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85 企業家嫚可 善用專業預防糧荒危機

楊慧莉 |2017.10.21
1196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二○○八年全球糧食價格飆漲,隨即引發了糧食危機的論述。當時,有人開始擔憂以食物供需漸失衡的狀況來看,三、四十年後要如何餵飽屆時的九十億人口。而今,近十年過去,食物的隱憂不僅仍在,且隨著多國政府無具體行動和各種環節的交互作用下每況愈下。長期從事農業和能源評估分析的企業家嫚可預測,全球糧食危機可能十年內就會爆發……

生命軌跡
從風險管理師到企業家


莎拉.嫚可(Sara Menker)來自衣索比亞,大學時前往美國求學,就讀於曼荷蓮女子學院。大三暑假,她到投資性金融機構實習,此經歷不僅讓她對金融產生興趣,還讓她決定未來要鎖定商品市場就業。

如願進入商品界

畢業後,嫚可照著自己的興趣,服務於國際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的商品部門,從風險管理做起。她幫全球企業首腦研發新的工具,用以將全球貿易投資組合風險量化和具體化。接著,她轉入天然氣的交易專櫃,最後成為主要的天然氣選項商人。

隨著日益擴大的權責,嫚可開始留意結構性的交易,並與部分全球最大的石油探勘、生產相關業者合作。期間,她透過在職學習,完成了哥倫比亞商學院的企管碩士學位。

嫚可從自己的貿易生涯中學到許多寶貴的功課,其中有兩項她深感最重要。其一是,要當個有耐性的風險家,因為在商品市場基礎決定一切;其二是,要掌握時機。就是這兩門功課將她引導到下個人生階段。

注意到糧荒危機

任職商品界期間,嫚可注意到從二○○九年起即甚囂塵上的有關全球糧荒危機及如何避免之論述。此論述起於二○○八年全球食物價格飆漲,當時的論述焦點放在要如何餵飽二○五○年的九十億人口。

儘管當時的結論是要多增產百分之七十的食物,但由於危機點似乎還很遙遠,而今多年過去,未見全球政府和領袖拿出有效對策,這讓嫚可不禁憂心,人們如果繼續我行我素,食物危機將提前引爆。

有鑒於商場交易中學到的經驗,嫚可表示:每個市場都有一個臨界點,一旦到達,就會迅速促發改變,影響全世界,想想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以及一九九五至二○○一年間的網路泡沫!一如金融危機和網路泡沫,全球食物和農業一旦需求量超出農業系統結構性的生產量,即到達臨界點,屆時即便價格爆破也仍然是供不應求,除非有結構性的改變發生。

創業以解決糧荒

基於此危機意識和對時機的重視,嫚可後來離開了華爾街,於二○一二年創業,成立了一家致力於全球農業數據和分析的「葛羅智慧」企業(Gro Intelligence),因為她覺得全球食物危機非同小可,影響的不是錢財,而是人們的肚皮,且一旦發生飢荒,政府會隨之垮台。她希望所創設的企業能提供農業數據蒐集、協調和分析的服務,特別是讓所有非洲農業相關單位因得知正確農業訊息而受惠,進而做出化解全球糧食危機的重要政策。

預見未來
全球糧食危機提前引爆


對嫚可而言,只要人們對糧荒有更完整的圖像、更易理解的數字,就有了行動依循,可避免危機發生。

因此,「葛羅智慧」企業自創業以來,做了全球農業體質檢視,發現供需失衡的臨界點不是原本所說的三、四十年後的二○五○年,而是十年後,屆時將短缺兩百一十四兆卡路里。

卡路里變漢堡時

之所以用卡路里的單位代表短缺的食物量,嫚可解釋,是因為「並非所生產的食物營養價值都一樣」。她舉自己出國留學返家的經驗為例。當她返抵家門,父親見到她時,就說她胖了。原來,她的食量並未因出國而變大,但美國的食物比較營養,就讓她體態豐盈。

因此,談起食物短缺,嫚可覺得應該用可供給養分以支撐生命的單位:卡路里。不過,全球於十年後的食物供應量上將短缺兩百一十四兆卡路里,又代表什麼呢?為了讓民眾有清楚概念,嫚可把龐大的卡路里數字,換算成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數。結果,以每顆漢堡含五百六十三卡路里來說,二○二七年在食物供給量的缺損相當於少了三千七百九十億顆大麥克漢堡,此數量已超出麥當勞曾經生產此類漢堡的量。

