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曼菲》散發光與熱的美麗舞者

文/張純昌 |2017.09.16
2810觀看次
字級
1996 於雲門演出黎海寧作品《女人心事Ⅱ》,詮釋西班牙女畫家芙烈達。圖/劉振祥攝
余采芩。圖/藝碩文創提供
劉奕伶。圖/藝碩文創提供

文/張純昌

一九八九年,台北社教館。一個舞者在舞台上以強而有力、飽含生命的舞步,持續不斷的旋轉了十分鐘。是林懷民為了悼念六四天安門事件所編的獨舞《輓歌》,那個旋轉的舞者卻以自身的清澈與青春,將整個世界沉重的意義聚攏至她的身體翻轉為青春之歌。這是羅曼菲在台灣現代舞界的登場之姿。也是陳懷恩在《曼菲》裡給我們看到的一個絕美的姿態。

以台灣當代重要的已逝舞者羅曼菲為主題的紀錄片《曼菲》,藉由親友的印象與描述,構築起一個對現代舞有著無限的熱情、熱愛生命,展現一個舞者所能散發極致光與熱的美麗舞者羅曼菲。

她不只是個舞者

電影以訪談的方式回顧:姐妹兒時記憶中的車站,當年就讀台大外文系的同學友伴廖咸浩、羅智成等人,以及赴美求學,描繪出羅曼菲如何成為現代舞者的軌跡。由於並非從小練舞長大,在外文系與美國所吸收的文學素養與文化衝擊,使羅曼菲始終求新求變,無論是在北藝大擔任教職,與好友成立「越界」:一個年滿四十歲以上,打破舞者年齡限制的舞團;擔任雲門舞集2的藝術總監,羅曼菲總是努力提拔有潛力的年輕舞者與編舞家,而身為舞者的她,也嘗試各種顛覆傳統的表現形式,為台灣的現代舞打開一個全新且生氣蓬勃的局面。

也許是佳人已遠,這些生者或哀傷或坦然說出的,都是對逝者的懷念與景仰。除了同輩的友人外,鏡頭也望向那些曾受到曼菲照顧的年輕舞者,他們如今都是台灣現代舞界的重要角色了,布拉瑞揚、伍國柱、余采岑、黃翊、鄭宗龍……攝影機走遍了台灣各地,羅曼菲撒下的種子,如今繼承雲門2,成立自己的舞團,開枝散葉。讓我們理解到,她不僅是個舞者,更用她作為一個教育者的心血,讓現代舞得以藉由更多人的手傳遞下去。

如同導演在特映會開場所說:這部紀錄片是他對現代舞花了三年的理解,紀錄片也可以看成,透過羅曼菲,我們看見一幅台灣現代舞發展的縮影,那背後始終有著羅曼菲的舞動身姿,《輓歌》、《女人心事》、《蘆葦地帶》、《胭脂扣》……而生者的空間裡是生活的痕跡,排練場、老師帶著同學到家中煮食看羅曼菲的舞、原住民舞者在山林間不拘小節的奔放自由……這讓觀眾也許會想看看這些年輕舞者的作品,想更深入的認識,這個舞者以生命愛著的藝術形式。

以獻身擁抱舞蹈

導演在訪談中說,之所以片名是《曼菲》,那代表一種親暱,代表親人朋友眼中的她,也代表一種群像,不只是單一個人,而是有更多與她同時代的舞者、年輕的舞者們舞著的樣子。但這不免讓人覺得可惜,電影著墨在呈現一個人的「他人」眼光所賦予的形象,以及羅曼菲作為現代舞舞者的樣貌,但作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或是如羅曼菲自言,談戀愛對她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她的舞蹈創作中,也構成了她靈感的來源,並非是指對一個生活多采多姿的舞者的「八卦」,如何去穿透作品,理解舞者真正關切的事物,在羅曼菲努力抵抗病魔的同時,她的脆弱與悲傷,而非完全的勇氣與向陽性。在電影中無法現身的主角被他人的話語構築了,但也同時少去了一些「真實的人」的複雜質素。

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透過友人張曉雄轉述,舞者余采岑在羅曼菲臨終前得到碧娜.鮑許的認同,得到演出《春之祭》的機會,當時張曉雄告訴她,「你必須把握這個機會」,她想回來見她一面,但實際上不可能來得及,而余采岑必須抓住那個她以舞者生命換得的機會,那是個艱難的抉擇,但我們會看到這些舞者,以獻身的方式去擁抱舞蹈,宛若信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