市場經濟,因為後者的活絡端賴有足夠能力購買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一旦沒有,就會有經濟停擺的隱憂。

而影響所及,馬丁福特認為,還包括個人的功成名就,因為在資本主義時代個人的成功與否仰賴市場經濟的運作。他舉蘋果電腦前執行長賈伯斯為例。如果他被擺在孤島上,充其量也只能跟大家一樣採集椰子,因為少了市場讓他展現才華,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因應之道
基本薪資+其他


既然AI時代的衝擊如此之大,不免讓人捏把冷汗,自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又該如何因應?

馬丁福特覺得,凡事有得有失: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未來有機器人代勞,人類可以少幹些活,有更多時間休閒、與家人相聚,或從事有意義的活動;但回歸現實面,則必須了解我們可能得面對重要的薪資分配問題,因為屆時會有許多人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提供加薪的誘因

對此問題最好和最直接的解決方式,馬丁福特的個人看法是,政府提供保障式的薪資或普遍的基本薪資。事實上,基本薪資也是目前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過,馬丁福特認為基本薪資並非萬靈丹,頂多只是一個起點。他主張在基本薪資外再併入可讓薪資再多一點的明確誘因。

舉例而言,如果有人上進,多念點書,在服務他人的公益團體任職,或是從事環保之職等,薪資就多一些。

而提供加薪的誘因,馬丁福德認為,除了可改善基本薪資外,還能一併解決即將面臨的一個問題:未來當世界對傳統工作的需求變少時,人們要如何運用多出來的時間?又該如何在新時代找到意義和滿足?

不受影響的領域

儘管AI時代帶來工作衝擊,但馬丁福特表示,仍有些領域受益或是不太受影響。在受益方面,比方說,高等教育領域有了人工智慧工具的輔助,未來學校教授不一定得在大禮堂授課,反倒有更多時間從事研究或個別指導學生。

而較不受制於自動化影響的領域則為:藝術家、建築師等需展現創意的專業;護士等需有同理心和扛起照顧之責,即需深入性人際互動的工作;電氣師傅等需特殊教育技能的行業。

不過,馬丁福特也發現,以上三領域仍有些灰色地帶。畢竟,有人已在研發可畫畫、寫交響樂,或是可幫忙抬起和監測病患的機器人。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未來工作將不受影響,因為人類總能學會調適。對此,馬丁福特倒覺得不如調適前先嚴陣以待吧。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投入AI科技的研發人員能善盡自己的倫理道德責任,因為這些科技研發人員最了解自己的產品,勢必該與協助規範這些科技的決策者保持良好互動,讓產品能被理解並做最好的發揮。

保障薪資給動力

面對充滿挑戰而未定的未來,許多人不免感到悲觀,但馬丁福特卻樂觀以對。他表示,以過去經驗來看,科技進步促成中產階級的興起,讓多數人受益,以及資源不為少數人所壟斷。

另外,保障薪資外加鼓勵學習的加薪誘因則提供了平衡點,讓未來人類有最起碼的生活保障,也讓人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但保障薪資所提供的好處對馬丁福特卻不止於此。他認為,當人類有最基本的安全網,就會萌生企業家精神,不再像過去的創業者因有後顧之憂而綁手綁腳,這就好比佩茲曼效應( Peltzman Effect),人類不會因綁上安全帶的法規而讓死亡和受傷率降低,反倒覺得安全了而更有衝撞和冒險的精神。

因此,他不認同有些人對保障薪資會讓人變懶和摧毀經濟的說法,而是堅信未來在基本薪資的保護傘下,一定會有更多人投身企業的行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