四十年間變化大

嫚可的食物短缺量來自觀察各國過去四十年來卡路里消耗量和生產量的數據變化。她在近期的公開演說中,曾在地圖上以紅藍顏色標示各國卡路里的消耗情況。舉例而言,藍色區塊代表卡路里出口或至少可自給自足的國家;紅色區塊代表卡路里進口國,愈紅則表示愈需仰賴進口。

四十年前,根據嫚可的調查,卡路里出產國甚少,非洲多數地區、歐洲、亞洲絕大部分、阿根廷以外的南美都需進口卡路里,而當時的中國可自給自足,印度則是卡路里的進口大國;然而,四十年後,全球發生激烈變化:巴西竄出,成為農業興旺國家;歐洲具有全球農業優勢;印度農業反轉,從紅色國轉為藍色國;中國從淡藍國變成深紅國。

十年後供需失衡

嫚可比較和分析了各地卡路里供需量的消長變化,認為過去情況類似的印度和非洲四十年後之所以有如此迥異的發展,主要是因印度做了綠色革命,但非洲並沒有。結果,印度在食物上不僅可自給自足,還可外銷,非洲每年卻需進口三百兆卡路里。而中國食物的供需情形本來也跟現今的印度差不多,直到二十一世紀因人口略增再加上經濟巨幅成長而一舉翻轉成卡路里進口國,對全球農業市場造成衝擊。幸好,南美洲的農業興起,讓全球食物供需量暫時獲得平衡。

但,十年後又是什麼景況呢?

嫚可預測,印度將隨著人口和經濟的成長,再也無法自給自足;非洲亦受人口和經濟成長的驅力影響,繼續成為卡路里進口國;中國人口繼續增長,卡路里的種類消耗也將朝向高單位劑量;以上三個人口最多的區域加總起來將給全球食物供給帶來巨大挑戰。

她表示,以目前的局勢來看,卡路里短缺之地還能從卡路里過剩之地進口,這些地方有北美、南美和歐洲,最主要是南美,不過代價卻是要為開發農地而砍伐森林;當把三區十年後的食物需求量加總起來,與三區和北美、南美和歐洲的食物生產量加總做對照,就會發現短缺了兩百一十四兆的卡路里,窘境畢露,而這還是所有南北美洲和歐洲過剩的卡路里僅直銷到印度、中國和非洲的結果。

因應之道
關鍵點就在印度和非洲


針對未來全球食物可能發生短缺的情況,嫚可覺得有三項改善作法,分別是:改變消費型態、減少食物浪費,以及致力於加倍增加食物生產量。

關於前二者,嫚可認為過去已經討論很多,但也僅限於紙上談兵,原因在於「要食物盛產區為食物短缺區改變消費行為根本就不可行,因為沒有人會為他人的生存權益改變自己」。

因此,身處食物短缺區的嫚可認為,與其等待他人為自己的生存權益而改變,不如從第三項作法著手,還比較可行。

大力改革印非農業

如果透過調查研究,中國、印度、非洲這三大區塊是未來全球糧荒的關鍵點,嫚可建議,不如直接改善這三區的農業生產量。不過,經客觀評估,她認為,中國有耕地上的限制,再加上有嚴重的水源灌溉問題,問題的解答還是在印度和非洲:印度的食物生產潛能未完全發揮出來,他們尚有一些可耕地,儘管並不多;相較之下,非洲則尚有大片深具生產潛力的可耕地,像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目前的玉米生產量僅達一九四○年的北美玉米生產量。

針對七十年的產量落差,嫚可表示,「如要追上,非得商業改革化印度和非洲的農業不可。」

倡議將農業商改化

至於什麼是農業商改化呢?嫚可解釋,「不單單是將農業生產商業化而已,還包括善用數據製訂更好的農業價格、改善基礎設施、降低運輸成本並改革銀行業和保險業。一言以蔽之,農業商改化是關於整個農業系統,也意味著不能將生產的重擔單單放在小農身上,而是得接受商改化的耕種和其引進可提供某種規模的經濟,即便小農也可予以善用;過程中將成功整合小規模的農業和商業性的農業。」

她認為,農業未來如能因創造最大生產量而成功解決糧荒,這都要拜如今相較之下便宜很多的數據和知識之賜。有了這些數據和知識,主事者便能做出最好的決策,放大成功率。

嫚可相信,只要人們願意做出大膽的農業商改之舉,就能讓印度在食物供需上繼續維持自給自足,並讓非洲改頭換面,成為下個深藍區,屆時不僅可解決十年後兩百一十四兆卡路里短缺的問題,還能將世界引向新的農業生產道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