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以身為度 心腦互聯

文/林耀盛 |2017.10.15
5669觀看次
字級
人生在世,創傷難免。擔任美國波士頓創傷中心的醫療主任長達30多年的貝塞爾.范德寇醫師是創傷研究的先驅,他的經典著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為讀者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作者: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 譯者:劉思潔 出版社:大家出版

文/林耀盛(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人生在世,創傷難免。擔任美國波士頓創傷中心的醫療主任長達30多年的貝塞爾.范德寇醫師是創傷研究的先驅,他的經典著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為讀者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我們唯有記住並根據這些感覺來行動,分辨過去的傷痛與此刻的感知有所不同,深刻感受自己活在當下,才能安全地在生活中找到方向,最終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是探究創傷病理與治療脈絡的前瞻性、實徵性和文化性議題的重要著作。這本書與其說是嘗試統合大腦科學、心智和身體互動關係的創傷療癒之書,不如說是更清楚顯示創傷的複雜性,因而需要更多元的研究與路徑,加以探究並回饋到臨床實踐。作者透過當代腦科學技術、神經科學論述、依附理論、身體覺察等層面,顯示創傷包含一種「悲劇性轉化」現象,意味著個體不幸歷經強烈苦痛或大規模衝突或嚴重創傷後,經由覺察、行動或主動修補的方式,產生一種巨大改變的歷程。如此的巨大改變,具有科學實徵性成果,因此可以成為重新建構自我的契機。

創傷是一道生存的謎題

過往對於創傷研究的探討,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領域。第一類是創傷與病理學。它包含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早期的歇斯底里研究與後來的創傷神經症研究,以及一九八○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所訂立出後創傷壓力疾患(PTSD)官方判定標準之後的相關研究。這一類理論強調醫療的實踐,著重個體病徵的診斷和治療。

第二類是創傷與見證。創傷超出了病理學範疇,為我們揭示出歷史的真理,以及社會文化中的敘事、正義、記憶、哀悼等相關問題。如此取向顯示過去的遭遇,實際上可以被現在的實踐和情境所改變,這就涉及複雜的記憶政治倫理學,不是心理病理上的解釋層次。

第三類是創傷與主體理論。這類的理論試圖為「創傷」之概念恢復名譽。如以越戰為例,這場戰役是國家社會的集體罪惡,卻透過PTSD的診斷,試圖藉由個人的醫療化經驗取消公共罪疚。如此將集體的義務轉移為個人受苦經驗的敘說,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結果。

由此簡史脈絡來看,創傷,無論是何種類型或事件,均指向這是不尋常的心理傷口,等待敘說一則一則草擬性的、未完成時態的、充滿裂痕的故事。創傷,不是一種症狀符號的對應,並非僅僅帶有一種毀滅性的效果,同時也是一道生存的謎題。唯有將創傷視為一種介於毀滅與存活之間的弔詭,我們才有能力去指認創傷經驗裡,尚未被理解的那一部分。一些存活者的見證記憶與經驗敘說,深刻地詮釋心理創傷撞擊人類世界的弔詭性。

讓我們面對自己的韌性

然而,如此的經驗敘說和存活狀態,以及其與復原的關係,以過往的研究,通常難以顯示系統化的實徵證據。《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共分成「重新發現創傷」、「受創者的大腦」、「兒童的心靈」、「創傷的印痕」和「復原幽徑」五大部分,以二十章的論述與研究,一一顯示實徵性的成果。作者透過腦科學、神經回饋、劇場和人際敘事等研究方式,並輔以當代的技術,展現新成果。

透過這本書的案例與故事,顯示不同受災程度的受創者,發現災難意義建構的歷程,呈現個別性的意義。然而,就整體結構而言,無論受創程度是深是淺,一旦能將受創事件意義化,並彈性化調整、建構意義化的多重元素,對於個體的生活適應,均深具心理成長的義涵。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創傷不斷使我們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如此具意義呼應和實徵證據的書籍,具體說明受創改變的歷程與機制,而非僅是敘事層次的論述而已。

當然,這本書「以身為度」的思考,以身體進行創傷的新思考,更是重要論點。作者指出「創傷的過程所銘刻下來的情緒和身體感覺,並不是以記憶的形式被感受,而是變成當前破壞性的身體反應。」作者的論點並非顯示受創記憶不重要,而是深刻地以身體感受領域說明,身體受創所承載的反應感受,會進而影響大腦激發和心智歷程,凸顯大腦、心智和身體在受創療癒中的互聯關係。

事實上,就演化的機制而言,身體是可以記得受苦,而恐懼的命名就是這種受苦記憶的具現。恐懼,如同苦痛,是人類演化歷程的禮物,使得有機體可以預期危險、免於毀滅;而沒有能力去感受、記得苦痛,是一種無知的危險,可能導致「後創傷」(post-traumatic) 經驗的呈現。如此,更容易使身體暴露在高風險環境,破壞性的身體反應也構成受創的惡性循環。

人類處於各種災難變形的時代,面對各式警訊陰影的預期危機心理效應,受創者可能置身多重性的「後創傷」經驗裡,而身體反應的重組,更是重要機制。作者論證透過拼湊碎片以自我領導、填補空洞以創造結構、以神經回饋重設大腦迴路,逐漸安住身體,可以找到符合生活節奏和生存劇場的環境,發現屬於自己的聲音。作者的論點,使我們不但知道如何治療創傷,也逐漸知道如何預防,是重要的貢獻。

(本文摘自《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推薦序部分內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