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朋友變了?

文/小川仁志 |2017.10.15
3830觀看次
字級
《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小川仁志 譯者:吳玲玲 出版社:麥田

文/小川仁志

對大家來說,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是必須要有的存在嗎?我能理解朋友必須存在的感覺,也幾乎沒有人是完全沒朋友的,但這又是為什麼?

如果說家人必須存在,大家很容易能理解,要是沒有家人,我們很難獨自生活,尤其是年紀還小的時候。即便已經長大成人,仍需要妻子與孩子的陪伴與支持。

當然,也有獨自生活的大人,但他們基本上仍保持與父母或兄弟姐妹、親戚的關係,那是給予自己精神上支持的存在。

人需要朋友的理由也相同。亞里斯多德用「philia」這個詞來表達友情,這個詞也可以翻譯成「愛」。雖然都是「愛」,但這裡指的是「友愛」。亞里斯多德那個時期的社會是與他人共同生活在稱之為「城邦」的小型都市國家,因此必須要有共同行為。

對朋友展現友愛,都是為了進行共同的行為;互相支持也是為了要一起做些什麼事。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進行共同行為的必要,也就不需要朋友了。所謂「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為之,隨時間流逝、居住或工作場所的改變,朋友也隨之改變,正是因為失去了一起進行的共同行為。

即便是近在身旁的朋友,若失去了連結彼此的共同行為,也會感覺雙方的距離變遠了,曾經擁有的親近感變淡了,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發生的變化。

人本喜歡變化無常

日本人很習慣這種感覺。因為日本人的文化背景原本就習慣於接受變化、無常。

在吉田兼好(一二八三~一三五八)的著作《徒然草》中寫道:「花未盛開、月未正圓,皆有其可觀賞之處。」不必等到花朵盛開或是滿月才觀賞,反而在自然變化的過程中才能觀賞到美的姿態的無常觀。

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曾轉學,現在都還記得跟朋友分開時的不捨,眼中含著淚說:「再見,之後一定要再見面。」過沒幾天到新學校交了新朋友之後,又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開心的和新同學一起玩躲避球。曾經說過之後一定要再見面的話,也是現在才想起來,自己都想吐槽自己了,但這就是人。

長大之後,每當換工作或搬家和朋友道別時,總會短暫陷入分離、感慨人生無常的情感中。然而,客觀來看,反映出的卻是我們樂於這樣的無常之中不是嗎?

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無論分隔多遠,還是有能夠持續維持關係的朋友。

面對這樣的人,不知道為什麼親近感就是不會變淡。雖不常見面,也不常聯絡,當然更沒有一起進行的共同行為,但是親近感卻不會變淡。這該怎麼形容呢?平常沒有這種感覺,一旦久久見一次面、聯絡一次的時候,過去深厚的親近感就一下子湧現了。這是因為在某處仍延續的共同行為只是暫時中斷了,因此當彼此再次連接的瞬間,親近感就恢復了。

前陣子,我有事情拜託過去同在貿易公司,已經好久沒聯絡的朋友。當我跟對方聯繫的瞬間,以前的親近感又回來了,當然,對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相親相愛」。也就是說,對方對我持有相同的親近感,只不過暫時處在沉寂的狀態之下,當某一方發出訊號,雙方的親近感也就產生了共鳴,重點就在這個「共鳴」。

一旦彼此的共同行為完全結束,就很難再引發共鳴。但如果只是暫時中斷,就能夠再次喚醒共鳴。

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下)》中寫了這麼一段話:「放棄與朋友有所連結的人,絕對不是真正的朋友。」無法彼此產生共鳴的朋友,恐怕從頭到尾都不是真正的朋友。

(本文摘自《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